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协同关系

2022-08-04 06:54:28朱晨林
乡村科技 2022年12期

朱晨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紧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同时,各地施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安全,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历届党中央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中不难看出农业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要发展好农业经济的决心。而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 等首次提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Nasierowski 等通过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测算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效率,发现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对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内的董明涛、赵连明、李勇辉、马艳艳等均采用DEA分析方法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的是,董明涛的研究对象为全国,而其他三位学者的研究对象均为具体省份和城市,但他们都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地区效率差异化等问题。第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研究。张秀峰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构建了基于融合理念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理论体系,并实证分析了英国基于融合理念构建和实施的农业创新中心。第三,创新链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王征业等基于创新链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建议。第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薛鹏飞认为,科研人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邱丽等认为,农业科技投入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史歌等认为,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贡献率远小于商业金融。辛冲冲等则认为,财政支农支出的活动效应对农业GDP 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虽然每个学者研究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都不一样,但无论是科研人才、科技投入还是农村金融、财政支农支出,均属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仅关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或仅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或仅关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单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少有学者研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多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笔者尝试选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多要素,研究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笔者认为,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具有反作用。基于此,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耦合协同关系,借助相关模型和数据,测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从而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模型直观地展示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并针对地区的差异性分析原因,提出促进整体协调发展的建议。

2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耦合机制

2.1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指的是将新的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用来提供农业生产需要的物质、方法和途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则是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调控下,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各要素之间的自由组合、动态优化、协调发展,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促进农业可持续、高效率发展的目标。

2.2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指的是从事农业的各劳动者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的经济成果,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农业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和出现的经济活动。农业经济发展则是农业经济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既包括农业经济中各类资源、要素的发展,也包括这些资源使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是以科技为核心,以知识为策略,以资本为支持,以农业经济高效发展为目标。

2.3 二者的耦合机制

2.3.1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是实现农业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想要进一步挖掘发展农业的新资源并不容易,这时就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强位弱势”决定了国家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来发展农业经济。当下,绿色农业理念和低碳经济理念共同推动着农业的发展,而这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需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3.2 农业经济发展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一方面,随着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农业价值潜力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业发展,并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持。因此,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经济发展趋向成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也逐渐被放大。越庞大的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越大。原先不合理或落后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已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必须与时俱进。可见,农业经济发展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也不能脱离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只有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

3 数据及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笔者选取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黑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黑龙江统计年鉴2020》,研究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耦合度、协调发展程度。

3.2 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仅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评价体系有一定的研究。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选取农业经济发展的3 个代表性维度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即农业经济规模、农业生产产出、农业发展保障;综合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从4 个维度构建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评价体系,即农业资金资源、农业人员资源、农业科技成果资源、农业土地资源。笔者构建的农业经济发展(3 个维度,6 项指标)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4个维度,5 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3.3 方法选择

笔者采用归一法,将所有数据的值转化为无量纲值,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两系统的关联性。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和数据,计算2019 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出两系统的发展水平,结果见表2。由表2 可以直观地看出,黑龙江省仅哈尔滨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处于较高发展水平,达到0.955 774 6,远高于其他地级市。这是因为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不仅能获得丰富的发展资源,而且凭借多年发展经验和积累,其经济水平在东北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哈尔滨市土地辽阔、人力资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哈尔滨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均遥遥领先。

表2 2019 年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

另外,除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外,其他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这是因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大力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并且两市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的领头羊,吸引了大量资金、人力资源投入农业,已经能够实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而其他地级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资金、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弱,且科技成果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依然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

从地域分布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呈现出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减的态势。位于西南部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领导着黑龙江省中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东北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仅有佳木斯市超过0.5,并且与西南部有较大差距。这是因为一方面东北部自然环境较为严酷,而西南部更适合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位于东北部的伊春市侧重于发展林业经济,双鸭山市则为老工业基地,而西南部的一些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具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因此,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展水平还呈现西南部远高于东北部的特点。

4.2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和数据,计算2019 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协调指数,得出各地级市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见表3。由表3 可知,黑龙江省各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耦合度平均值达到0.716 360 1 的中高度耦合水平;然而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综合协调指数的平均值仅为0.353 190 5,且大多数地级市均低于平均值。位于西南部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耦合度与综合协调指数较为接近,领先其他地市,说明西南部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基本耦合,相互促进。而黑龙江省其他地级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耦合度与综合协调指数存在多倍数关系,是一种虚高耦合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位于西南部的城市高校多,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且经济发展水平高,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另外,西南部位于平原地区,有传统农业基础,自然资源丰富,为其农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3 2019 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实际上,黑龙江省西南部城市已基本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上状态,说明西南部两系统的发展速度接近,能彼此适应,发展水平吻合,有利于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高效率发展。而除了西南部外,其他地方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还处于失调状态。例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虽然有较好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但由于之前的发展重心都在工业,导致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存在异质性。整体来看,协调发展度依然是西南高、东北低。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黑龙江省西南部不断加强农业技术革新,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农业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研究数据可以发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越高,其协调发展度也就越高,说明两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力越大,越能促进彼此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供方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5 结论及发展建议

5.1 结论

该研究基于2019 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耦合度、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耦合度位于中高水平,两者处于磨合耦合阶段,说明农业经济发展不仅会受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且也会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起到推动作用,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②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地理分布来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并且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从地形差异来看,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平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发展程度高于七台河市、伊春市等山林地区。

③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两大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

④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具有不平衡、不统一的特点。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农业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略高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城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均远低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5.2 发展建议

5.2.1 构建协同发展模式。黑龙江省应构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高效的农业协同发展新模式。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农业实际情况,搭建农业协同发展网络平台,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多人参与、多业融合,增强农业发展合力;专家交流,分享经验,提升农业发展方案的价值;构建农业评价考核体系,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行为,推动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发展。

5.2.2 政府积极引导农业发展。政府应明确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耦合协同发展机制,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农业协调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农业改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学习仿效。同时,政府应引导农业发展多元化、农产品品牌化、农业技术现代化,推进我国农业高水平发展。

5.2.3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黑龙江省应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平衡农业科研人员地区分布,确保农业有人可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支撑农业高水平发展。

5.2.4 重视农业地区发展差异化问题。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获取能力等多种因素使农业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化问题。为此,政府应统筹农业发展,引导资金、人才、科技成果平衡使用,避免资源过于集中,从而导致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鼓励优秀的农业企业定点帮扶农业落后地区的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增强落后地区的农业竞争力。相关农业组织要定期开展农业交流会、农业培训会,聘请农业专家分享农业经验,实现农业强区手把手指导农业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