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衡
(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合理建设农业水利灌溉工程,能够应对干旱等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充分满足农作物种植的用水需求,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但部分地区在建设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时,没有积极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加之基层民众的节水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农业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加剧了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现代节水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水利灌溉理念与技术,减少农业水利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高效利用有限的农业水资源。
农业灌溉指的是借助于工程设施向农业生产中输送水资源,用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增加农作物产量。过去人们采用的传统灌溉模式不具备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如沟灌、畦灌等,水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而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在减少灌溉水量的基础上满足生产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储量,但人均占有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情况较为明显。过去农民主要采用漫灌、畦灌、淹灌等方式开展灌溉工作,难以保证灌溉的均匀性,且容易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导致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在农业灌溉中引入新型节水技术可显著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以滴灌技术为例,其可直接向农作物根部精确输送水分,有效规避了传统灌溉方式的弊端。
采用传统灌溉技术难以保证灌溉的均匀性和精准性,导致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土壤质量降低,不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规避传统灌溉技术的弊端,提升灌溉的精准性,避免出现土壤板结等问题。同时,利用滴灌等技术还可以淋洗掉盐碱化土壤中的可溶盐分,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传统灌溉方式过于粗放,不但容易浪费水资源,还无法精确调控土壤湿度,甚至会出现土壤积水情况,威胁农作物的根系发育,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能够依据土壤含水量、天气条件及作物需水规律等因素向农作物根部土壤均匀、精确地输水,在满足农作物水分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调控土壤湿度,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传统灌溉方式流程烦琐,且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能够提升灌溉效率,还可以随水施入肥料、杀虫剂等,这样中耕、施肥、喷药等方面的作业次数、劳动力投入可以得到显著减少,继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现阶段,我国农业灌溉主要采用的是渠道输水方式,利用土渠向农田输送水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严重的水资源渗漏、蒸发等问题。为减少农田灌溉用水损失,农民要积极应用渠道防渗技术,如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三合土护面防渗等。采用渠道防渗技术不但能够显著提升渠系水利用系数,还可加快输水速度,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喷灌是在管道的支持下给灌溉用水施加压力,利用喷头给每一株作物以均匀的水量,从而精确满足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喷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效益,且可以减少水资源对土壤的不必要破坏。应用喷灌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灌溉面积,而且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喷灌技术可以保证灌水的均匀性,不但可以使田间小气候、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可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情况。通常情况下,可将喷灌分为移动式与固定式两种类型。移动式喷灌是在田间埋设输水干管,人们结合实际灌溉需求,可便捷地拆装、周转使用田间支管与喷头,具有投资低、省水等优势。固定式喷灌是在农田内安装固定管道与喷头,管理难度较小,具备较高的灌溉效率。
利用滴灌技术可将水资源以水滴形式均匀且精确地直接向植株根部提供,极大地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所浪费的水资源一般不会超过5%,还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另外,在灌溉过程中,农户可向水中溶入肥料、药剂等,同步完成施肥、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近年来,滴灌技术的类型逐渐丰富,出现了储水滴灌、地下滴灌等新技术。储水滴灌指的是在微型蓄水工程内引入雨水或其他地表径流,再利用塑料管道等实施田间灌溉工作,具有结构简单、低成本等优势。地下滴灌是在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内埋入滴灌管,利用微孔向土壤内渗入灌溉水,农作物利用根系即可高效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地下滴灌技术能够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增产效果较为显著。
只有让农户充分认识到节水灌溉的必要性,才能推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户的节水意识尚未形成,依然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农业水资源浪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多农户没有认识到节水灌溉的优势,认为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需花费大量资金,缺乏足够的应用热情,甚至存在故意毁坏周边农业节水灌溉设施等情况。
随着农业灌溉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灌溉方法正逐步被更加先进且合理的方法取代。当然,不同灌溉技术在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中没有“包治百病”的灌溉方法,只有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去寻找最适合的灌溉方法,才能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但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地区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没有综合考虑地区环境条件及农业生产实际,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得不到体现。
现阶段,部分地区对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但对后期管护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难以及时解决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水资源再次浪费,节水工程收效甚微,并且还会缩短工程设施的整体使用寿命。以滴灌技术的应用为例,滴灌头很容易被水中的杂质堵塞,如果缺乏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将难以发挥滴灌技术的优势。
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护皆需相应的资金支持。就现阶段来讲,部分地区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小,导致工程建设及管护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农业水利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同时,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及管护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并不完善,没有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投资热情。
农户是农业灌溉活动的实施主体。如果农户缺乏良好的节水意识,即便建设了完善的农业水利节水工程,依然难以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因此,为推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相关部门需先从思想认识层面着手,通过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户养成良好的节水灌溉意识与行为习惯,主动摒弃传统粗放的浇灌方式,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为保证宣传效果,相关部门需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在常规线下宣传的基础上,利用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农户介绍节水灌溉的优势,逐步革新农户的思想认识。在宣传内容方面,要将节水灌溉在促进农作物增收、减少生产成本、提升灌溉效益等方面的优势作为宣传的重点,让农户认识到节水灌溉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使其能主动参与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建设。需特别注意的是,部分农民的理解能力不高,尽量不要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而是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以便农户快速理解宣传内容,切实提升宣传效率。
为保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效益,农户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最为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较多的类型,如果盲目、随意选用,不但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难以体现,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严重浪费资金。因此,相关人员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耕作制度、水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成本、效益,选择最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管灌技术具有良好的节水效益,前期建设成本较低,但难以在坡度较大的区域应用;喷灌技术能保证灌水的均匀性,且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可在不同地质类型的农田内应用,但和管灌技术相比,采用喷灌技术的前期投资成本较大,且要选用耐压性能优良的灌溉设备;滴灌技术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可精确满足农作物的水分需求,且能够同步开展施肥、施药等工作,有利于减轻农户的生产压力,但滴头部位容易出现结垢、堵塞等情况,从而增加后期管理维护成本。
只有做好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才能够维持工程设施的良好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工程的节水效益。因此,相关部门要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维护”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管护的必要性,完善节水灌溉工程检修养护制度,定期开展检修维护工作,及时解决各类故障问题,如毛管堵塞等。为保证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管护效果,一方面要编制技术指南,明确各类节水灌溉设施的养护周期、养护重点内容及操作技术等,为管理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户在规范操作节水设施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工程养护,自觉抵制各类破坏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不良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工程运行问题。
当前,资金不足问题对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及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地财政状况增加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严格管控经费的使用,避免出现资金浪费问题。财政投入相对有限,难以全面满足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出台促进市场主体参与的激励性政策,引导企业、个人等参与农业水利节水灌溉事业发展。这样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及管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节水灌溉是农业水利灌溉的重要发展趋势。利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替代传统灌溉方式,既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转型。因此,农户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科学选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节水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农户的节水意识,推动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