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情,云端伴成长
——2022京沪两地线上教学新行动与新思考

2022-08-04 10:37:40魏宁樊绮策划执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居家信息技术学校

本刊特约撰稿人 魏宁 本刊记者 樊绮 策划/执行

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是一个不平凡的学期,面对新一波新冠疫情,全国不少地区相继展开了居家线上教学,这其中以北京、上海的线上教学最为显著。相较于新冠疫情初起的2020年,如今的线上教学体现出什么新的特征?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未来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又能从中得出怎样的思考?

在本期专题中,上海的柳栋老师和北京的武健老师这两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将为我们带来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请到了亲历这一轮疫情的两地学校教师“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线上教学经历以及所做的探索。

参与嘉宾:

◇柳栋: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教师。社会兼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科技类课程建设与教学,综合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学科教学信息化。

◇武健:北京市和平里第九小学教学主任。北京市、东城区优秀电化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论等。在国内首先提出“生活算法”、信息工具等方向,推动技术课程向信息科学方向发展。

线上教学的技术之思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今年上半年,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出现了反弹。相应地,学校又转入了线上教学,这其中以京沪两地最为显著。今天很高兴邀请到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的柳栋老师和北京市和平里第九小学的武健老师,一起聊聊对刚刚过去的今年上半年京沪两地线上教学的思考。两位老师都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资深研究者,我想先请问武健老师,当今年的疫情到来之时,学校是如何应对的?

武健:今年的疫情来得非常突然,但学校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好了线下转线上教学的转轨的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展开教师培训,帮老师们进入状态。与两年前相比,今年有了一些经验,但是要求也提高了,如普遍开设直播课、更强调师生互动等。所以,即使是在今年,线上教学依然要首先保证“兜底”,就是保证所有的老师都能开展符合新要求的线上教学,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今年的线上教学铺开后,教师们是否还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

武健:是的。在线上教学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一些状况,特别是老教师,由于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进行线上教学,会有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发生,还有就是家中的设备不能满足直播要求……各种情况都可能会出现,所以必须要有预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看来即使事先进行过培训,也难以保证线上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从学校角度讲,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及时解决线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吗?

武健:我们学校设立了教学干部“巡课”制度。一方面是巡视,了解是否规范地组织线上教学;另一方面是提供支持。在我看来,“巡课”首先是一种技术支持和远程服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检查。

另外,我们提倡巡课要多向教师反馈,教师辛辛苦苦上完一节线上课,向他表达一句“您刚才的课挺不错的”很有必要。尽管是简单的鼓励,但可以帮助老师慢慢建立自信,这是巡课的工作价值之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看来,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给学校和教师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柳老师,从上海的经验及您个人的思考来看,您觉得学校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大面积的线上教学?

柳栋:我先说我的一个思想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线上教学的准备,它是应对一种特殊情况、紧急情况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战略储备物资,一种广义物资。线上教学很可能不是教与学的最佳方案,但现实已然成为特情下的必要。因此,不能把技术层面的压力全部给到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全社会都应该有所行动。

我觉得相对较好的方法就是双管齐下,第一条“管”路,是指区域教委/教育厅主导建设的“同步课堂”。同步课堂开起来,可以减轻学校的很多压力,特别是薄弱学校老师的压力。一旦遇到需要全员居家学习,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跟着同步课堂开展学习,然后每节课留十几分钟,自己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辅导作业,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当然,自己的老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所以第二条“管”路,就是指有条件的学校(目前常见的是城市中的高中、部分初中和部分小学),把学校自己的直播课堂开起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从北京和上海这一波的线上教学实践看,从技术角度来说,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武健: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走向精准化,线上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因为疫情所划分的风险区域越来越精准,所以会出现部分学生居家、部分学生在校上课的场景。这对学校来说是最复杂的情况,教师正常在教室里上课,同时有居家的孩子在线上远程听课。应对这样一个教学场景,我们虽然努力去做了,但还是感觉没有达到特别理想的效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最简单的方法是不是就是在教室里用支架支起一个手机,把课堂的实时画面转播出去,让居家的孩子观看?

武健:是的,但效果不够理想。首先是角度不容易调整好,学生看到的黑板经常是斜的,而且教师和居家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开展。为改进效果,我们在后期试用ClassIn等平台支持,但总感觉效果还可以再改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我理解这种既有线上的学生又有线下的学生,而且是同步的状态,这真的可以称作名副其实的“混合教学”了,不是异步的,而是同步的“混合教学”。

武健:没错,就是这个情况。

柳栋:简单地说,学生全部在校上课不怕,全部居家学习也不怕,最怕的就是这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在校,一部分学生居家。哪怕一个班里只有一个学生居家,如何通过线上的方式,让他享有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的学习权利和学习效果,包括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这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

武健: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考试的组织。在校的学生可以正常考试,那么居家的孩子怎么办?时间上很难同步,因为存在打印试题的需求,而每个家庭的条件又不同。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柳栋:这里面涉及了评价方法选择的问题,除了特别重大的选拔性常模参照考试,如中考、高考,在抗疫特殊时期一般的每学期常规标准参照考试,没有很高的区分度要求,可倾向于合格性考试,设置极少数几个等级即可。

线上教学的管理之思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在技术层面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常态化,但居家背景下的线上教学,确实又有着太多和学校教育不同的地方,给线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武健:是的。和技术上的困难比起来,对居家学生的管理更具挑战性。例如,在小学生中总会有一部分孩子不能按时上课,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它却始终存在着。

柳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一个常见现象。年龄越小,越常见。

武健:因为居家学习的节奏与学校学习不一样。如果在学校的课堂上,个别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教师能现场立即解决。但在线上,却难以做到。

柳栋:所以,开展线上教学有一件事特别重要,那就是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家校协同首先要解决的重点。

武健:这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思考。

第一,从教师的角度讲,有个说法,叫“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那么,学生如何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这需要重新认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之间的关联。如果在平时的线下教学中,教师能多给学生一些操作策略,多组织一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在转入居家线上学习时,学生会不会自主学习能力更强一些?我觉得需要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第二,进一步认识了谁该为学生的学习负责,其实最终是学生自己。居家学习阶段家校相互协调好,帮助学生逐步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这个非常关键。

第三,居家线上教学,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为什么需要学校教育。学生到学校里是一种形式的社会化,群体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在居家学习时,如果学生长期不和同学联系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柳栋:这反映出有很多家长把孩子成长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里,当然,这是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但同时,这些家长也可能忽视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责任人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要责任人的排序应是:学生、家庭、学校和老师。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责任人,要责无旁贷地把这个责任扛起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我看到在线上教学的一些实践中,老师们探索了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通过技术工具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您怎么看这一点?

武健:我觉得这两年老师们对技术工具的使用有非常大的进步。最让人惊讶的是,老师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工具可以组成“套装”来应对不同的教学场景,还认识到学习者可以使用技术来支持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线上教学中,一些辅助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技术工具,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这些工具更多的是一种自主工具,当学生被动听课的时候是不需要工具的,当学生要自主地干一件事情时才需要工具的支持。

柳栋:如果是一种教师单向灌输的课堂,工具往往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这些思维工具或者认知工具可能非常有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线上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权降低了,相应地,学生的自主权提升了。这时候,学生开始需要得到工具和方法层面的支持了。

线上教学的理念之思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看来,线上教学的确是一个综合问题,今年上半年这一波的线上教学,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很多思考。

柳栋:我觉得我们聊线上教学,千万不能局限在线上,那样的话价值是不大的。一定要把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才有价值,也一定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有最佳的效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柳老师,您能否举一个老师们在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线上教学实践的例子?

柳栋:比如对于线上教学的学习“场域”理念,场域是我们观察线上教学的一个重要视角。线下教学,一定是在某个特定场域中进行的,而在线上教学中,原有班级场域是缺失的,需要我们去营造一个共学的场域,这在上海的一些教师的实践中有所体现。例如,有一些学校尝试每天晚上安排晚自习,虽然可能就是学生写作业、教师答疑,但是要求学生必须上线,而且都要打开摄像头,学生一看屏幕,全是自己班的同学。这样,用一个简单的技术手段,弥补了学生缺乏同伴陪伴的遗憾,营造了一个共同成长的环境。

武健:我们也有类似的活动。例如,我们有一个“小讲堂”活动,每节课花5分钟让学生向同伴表达、分享,分享什么都可以,如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电视节目或者玩具。主要就是向大家表达,说出自己喜爱的东西。

柳栋: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他讲的一定是他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另一个就是形成了一个班级的共同场域。

武健: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都舍不得这5分钟时间。线上学习阶段下决心的老师舍得了,居然发现效果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要和大家主动分享,一方面经历了情感交流过程,另一方面经历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柳栋:因为这样的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它也会形成一种心理效应。我觉得应该鼓励老师们发挥智慧,多创造类似的教学实践。

武健:刚才柳栋老师提到的“场域”,我觉得是偏微观的教育理念。我补充一个偏向宏观的理念,我们看待线上教学,要有一种贯通的视野。从横向上看,是打通技术和教育;从纵向上看,是打通疫情时期和疫情前后的常态教学时期。我们就会发现,疫情中的很多情况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

比如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到了线上教学时,学生就会有比较强的自主性,比较适应线上学习。上个学期,我们在科学课做过尝试,总结了一个“四单”策略:课前的预学单、课中的活动单、课后的拓学单以及针对性的补学单。今年转入线上教学,立刻就用上了。

柳栋:我倒是倾向于把这样一个过程分为两部分,从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到课后拓学是一个学习活动整体,最后的补学单属于诊断性的。如果笼统说“四单”,会把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割裂,而且这样的方式涵盖了整个的基础学习流程,以及后面的诊断性,或者叫弥补性的流程。

武健:它其实涵盖了所有的学习状态。在线下教学时,它其实就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在居家线上教学时,它就自动演变成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

柳栋:对,它把两类学习场景都涵盖在内了。

武健:再如线上学习的作业问题,它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作业。

柳栋:我们现在对作业的认识还局限在“训练”概念上,还没涉及有“发展”这个概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作业,就会认为学生写作业的过程是促进其内部心智发展的过程,同时让心智的发展能够外显。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原理现象的认识与理解的历程。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作业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对应了线上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看来,线上教学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反过来,这些教育理念又可以指导线上教学的实践,进而衍生出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都是很好的探索。

感谢柳老师和武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对今年这一波线上教学的思考,从技术到管理到理念,我想会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居家信息技术学校
《居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