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同构视野下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与机制
——基于“三联”促发展工作实践的分析

2022-08-04 13:10何得桂
党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促发展联村同构

李 想 何得桂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共清查核实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元,资源性资产总面积65.5亿亩,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3800亿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要是指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制度背景下,村庄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并基于合作与联合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之一。作为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助推器,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机制与运作进路,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既有研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逻辑起点。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制度权责边界下,以村社成员自愿合作为基础,通过劳动联合或资本协作,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现村社成员共同富裕的一种经济组织新形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拥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建设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平衡,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借助典型个案解读挖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机制。剖析不同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并分析其蕴涵的经验逻辑,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学考察,总结出政府扶持型、党建引领型、市场激励型等发展模式。三是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作为村庄集体共有的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村级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调动农民参与集体行动和公共事务;党建引领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权和乡村治理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同构模式,既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也提升治理效能。既有研究结合基层实践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论述,有助于加深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机制的认识,但是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化机制方面亦有进一步提升的研究空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导性原因不在于诸多宏阔性要求与操作化举措,而在于驱动相关政策安排落实的力量,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力量。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蕴含的共同富裕愿景难以落地。

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中组发〔2018〕18号)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优势,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发展资源分布不均、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党建引领型集体经济成为村庄在特定行政生态环境下的现实选择。基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基层党建,福建、陕西、山西等地探索创新联村党建引领机制,即在不改变原有各村的行政区划、土地及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同构,推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联建、干部流动,促使村庄发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村域协同治理和规模发展。

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研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其主要聚焦于农村基层党建价值阐发、路径探讨及党建创新的治理意涵,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思路,如“服务型党建”“党建势能”,以破解乡村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困境。联村党建作为近年来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一种模式,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学界对联村党建创新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基层创新实践的经验阐发和模式总结,对于联村党建创新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党建引领机制缺乏细致系统的分析,联村党建制度创新缘何发生?结对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过程如何?联村党建创新如何转换为乡村发展的动力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研究来进行类型学建构和微观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三联”(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促发展机制为例,解析乡村振兴语境下基层政府如何构建农村基层党建与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化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势能。基于对组织同构理论与联村党建创新实践的深入分析,本文构建了村级党组织党建模式革新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在梳理基层党建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从村级党组织党建共建、党建联建组织实践的科层体制同构压力切入,探究形塑资源匮乏型地区联村党建创新的动力机制;在深入分析田野调查的个案基础上,讨论基层党建创新引领脱贫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和内在机理。

二、分析架构与案例选择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

1.组织同构理论

组织的环境常被划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前者要求组织注重追求效率,后者强调组织生存的合法性机制。组织同构作为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概念,对解释组织趋同行为和制度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构成影响组织行为趋同的两大重要因素。理性选择机制强调组织外部环境的差异性,每个组织需要建立确保效益最大化的组织结构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合法性机制则强调,组织会适当忽略效率而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或与社会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或制度以提高组织的生存度。在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情势下,合法性机制的约束力量就更为强大。有学者认为推动组织同构典型化的方式有三种:强制、模仿和规范。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同时提出组织同构变化的三个机制: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强制性同构是指国家法律法规等公共政策或制度安排对组织施加的压力,迫使组织不得不接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模仿性同构是组织目标不清晰或环境不确定性时,组织或个体通过模仿他者以提高合法性。规范性同构主要是指通过长期的训练,促使在组织中形成认知共同体,且成为某种社会规范,推动组织及个体在行动上保持一致。除了三种强意义上的同构机制之外,制度环境也与理性选择机制相耦合,通过影响资源分配等激励方式影响组织结构的变迁。组织同构理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竞争性市场中的组织趋同现象,其在中国科层组织中的解释力也得到验证。

2. 基层党建创新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组织同构理论出发,建构本研究分析框架(如图1),基于个案解读对所关注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和求证。

一方面,从组织同构的理论视角看,作为科层体制的末端组织,基层党组织的行为实践亦受到同构压力的影响。聚焦农村基层党建场景中的规则和制度环境,本文将组织同构的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化机制相结合,转化为强制性机制、竞争性机制和规范性机制,并检验这三者如何作用于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进而推动联村党建制度创新的生成和运行。具体而言,强制性机制是指在中国科层组织纵向关系中,处于治理结构弱势地位的基层党组织不得不仰赖于上级组织,组织行为选择空间有限。竞争性机制是基层党组织出于自身组织发展参与横向府际竞争与理性选择的产物。规范性机制源于制度环境与组织互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规范性、评价性和引导性,对组织及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性。在三种机制的交织作用之下,科层组织内部的同构压力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机制:联村党建。

另一方面,基于基层党建创新激活的过程看,制度的价值和生命在于实践。作为一项积极的制度安排,联村党建创新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支部同构和功能调适有效激发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转化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载体,重塑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嵌合力。基于党建创新实践与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的高度融合,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村庄内外发展资源有效互动与政治整合、党建与发展有效衔接。

图1 基层党建创新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

(二)案例选择

为了更好地契合研究问题,本文在选择案例时采取以下标准:

其一,注重考虑制度环境的影响。汉阴县“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简称为“三联”)工作实践受到当地两个创新型制度要素的结构性影响,即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裂变的深刻影响。一方面,陕西于2017年10月在全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活动,试图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发展不能齐头并进等问题;汉阴县也探索构建“一对一”联建机制,推进县域内村级党组织结对发展,以提升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汉阴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汉阴县建成省级示范党支部8个、市级示范党支部16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化党支部46个。另一方面,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汉阴县在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仍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艰巨任务。“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脱胎于当地脱贫攻坚期“党建+扶贫”模式的探索。

其二,案例的普遍性意义。与福建、贵州、山西等地的联村党支部、跨村党建比较,该个案在组织形式和结构性背景方面与其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组织层面看,“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制度架构,代表了农村基层党建引领领域、组织方式和治理机制的一种创新做法。具体体现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设置跨村联合党支部或统筹它们共同开展党建工作,从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发展与基层治理中的整合动员能力。从结构性背景看,各地不同形式的联村党建创新,共享着普遍的客观条件与发展矛盾。其一,资源匮乏地区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与服务功能弱化,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其二,广大农村地区,村与村之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细碎化,传统行政村的治理单元与产业发展规模效应的经济需求不匹配。其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国家和基层社会的关键接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为探索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奠定了政策导向。选择汉阴县“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进行考察,使本研究具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联村党建”机制创新的制度运行机理及其过程。

表1 陕西、福建、山西三地“联村党建”模式简要比较

其三,案例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多样性。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多种形态的联建方式。横向上有村与村联建、村庄与企业联建、村庄与城镇社区联建等;纵向上有按照产业或行业不同跨地区的专业化经济联合型党组织或某一产业联盟党组织。汉阴县“三联”促发展机制便包含了城乡联、村企联、村村联等各种基层党组织联建样态;其在可推广性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2021年在安康市得到全域推广,并入选“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本文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21年7月课题组在汉阴县4个镇和3个政府部门开展的非结构性访谈与实地调研,安康市及汉阴县发布的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资料也作为实证依据。这为本文探讨联村党建创新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三、组织同构:基层联村党建创新的生成机制

(一)“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汉阴实践

“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它的主要做法有:(1)创新支部联建。按照“强联弱、大联小、近联远、川联山”的思路,推行城乡、村村(村包含行政村、易地搬迁社区、城镇社区)、村企等基层党组织联建,以推动村级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2)打造产业联盟。县级统筹以支部联建主体为核心,推进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建产业发展联盟,采取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方式以改善产业分散经营状况,推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3)推进资源联享。基于支部联建主体签订联建协议等方式,推动联建支部的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共同开发利用,以入股分红、协作分成、劳务报酬等方式健全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发展成果由基层群众共享。

截至2021年7月,汉阴县10个镇、156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发展,同时与118个机关党组织、149家企业结对发展;党建联建引领机制驱动下,截至2021年8月,汉阴县共培育村级后备力量411人、产业带头人141人,建立专家工作站5个,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42个,发展产业基地10.2万亩,带动9327户农户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实现联建共赢、助农增收。

(二)组织同构:联村党建创新的生成

1.以强制机制推动“三联”工作落实

在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内,上下级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关系,处于治理结构弱势地位的基层组织不得不依附于上级组织。推动政策和实践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是“自上而下”的垂直控制和政治规范。中国的压力型科层制促使下级组织及官员为了获取资源分配、行政任免和政治上的支持更乐于服从上级政府的指令和要求。

“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在汉阴县及安康市的迅速发展,主要缘于党政体制的正式压力。为有效推进“三联”促发展机制在组织场域的全面落实,汉阴县出台《中共汉阴县委关于推行“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意见》(汉发〔2020〕7号)、《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行“三联”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汉办发〔2021〕4号)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并设置细致的工作任务与时间节点。除作为制度缘起的涧池镇之外,其余各镇的基层党组织构建“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主要动力是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后,在各镇党委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与接受执行。

在科层体制下,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方案在下级政府执行过程中也有较高程度的趋同性。上级组织出台文件明确规定了“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构建的具体内容,调研发现各村(社区)党支部在开展组织建设和联建(共建)实践时也最大程度与政策要求保持一致。例如,中共汉阴县委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六项活动深化支部联建工作的通知》(汉组通字〔2021〕38号),要求联建各支部签订年度联建协议,年度内至少共办1次主题党日,各联建对象培育1-2个特色产业协作项目。联建村庄均依照“六项活动”要求签订了《“三联”工作联建协议书》,协议书内容也基本与县委组织部关于“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文件要求相一致。

2.以竞争机制提升“三联”工作质量

3.以规范机制推动联村党建升级

规范同构强调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一旦被引入并分享,社会规范机制就开始发生作用。经过专业化训练的组织内部人员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观念和政策取向,并通过组织的日常实践被制度化,从而使组织建设形成制度趋同的现象。“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推行的规范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同但又互补的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

在“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推行成为组织场域内“恰当且必要的行为”标准时,积极践行“三联”促发展工作的政府部门和基层党支部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优惠,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对其绩效的嘉奖。“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共享的观念,村干部相信积极落实“三联”促发展工作对于村庄获得发展优势起着重要作用。

在个体层面,随着县级党委将“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建构转化为长期性中心工作,组织成员日益将它的践行视为单位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一制度创新逐渐被常态化甚至制度化。当“三联”促发展工作内嵌于基层党建和乡村发展、被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内化时,这一实践便成为组织制度规范并对组织内成员形成无形的规范性压力。特定的行动者,如县级政府各部门、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村(社区)支部书记,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出于政治晋升的考量往往会在“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的落实中有较大的做出业绩的干劲和闯劲,从而对其他组织成员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三联”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获评前列的村(社区)干部会被优先推荐评优树模,其他村(社区)干部很可能认为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三联”工作机制能为他们所在的组织和自身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好处。

强制压力、竞争压力与规范压力并非单独对基层党组织的联建实践产生影响,三者既独立作用也相互加强,对基层党组织践行“三联”促发展工作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在压力型科层制的强压力下,资源分配和政绩竞争中的赢家和输家很大程度由上级党委政府的监督考核决定。作为一项政策要求,“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在汉阴县及安康市得以全面推广的动力主要来自上级及同级党委政府开展改革创新并推动政策执行的强制性同构压力。竞争压力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相互竞争以获得上级党委政府的更好评价和更多的发展资源。随着政策创新的扩散以及上级对先进典型的肯定,为了获得政策优惠和良好的绩效考评结果,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开始积极践行“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规范压力源于强制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持久互动,使“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成为值得接受的组织实践活动。

四、联村党建创新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

激发制度活力不是目的,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以及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法定程序等制度规则的嵌入引导,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党建的共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多次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开启了以“村两委”班子带头组建运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联村党建作为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关键是“党建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其制度实践过程包含三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维度。其一,支部同构与积极动员。这主要表现为在基层党组织跨村、跨镇支部同构的基础上,运用意识形态资源和组织资源,实现对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群众的双重动员,促使双方共同参与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其二,功能调适与要素集成。它主要体现为通过支部同构、积极动员的组织资源和行动基础,基层党组织为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村庄协同发展发挥作用,并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素集成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其三,制度激励与成果共享。这主要通过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密切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能人大户、涉农企业等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基于上述认识,本部分将着重阐释联村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微观运作机制。

(一)以支部同构为依托,形成发展共识与积极动员

受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难免一定程度上嵌入政治的引领关系。作为“三联”促发展实践的最大特色,联村党建充分展现了基层党建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一方面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实践平台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形式,通过跨村、跨镇党组织同构有效破解农村党建形式主义、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困境,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以基层党建创新推进村庄发展,通过发挥支部联建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推进农户的再组织化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聚合,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能。

在支部同构方面,汉阴县运用党政体制内的强制压力、竞争压力与规范压力促使党支部联建和责任共担成为农村基层党建的共识。首先,在合法性机制的作用下推动全县10个镇、156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子,实现村庄协同发展的责任包干。结对策略贯穿县、镇、村(社区)、企业等各级党组织与党建的全过程,包括党组织建设环节结对党支部定期共同开展党日活动、党史教育学习等组织建设行为,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引领力;在党员教育环节,通过结对党支部的“党员结对帮联”、互派党员干部到联建支部挂职学习、吸纳产业发展能人进入党支部等方式 ,以村(社区)级党员干部的横向流动和考察学习加强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建设;在村庄发展环节则强调联建党支部要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共同商议、选定一定数量共同发展的产业项目,推动联建村(社区)集体资产联享联用,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效能。

在实现支部同构后,“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通过签订联建协议、目标责任考核等政治动员方式自上而下强化联建责任,同时在联建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支部+X+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跨村域的联合发展的产业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园区,并组织动员农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加入产业专业合作社等,形成行政动员与群众动员的有机结合,真正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联村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态势。汉阴县G镇内G村、J村等6个村均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为解决猕猴桃产业种植水平、土地流转价格、建园材料参差不齐等问题,2021年镇党委依据猕猴桃产业发展需要成立猕猴桃产业联合社党支部,由副镇长担任支部书记,下设6个产业党小组,由6个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小组长,联合社党支部动员全镇600余户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2021年G镇X村、Z村两个先行试点村共有170余亩猕猴桃挂果采摘9万余斤、产值70万余元。

(二)以党建功能化为中介,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集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部署。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维度,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通过基层党建创新,使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发展实践、治理需求深度耦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整合和组织化;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激发不同市场主体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跨村域、镇域的发展资源、要素集成,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乃至高质量发展。在“三联”促发展工作实践中,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过支部同构与积极动员的组织基础,依托支部联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发挥作用,并在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要素集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党建的功能化是相对于传统党建形式而言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在农村治理实践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化。在资源下乡、村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与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完善的背景下,联村党建的组织机制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联村党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要素集成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整合发展资源方面,打破村(社区)、乡镇行政辖区属地管理局限,实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项目资源等以产业设置为线索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发展。G镇在发展猕猴桃产业的过程中,为解决单个村集体合作社申报产业发展项目规模小、难度大的问题,猕猴桃产业联合社党支部组织村情和产业发展基础相近的村庄“捆绑”联合申报产业集群项目,2021年G镇Y村、X村、J村、H村4村村集体合作社共同编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项目259万元投入猕猴桃产业发展;其二,在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方面,拓展支部联建的主体范围,推动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多个市场主体的党组织支部同构,组建产业联盟。产业联盟通过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凝聚起联建各方的发展要素。G镇猕猴桃产业联合社党支部在苗木品种管理、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农户的再组织化与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

(三)以激励制度为保障,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在“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推行的各个环节,良好的制度保障是基层党组织激励市场主体和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一方面表现为各级党组织通过目标责任考核以表彰先进、评奖评优、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村(社区)党支部、各类企事业单位践行“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最大程度使农户嵌入乡村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完善“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租金、集体股分红、产业园劳动务工收入等多种方式助力农户增收,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对于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而言,激励制度也是其与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的重要动力。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设置非公党组织,积极参照政策要求与村(社区)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建、协同发展农村产业,既与产业发展需要相关,也受政府激励体系影响。联村党建引领下的村集体能够统筹分散化的土地、人力等产业发展必要资源,充当小农户和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之间的中介者,减少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合作风险与矛盾,压缩企业组织筹备成本。同时,基于党政一体的制度化关联需要,对于汉阴县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而言,践行“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有助于增强政策资源倾斜的可能性,这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比如,J镇X社区作为移民搬迁社区,对联建结对的社区工厂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金厂房设施。

联村党建创新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为实践载体,实现发展事项与党建实践的有机融合,既体现为传统的将村庄产业发展事项引入到支部联席会议中进行决议,也包括通过构建“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领导。在“三联”促发展工作实践中,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服务功能得到显著体现,党员和党组织对村庄发展和治理事务的嵌入耦合也使其在社会矛盾化解、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推动基层社会更加有序和充满活力。

五、结论与展望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方式之一。通过对汉阴县“三联”促发展工作实践的案例分析发现,联村党建创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激活党建引领制度优势的关键节点,也是绝大多数脱贫地区或者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构建“发展共同体与治理共同体”,赋能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它的核心特质是村庄发展逻辑与协同化党建逻辑的嵌入耦合。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一村一支部”、以纵向控制为特征,这种党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庄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有所不足,难以有效地实现协同联动。党建共建、党建联建的多元实践模式,则通过党建引领与组织聚合,使党建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资源和治理优势,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涵的公共性与共同富裕目标进一步彰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性治理主体,其角色定位和治理优势的发挥,将影响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效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情景与政策语境下,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建,激活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锻造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执行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的制度化机制与治理情境、发展实际的有效对接,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促发展联村同构
“零工市场”是稳就业促发展的好牌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运用同构法解题的步骤
剖析函数易错题抓住本质促发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让家乡更美丽
利用同构特点巧解数学问题
关于简单树的一类计数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