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高正阳 刘彦丰 孙芳
摘要: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是指把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一个覆盖全面的思想政治之网,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并从教与学层面和院系层面给出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政教育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院系应做好总体规划,尊重教学规律。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5-002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为能源科学立心———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融合育人研究”(课题编号:2018GJJG410)研究成果;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华北电力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专项《传热学》”(课题编号:2019-ZXSZ1)研究成果;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为能源课程立心———高等传热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热工及流体机械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指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是把思政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础手段;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举措。开展好课程思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可见,课程思政的开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但是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课程中思政点的找寻与把控存在一定难度、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无缝衔接存在一定难度等,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简要来说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达到门门课有思政,构建一个覆盖全面的思想政治之网,育人育心,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给出了课程思政的范围及目的———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为国家积极做贡献的人才。
2.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给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主体是所有课堂;其地位是主渠道;特点不同于思政课但有思政育人任务;作用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内容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方式是有机融入;功能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好课堂教学,育人育心,为国家培养高智商、高情商、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强调了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特点和重要性,因此只有人人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才能更好地育人育心。
3.课程思政的特点
(1)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而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正是新时代专业课程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不矛盾,是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的。
(2)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和主战场,要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起到专业教学中的点睛作用。不能也不用过多占用专业教学时间,点到即止,以小见大。
(3)本质是立德树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以德为中心的教育本质,教师就不愁专业课程中找不到与知识点对应的思政要素,也不难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足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其追赶前人的步伐,进而进行开拓创新。坚定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正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不二法宝,这一信念需要不断传承。教师要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追求卓越,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理念是协同育人。高校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不必处处是思政要素,但也不是思政课内容的简单照搬,而是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内容的深入挖掘、梳理和认识,在切合点上及时点出育人要素。时间不需长久,事件不需宏大,内容可以紧密联系专业知识,也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人文关怀,做好学生的学术领路人并同时做好学生生活的引路人。
课程思政的实施优劣关键在于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的情操、教师的思政教学技能都要得到提升。教师有爱心、乐观,不为名利、甘于奉献、勇于攀登等,都是融思政元素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基础。育人先育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各院系要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如培训、及时交流、合理评价及合理的奖惩措施等。
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决从立德树人出发,全方位进行了课程思政的部署学习,从书记、校长到各位奋战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纷纷开直播传授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及实施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学到了更多的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措施。周坚书记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王增平书记的“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高屋建瓴,从国家层面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开展需求;侯丹娟老师的“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实施路径;孙芳老师和葛玉敏老师从课程思政实施的师资配备,探讨了1+1双师制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孙淑艳老师从“培养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出发,介绍了课程思政在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还有赵洱东老师的“育心明德道术相济”,崔翔老师的“将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融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一个个鲜活的课程思政实施案例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使大家开展课程思政的热情得到了提升。
2019年至2020年两学期,笔者继续开展了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传热学A”中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觉得开展好课程思政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从教与学层面来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政教育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要重视开展课程思政,把自己的课程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课程。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合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学习强国等,提升自身的思政技能。(2)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要如盐入水,润物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3)课程思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思政元素引入不要占用太多专业课时间,3分钟~5分钟即可。关键是要引起学生共鸣,即与专业课结合紧密,以小见大。(4)从学生层面来看,有兴趣才能投入更多精力,真心学习。这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使课程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进而使学生学得快乐,能学以致用。(5)课程开始之初明确学生特点(网络达人)及学生需求(想快乐地学好并顺利通过考试),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6)让学生有获得感、自豪感。从大处看要结合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国家重器及国家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专业自信和自豪感;从小处看则是使学生学会专业技能,至少考试能游刃有余。(7)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融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运用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维度引入课程教学内容。(8)结合课程特点,从课程伊始整体构建价值体系、价值观。这样,能使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诚实守信、自主创新、顽强拼搏等精神逐步渗入学生的内心,使其具有自豪感和使命感。(9)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看得到,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10)课下要积极利用课堂派、微信或钉钉等与学生积极探讨知识,并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
2.从院系培育方面来看应做好总体规划,尊重教学规律
(1)鼓励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并开展相应的培训。(2)重视老教师的作用,高效利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3)尊重老教师,定期请老教师进行交谈或讲座,形式不限,以轻松无负担为前提。(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5)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并给予相应的奖惩,对教师的辛苦付出给予公正的评价。(6)不拘泥于形式,让教师尊重教学规律和课程思政的多样性,进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及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是立体的鲜活的人才,才是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人才。教师则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深入耕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0-06-06.http://www.gov.cn/.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措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5]朱秀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34).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o Peng, Gao Zhengyang, Liu Yanfeng, Sun Fa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e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various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al and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to various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twork,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for the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s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level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kill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should make an overall plan and respect the teaching law.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