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雷, 王丹慧, 王艳香
(西藏大学 教育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阅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1],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到理解篇章意义为止的意义建构过程[2]。词汇识别作为阅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首要任务是将词汇从文本中切分出来,并将文本中的语言符号组合成不同层次的语言单元,确定各单元间的关系,这一过程被称为“词切分”[3-6]。词切分作为词汇加工的首要环节,在信息处理和阅读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7]。那么,如何才能进行高效而准确的词切分呢?清晰的视觉词切分线索无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研究者采用眼动技术,以不同语言为阅读材料,对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书写形式中词与词之间是否存在视觉词切分线索,研究者主要以两种思路探讨了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一种思路是以原本有词间空格的文字系统(如英语)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删除或替换词间空格是否会干扰阅读,从而反证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6,8-9];另一种思路则是以原本无词间空格的文字系统(如汉语)为研究对象,在词与词之间人为插入空格,重点同样在于考察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10-15]。本文首先沿着这两种思路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许多拼音文字的书写形式中存在词间空格。词间空格作为一种常见的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帮助读者确定词与词之间的边界。以英语阅读为例,首先,词间空格会影响读者下一次的眼跳计划。例如,研究发现,读者在单词上的首个注视点常常落在词中心偏左的位置,这个位置被称为偏好注视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PVL)[16]。如果人为删除词间空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下一个词的首次注视位置将由偏好注视位置转移到词首位置[6,17-18]。其次,词间空格保障读者的词汇识别与阅读速度,如果人为删除或以其他形式替换词间空格,会导致读者的词汇识别时间延长,阅读速度下降[18-20]。此外,Rayner等人考察了英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是否受词频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人为删除文本中的词间空格,会使低频词(比高频词)更加难以被识别[6]。
与英语类似,西班牙语也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形式中也存在词间空格这一视觉词切分线索。Perea和Acha发现,删除词间空格或用隔词加黑的方式代替词间空格,会导致西班牙语词汇识别时间延长、阅读速度下降。删除词间空格也会导致读者对下一个词的首次注视位置向词首靠近。此外,如果人为删除文本中的词间空格,会使低频词(比高频词)更加难以被识别[8]。
综上,在英语和西班牙语这两种具有词间空格的典型文字系统中,删除或替换词间空格会使读者的词汇识别时间延长且阅读速度下降,删除词间空格会导致读者的首次注视位置向词首靠近。这表明,在具有词间空格的文字系统中,词间空格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进行词汇识别并保障阅读,还可以帮助读者进行眼跳目标选择。那么,在不存在词间空格的文字系统中,在词与词之间人为加入空格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对于泰语,Kohsom和Gobet发现,在泰语文本中人为加入词间空格可以提高泰语母语者的阅读速度[11]。而Winskel等人发现,在泰语文本中人为加入词间空格会促进泰语母语者的泰语词汇识别,但并不会提高其阅读速度,也不会影响其眼跳定位[15]。Kasisopa等人发现,在泰语文本中人为加入词间空格不会促进泰语词汇识别,泰语母语者会利用词边界处字母的位置概率来引导眼跳定位[21]。对于日语,当日语母语者阅读平假名和汉字的混合文本时,人为加入词间空格不会提高其阅读速度,不会促进其词汇识别,也不会影响其眼跳定位;当日语母语者阅读纯平假名日语文本时,人为加入词间空格可以提高其阅读速度,并会促进其词汇识别,也会影响其眼跳定位,即读者的首次注视位置会向词中心移动[14]。
在汉语文本中同样不存在空格这样的视觉词切分线索。因此,读者阅读汉语时,在对单个汉字是词还是词素做出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扰,致使词汇识别产生困难,并干扰阅读[22]。例如,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理解成“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以理解成“咬死了猎人/的狗”。那么,在汉语文本中人为加入词间空格,是否可以促进汉语阅读或词汇识别,且影响汉语阅读中的眼跳定位呢?对于汉语阅读,有研究发现,词间空格会阻碍汉语阅读[23];还有研究发现,词间空格会促进汉语阅读[24-25];然而,大多数研究发现,词间空格对汉语阅读既不会产生阻碍作用,也不会产生促进作用[10,12-13]。对于汉语词汇识别,研究者发现,词间空格可以促进汉语词汇识别[10,12-13,26]。对于汉语阅读中的眼跳定位,研究者发现,无论对于汉语母语者还是汉语二语者,词间空格都可以引导读者更多地将首次注视位置落在词中心[26-27]。为了更好地探讨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后续研究者在Bai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发展特征、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阅读方式、不同视觉词切分线索四个不同角度,对汉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做了进一步研究。
1.发展特征
由于Bai等人只考察了大学生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无法观察到汉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是否会随着汉语母语者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为此,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汉语阅读中词切分效应的发展特征。Li等人以一至三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可以促进一年级小学生的默读[28]。Song等人以二至五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二年级和三年级小学生在颜色交替词边界条件下的朗读速度快于颜色单一条件[29]。综上,在汉语阅读中,词间空格和颜色交替词边界对阅读的促进作用可能只发生在年龄较小的被试身上,并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而减小。
2.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
Bai等人发现,汉语文本中人为加入词间空格既不会促进阅读,也不会阻碍阅读。对此,Bai等人推测:首先,人为加入空格的汉语文本,是成人读者不熟悉的文本呈现方式,与正常无空格汉语文本相比,其阅读过程应该耗费更长的时间。其次,通过空格清晰地划分词边界有助于词汇识别,进而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因此,读者对于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视觉词切分线索所产生的干扰和促进效应之间存在权衡,致使这两种条件下的总注视时间没有差异[10]。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后续研究者选用了阅读经验较少的汉族小学生以及汉语二语者作为被试。选择他们作为被试的原因是,与成人相比,汉族小学生与汉语二语者阅读汉语文本的经验相对有限,对有空格和无空格汉语文本的熟悉度接近,容易排除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30-33]。
沈德立等人和闫国利等人分别以二年级和三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视觉词切分线索并没有促进二年级和三年级小学生的汉语默读,原因可能是,二年级和三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对汉语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较高[31-32]。而Li等人以一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促进一年级小学生的汉语默读,这表明,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汉语的经验相对有限,他们对有空格和无空格汉语文本的熟悉度接近,当排除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后,词间空格对汉语阅读有促进作用[28]。
在以汉语二语者为被试的研究中,一部分研究发现,词间空格对汉语二语者的汉语阅读起到了促进作用[22,30,33-35];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词间空格对汉语二语者的汉语阅读既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也没有产生阻碍作用[36]。综上,在以汉语二语者为被试的研究中,词间空格是否促进汉语阅读存在争议。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中被试的汉语水平不同,当研究以中低级汉语水平者为被试时,词间空格会促进其汉语文本阅读[22,30,33-35],而当研究以高汉语水平者(汉语水平通过HSK6级,6级是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最高等级)为被试时,词间空格不会促进其汉语文本阅读[36]。
以汉族小学生与汉语二语者为被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缺点。首先,汉族小学生与汉语二语者具有一定的汉语阅读经验,无法完全排除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汉语阅读的影响。其次,汉族小学生尚处于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阶段,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带来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词切分效应。为了更好地排除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词切分效应的干扰,研究者采用逆序阅读的方式考察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逆序阅读不是读者熟悉的阅读方式,因此可以在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的情况下,探讨词间空格是否可以促进阅读[37]。Chen等人发现,首先,当汉族大学生逆序阅读时,词间空格文本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快,这说明,词间空格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促进汉语逆序阅读。其次,被试通过逆序阅读训练,对于逆序文本的呈现方式熟悉性提高后,词间空格与正常文本的阅读速度无显著差异,即词间空格文本的促进作用消失[37]。这一结果可证实Bai等人提出的词切分和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对汉语阅读的影响存在权衡这一假设[10],即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影响汉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
3.阅读方式
上述研究主要考察了词切分对汉语默读的影响。然而,自然阅读包含两种基本方式——默读与朗读[38]。白学军等人考察了成人朗读汉语文本时视觉词边界线索对阅读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不能促进成人朗读[39],这一结果与Bai等人考察成人默读汉语文本的结果一致[10]。据此推测,视觉词切分线索不能促进成人的朗读与默读。而Perea 和Wang的研究却发现,视觉词边界线索可以促进成人朗读,前提是读者朗读困难文本[40]。后续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阅读方式对儿童阅读词切分效应的影响。白学军等人发现,相对于默读,视觉词边界线索对阅读障碍儿童(五年级)和一般儿童(三年级、五年级)朗读汉语文本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1]。宋子明等人发现,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促进一年级儿童的朗读,但对默读没有显著影响[42]。据此推测,阅读方式可以影响小学生汉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
4.不同视觉词切分线索
采用空格的方式来对词进行切分会导致不同空格切分方式空间信息分布上的差异。为了排除空间信息分布上的差异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者使用词间加灰标记和词间颜色交替标记的方式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与空格相比,加灰标记与颜色交替标记不会拉长整个句子的物理长度[10,43-44],不影响句子的空间分布[10,40];但加灰标记与颜色交替标记可以提高副中央凹加工效率[45]。
对于词间加灰标记,Bai等人发现,加灰标记不会促进汉语阅读,也不会促进词汇识别[10];Yu等人发现,加灰标记会显著降低阅读速度[46];Ma等人发现,加灰标记会显著降低阅读速度,但不会促进词汇识别[12]。综上,词间加灰标记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对于词间颜色交替标记,有研究发现,词间颜色交替标记可以促进儿童与汉语二语者的汉语文本阅读[29.40,47-48],也可以促进成人汉语母语者朗读困难文本[40];Ma等人发现,词间空格促进了局部词汇识别,改变了眼跳目标选择,但并没有提高阅读速度,而使用词间颜色交替标记会使阅读速度变慢[12]。据此推测,词间空格可能比词间颜色交替标记更有利于汉语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大多是拼音文字,但在书写形式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与英语、西班牙语等拼音文字不同。例如,维吾尔语从右向左书写,存在词间空格。蒙古语从上向下书写,存在词间空格。因此,对于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可以尝试通过替换或删除空格的方式来考察词间空格在其文本阅读中的作用。藏语字与字之间存在隔字符,隔字符是视觉字切分线索,不具有典型词切分线索的功能。因此,可以尝试在保留藏语文本隔字符的基础上,在其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这一视觉词切分线索,来考察视觉词切分线索是否可以促进藏语阅读。
基于汉语的研究发现,默读条件下,在文本中加入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促进一年级小学生的汉语默读[28],而不能促进二年级和三年级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汉语默读[10,28,31-32];而朗读条件下,在文本中加入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促进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汉语朗读[29,40,42]。据此推测,阅读方式对词切分效应的影响可能受被试年龄的调节。因此,有必要继续考察阅读方式和被试年龄是否共同影响汉语阅读中的词切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