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婉怡
华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21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政策需求,厦门市大力建设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到2020年底,全市已全面实现每个镇(街)均建有1个以上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但是由于建设时间短速度快等,在设计上缺乏对空间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考虑,导致了建筑功能与需求偏差、空间设计封闭、适老化设计不足、过分机构化等诸多问题。
环境行为学是对于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直接相互关系的研究。环境行为学的引入将以往关注物质空间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专注使用人群为主的研究方法,强调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动态交互,进而提升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水平。老年群体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其对活动环境的依赖性更见凸显。立足环境行为学的角度,了解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实际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对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选取厦门市L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对象,通过研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七位不同护理层级老人的行为需求与空间使用情况,从环境行为学视角分析老年人对空间日常使用过程中的要点与存在的局限,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空间品质的设计策略[1]。
厦门市L养老服务成立于2018年,地上二层,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图1建筑平面图)为街道者提供短期住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体休闲等服务。目前有短期入住老人7人,照护人员4人。 选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短期入住老人为本次研究主要对象。
图1 三种类型老年人活动路径图(笔者自绘)
2021年6月08-10日,通过行为观察法、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受试者进行行为、情绪、空间环境的观察记录。记录时间为6:30-18:30,共12个小时,每隔10分钟对受实者的空间位置,情绪特征进行记录。将空间划分为1×1m的网格,分析老人在哪些网格区域出现的次数(即停留时间)较多、老年人在空间中的活动特征。(图2:老年人活动空间分布图)
图2 老年人活动空间分布图(笔者自绘)
根据服务中心短期入住的七位老人的认知能力与自理能力将其分三类:类型1自理老人、类型2介助老人、类型3介护老人。自理老人健康状况与身体行动能力较好,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意愿。会自主参加在养老服务中心举办的社区活动。介助老人健康状况与身体行动能力一般,看电视、静坐是老年人主要活动。会在护理员照护下参加一些护理型活动。具有自主意识但行动上需要照护。介护老人身心机能退化导致身体行动能力与空间环境认知能力受阻,日常行为活动需要依赖护理人员的照料。
综合七位老人的活动分布图来看,照料中心短期入住老人一般在7点开始陆续起床。8点老人陆续入座餐厅开始吃早餐。上午9点左右社区会有剪发、理疗等志愿活动,部分老人到一楼公共活动空间参与相应活动。上午没有活动时老人会在居室和餐厅固定位置就座,等待11点的午餐。12:00~14:00午睡。下午时间老人的活动比较单一,在餐厅看电视、静坐、聊天等或是在居室休息、与家人通话。下午6点左右在餐厅用晚餐,晚上8点左右睡觉。
基于观察实证结果,从场所环境特质、场所老年人行为对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公共空间活动进行分析,并对空间使用现状进行总结[2]。
3.2.1 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设施一层。设置门厅、娱乐活动、医疗康养活动等功能。门厅空间视线开阔,休息区、公共活动区连通在一起形成开敞空间。临街设置的休息区落地窗可以看到室外种植的绿色植物。主要活动:接待、休憩。娱乐活动空间是老人开展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等各类活动的空间,主要配置公共活动区、阅览室、活动室。公共娱乐活动区是整个设施的中心空间,串联门厅、交通、超市、活动室、服务台等多个功能空间。医疗康养空间配置理疗室、健康小屋、康复训练室。主要活动:理疗、剪发、康复训练等。
3.2.2 居室空间
二层主要为就餐与短期入住老人居室、与起居活动空间。居室空间:配置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居室均未配置独立卫生间。主要活动:午睡、休息、打电话等个人活动。老人每天的睡眠、休息、日常起居活动、打电话、家属访问等都在居室内进行。介助老人的部分日常护理如按摩、理疗等也在居室内进行。公共起居厅:布置护理台、起居与就餐混合是老人就餐、开展文娱康体活动、以及休闲交往活动的场所。主要活动:就餐、聊天、看电视、康复训练。老人白天大部分活动都在这公共起居厅展开,一日三餐与日常休闲活动唱歌、聊天、散步等以及介护老人的康复训练。公共卫浴空间包括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主要活动:洗漱、沐浴、如厕[3-4]。
图3 各个空间发生的活动图(笔者自绘)
3.2.3 空间使用状况小结
老年人日间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公共起居厅>居室>公共卫浴>娱乐活动>医疗康养。L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了分割出更多的居室空间,将公共起居厅围合在居室中间。老年人最常活动的起居空间缺少自然采光通风,空间品质差。居室空间中缺少家具,机构化氛围难以使入住老人产生归属感。公共活动空间同质化严重,缺乏灵活性,除了社区组织活动时使用,入住老人平时基本不会去公共活动空间[5-6]。
水平空间渗透,将公共活动空间开敞式的布局。通过老人的活动特性划分空间,将公共空间集中设置优化空间可达性。在空间中配置便捷移动的小家具根据不同活动需求进行灵活分割。开敞空间与视线可达性,激发社区老人与短期入住老人的交流。上下空间渗透,在门厅、公共活动等空间中打造内部庭院或设置内部通高空间,增加空间层次视线通透。内外空间渗透,利用屋顶、庭院等户外空间设置安全的活动场地,满足老年人日常散步、休憩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空间。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老年建筑中应注重空间中的细部关怀。老人的主要活动空间应保持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空间灯光采用无主灯设计,活动室等公共性空间用透光磨砂玻璃增加空通透性。解决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采光差的问题。在居室空间中布置老人熟悉的家具,餐厅空间使用小型桌椅,营造家庭氛围感。
智慧集约,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在空间设计中将茶水间、值班室、厨房等辅助空间集中布置,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护理工作是较为繁琐的重复性工作,辅助用房的集中布置与智能化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效率。引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与整合社区养老资源,更好的服务于老人[7]。
通过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住老人的行为需求与空间使用情况,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分析老年人对空间日常使用过程中的要点与存在的局限,重新思考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发展方向。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水平、上下、内外空间的多元渗透、智慧集约、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空间设计原则。基于空间本质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提升养老空间品质,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社交、平等及价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