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生
近年来,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化疗是治疗肿瘤患者的一个主要手段,但化疗后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1]。化疗所诱导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是指抗肿瘤药物对患者周围神经或者自主神经产生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2]。目前,单纯的使用西医抗神经毒性药物治疗周围神经毒性病变效果不佳。中医学认为,肿瘤为外邪侵袭人体后,由于饮食不节、正气亏虚等造成病理产物和代谢废物等积聚在机体所致。口服中药虽能够整体改善患者的情况,但治疗疗程较长,症状改善效果有限。中药药浴疗法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药浴的过程中,将患肢和药物进行直接的接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药物透皮吸收,刺激皮肤血液循环,起到温经养血、活血通络及止痛之效。鉴于此,研究旨在探讨温经通络方熏洗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的影响。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诊治的80例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4例和16例;年龄32~84岁,平均(55.63±5.27)岁;病程1~3年,平均(1.43±0.25)年;肿瘤类型:大肠癌11例,肺癌9例,胃癌7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4例,其他肿瘤5例。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年龄31~85岁,平均(55.58±5.31)岁;病程1~4年,平均(1.46±0.24)年;肿瘤类型:大肠癌12例,肺癌10例,胃癌6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其他肿瘤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3]中关于周围神经毒性诊断标准;符合在化疗后出现四肢末端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肌肉痉挛、疼痛、肌无力,甚至瘫痪等症状者。
中医诊断标准:周围神经毒性属于中医学[4]“痹”和“痿”,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
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者;(2)曾使用过含奥沙利铂或紫杉醇注射液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后出现过I~Ⅳ级的周围神经毒性者;(3)生存期预计≥3个月者。
排除标准:(1)影像学诊断其有脑转移、脊柱转移而出现具体神经系统症状者;(2)有其他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神经炎等);(3)近3个月内使用过可能引发神经症状药物者;(4)生存期预计<3个月者。
1.5.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给予患者甲钴胺片(生产厂家: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规格:0.5 mg)进行口服治疗,剂量为3次/d,0.5 mg/次,持续治疗21 d。
1.5.2 试验组 试验组接受温经通络方熏洗治疗。自拟组方:附子10 g,桂枝30 g,艾叶30 g,红花10 g,川芎10 g,灯盏细辛10 g。每剂药加水3 000 mL进行煎煮,取药液1 000 mL倒入至木桶内,加入50℃~70℃的1 000 mL热水稀释。患者取坐位,将双足暴露,置于药液上方熏蒸片刻,待药液温度降到40℃左右时,将双足置于药液内进行浸泡,每次熏蒸时间为15 min,浸泡时间为30 min,每日浸泡1次,连用使用21 d。
1.6.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周围神经毒性分级、生活质量。
1.6.2 评价标准 (1)疗效[5]:①显效:神经毒性分级下降超过2级或症状消失;②有效:神经毒性分级下降1级;③无效:神经毒性分级未下降,甚至出现上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周围神经毒性分级[6]:①0级:无症状;②Ⅰ级:肢体麻木、刺痛感、腱反射消失,不影响功能;③Ⅱ级:肢体麻木、刺痛、感觉缺失,影响功能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④Ⅲ级:肢体麻木、刺痛、感觉缺失,影响日常生活活动;⑤Ⅳ级:长期感觉缺失,影响功能。
(3)生活质量[7]:采用Karnofsky评分(简称KPS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超过10分为“提高”,降低超过10分为“降低”,在10分以内为“稳定”。
以SPSS 20.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治疗后,试验组神经毒性分级0级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2级、3级、4级均少于对照组,2级、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级、4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比较[例(%)]
治疗前,两组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比较(分, ±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比较(分, ±s)
注:与治疗前比较,*为P<0.05。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某些肿瘤来说,化疗治疗甚至可成为根治性方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8]。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是化疗后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包括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等,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9]。目前,临床认为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病机制为化疗后导致患者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受到阻碍,损害了周围神经组织,导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属中医学“痹证”中的气虚血瘀和寒凝经脉,发病机理主要为正气亏虚、邪毒乘虚而入、脏腑功能失调致使血行不畅、经络闭阻、脉络瘀滞,气血无法达于四末、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西医采用甲基钴胺素、钠通道阻滞剂、抗癫痫类药物、谷氨酰胺、神经调节营养剂、阿米福汀,抗氧化剂等药物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毒性,但效果不理想,患者在停止化疗后症状往往不能消失,因此未被临床广泛应用。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与化疗药物类型、给药剂量和治疗周期均有关。西医治疗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多采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在停止化疗后症状不能消失[10]。中医学认为,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属“麻木、痹证、血痹”范畴,治疗上应采取温阳散寒、舒经通络及行气活血之法[11]。中药外洗、中药药浴对于化疗后所产生的周围神经毒性作用效果较好,可直达体内病所。
温经通络汤药理机制为用中药熏洗,可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膜里,通经贯络,药循穴走作用于全身经络,调节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温经通络熏洗方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防治紫杉醇注射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反应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温经通络汤起效机制为:附子辛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桂枝辛温,温经通脉,两者合用,可温里散寒、活血通络而治血痹,共为君药;灯盏细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臣药;红花、川芎具有养血和血、化瘀通痹的效果,可通经脉,为佐药;诸药结合,共奏温经散寒、养血和血及化瘀通痹的功效。热气熏洗与药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共奏温阳散寒、行气活血、舒经通络之功,使阳气盛、气血行,经络通,最终使奥沙利铂或紫杉醇注射液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不产生或程度减轻。
范津生[12]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医组,中医组治疗后神经毒性分级情况低于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毒性分级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范津生[12]的数据基本一致,且在其基础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说明:温经通络方熏洗在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可能为:(1)温经通络方熏洗可对手足进行直接熏洗和浸泡,使药物直达患者病所,使病灶局部浓度升高,充分发挥药效;中药熏洗的热气可以直接驱除体内经络寒邪,促使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将手足末梢血管扩张,促进药效充分吸收[13-14]。热气熏洗与中药药物两者结合可起到温阳散寒、舒经通络及行气活血的作用,使阳气盛、气血行、经络通,最终减轻或不产生化疗后引发的周围神经毒性[15]。(2)温经通络方熏洗可使药物充分渗透到患者肌表,最终到达穴位和经络,调整机体气血和阴阳,达到经络疏通、气血运行通畅的效果,改善手足微循环,有助于修复机体神经损伤,改善化疗后患者的感觉神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6-17]。
综上所述,在化疗后采用温经通络汤熏洗可有效降低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感觉神经。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温经通络方熏洗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