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南少林武德文化

2022-08-02 07:52刘国新
少林与太极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德武学少林寺

◎刘国新

武术源于人类的生存(与凶禽猛兽之争斗)、生产劳动(争夺资源、使用工具生产)和原始部落间的纷争(利益冲突),由最初的无意动作到后来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去琢磨并练习、交流与传承,“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墨子),由此成就了各门各派的武术。由此可见,人类历史上的武术是为战斗而生的活命术或杀(伤)人术。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与火器的出现,冷兵器时代以武术为手段进行你死我活搏命的残酷情景一去不复返,根植于华夏数千年文化沃土的中华武术也被纳入现代体育范畴,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养生的好项目。不过,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然而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使中华武术具有了“思想灵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武术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自然呈现出多元化,动态的文化特征,因而说“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 即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文化形态。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任务之一着重提及“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而作为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应该乘此东风,紧抓契机,深度挖掘武术文化及其包含的武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南拳北腿”,国人习惯以此来区分“腾挪跳跃、大开大合、舒展大方”的北派武术,与“短桥寸劲、迅疾紧凑、贴身近打”的南派武术;“南北少林”,民间又习惯将南北少林武术视为南北派武术的代表,并有“天下武术出少林”之美誉,少林武术在中华武术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武术因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寺也由于武术而蜚声中外,“南北少林”分别指的是福建南少林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第一座少林寺,福建南少林寺是嵩山少林寺的重要分支,福建少林寺是南拳祖庭,是南少林武学文化的发源地。

不可否认,南少林武术源自嵩山北少林功夫,但不是全盘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依据南少林寺所处南方的地理、地貌、地势(南方多山区、水路,与北方多平原宽阔地有天壤之别)、气候、风俗习性以及南方人体型、体质(南方人较北方人有身材较瘦小,力量稍弱之劣)等生理特点,有所取舍地继承并发扬正宗北派少林武术的精髓,综合汲取我国民间与古代行伍流行的拳械功夫,仿效飞禽走兽的飞翔、蹿跃等动作,以及捕猎等技巧,精心借鉴中医经络学说、气功、导引、养生理论与拳家内功心法,通过历代南少林先师的操练、实践,去伪存真地改良精进,逐渐发展成内外兼修、注重实战、养生与修身兼顾的南少林武术文化体系。由此可见,南少林武学文化与嵩山北少林武学文化有诸多的交集、相通之处,但又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差异等诸多影响,南少林武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历史上南少林寺命运多舛,却又生命力旺盛,几经起落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是南少林武学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与“北少林”的开发利用程度相比较,南、北少林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距离,在新时代加快推进南少林武术文化“走出去”,真正意义上扩大南少林武术文化“朋友圈”,增加南少林的曝光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务必对南少林武学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认知、保护、继承和发扬,并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对南少林武学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武术源自生活与生产,也必然为生活生产服务。认知感悟南少林武学文化,挖掘其内涵的传统文化之武学智慧,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精神食粮,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这对指引未来南少林武术乃至整个中华武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爱祖国、爱民族,是南少林的价值取向和武学文化核心。

追根溯源,这得从南少林的历史说起。

隋末唐初,武德年间,隋将王世充窃据河南洛阳,称王道帝,与唐开国元主高祖李渊抗衡,高祖率兵讨伐,因战事失利,秦王李世民被掳,嵩山少林寺以县宗为首的十三棍僧应诏参战,生擒王仁则,活捉王世充,救驾李世民。因救驾有功,李世民登基继位后,赐给少林寺良田40顷,扩建殿宇2000多间,敕封奖赏十三棍僧,并恩准少林寺招收僧兵,自立营盘,食用归公,嵩山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

同一时期,南方福建沿海仍是荒凉的边陲之地,唐王朝建立之初事务繁琐,统治势力鞭长莫及,滋生了诸多的土匪与海盗,严重侵扰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这种状况,是对唐王朝政权的挑战,影响着唐王朝的权威与形象。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旨意下,时任嵩山少林寺方丈县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和尚带领500僧兵南下福建平乱,并依照县宗方丈“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的偈语,在福建莆田创建少林寺第一分寺,同嵩山少林一样养僧兵、参政事,担负起剿匪灭盗、保一方平安的重任。由于该分寺规模宏大,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世称“南少林寺”。从此,南少林武术在福建沿海谱写了一首首平定内乱、抗击敌寇的惊天动地之赞歌,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气动山河的精神力量。南少林寺建造的初衷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一方安定”是南少林武学的内在动力与追求。

自明初开始,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丰富资源虎视眈眈,不断骚扰,至明中叶侵犯愈演愈烈,浙江、福建倭寇所过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南少林武僧见老百姓受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自发派遣百名武僧与当地朝廷子弟兵共同抗击倭寇,甚至不辞艰辛,跋山涉水,远赴千里奔赴浙江等地痛击倭寇,令倭寇闻风丧胆,为保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方平安奉献自己的力量,用行动表达了爱祖国、爱民族的精神。由此可见,南少林寺的发展过程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维护祖国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坚定信念。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搏,更多靠的是团队协作而不仅是单兵奋战,即团队合作,所谓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呈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南少林武僧与俗家弟子为驱赶倭寇、保一方平安,自发与朝廷子弟兵一起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保护屏障,使周边的广大村庄免受匪寇的毒手。“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南少林武僧与抗寇国军的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这种协作合作的团队精神值得我们赞赏与学习。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协作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仅凭个人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大气候的,必须要融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要借助团队的力量,而与团队和谐相处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倡导团结、和谐相处、精诚合作群体化的生活方式大有裨益,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培养自觉爱国的民族团结精神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南少林武学爱国、爱民族的精神给我们的第一个感悟。

南少林武学给我们的第二个感悟是刚强自信的大无畏精神。武术文化自信是武术魅力之魂,武术文化自信力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可,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悟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南少林武学的刚强自信,体现在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爱国爱民之上,这个自信心建立的基本是对南少林武学具备保家卫国硬实力的认可,所谓“一胆、二力、三功夫”。南少林武学的硬实力授予南少林传人刚强自信的大无畏胆魄,使南少林武僧娴熟的技艺如虎添翼,技艺更高,在战场痛击敌寇犹如“打人如蒿草”,这种刚强自信的大无畏在南少林武术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中可见一斑,对培育国人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心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南少林武术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振奋民族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2.重礼敬德、上善若水,南少林武学德技并举,是德与艺的统一。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术是国之瑰宝,而武德乃武之灵魂。武者,止戈也,是“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意思,也就是说习武之人拿起兵器之前应该先学会放下兵器。

武术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 要有正确优良的品德来引导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个正确优良的品德就是武德。武德是指习武的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情操,武德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中华武术自古以来,力主在学练武术的过程要始终将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艺双修。把武德教育放在武术教学之前,这也是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兴旺发达且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1)南少林武学注重武德修养的必然性

“拳以德为先,无德则无拳”,被南少林奉为金科玉律。“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南少林武学十分注重武德的修养,武德是南少林武术约定俗成的门规戒律之一,是南少林武学的信仰与精髓。

“学拳初入门,首要敬师尊,交友须重义,武德能感人。”习武者一旦踏入南少林之门,武德的精神就会伴随其一生,这与南少林武学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禅宗文化、地域文化和武术特点分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融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境界。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家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下滋生的南少林武学,自然而然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

南少林寺是佛门净地,是持戒苦修、弘法利生、明心见性、奉善止恶之所,更是南拳禅宗祖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有特色的宗派,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禅宗讲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即禅宗把念佛拜佛的时间用在修身修心上,每天吃饭睡觉做任何事都是一种修行,认为修行不是拜佛、不是念经,也不是打坐,而是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把心放平,那才是真的了不起。禅宗的这种禅悟,在南少林武学中体现为“静以武德修身,动以武术健体”的神行合一和对高尚武德的严格要求。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源于海洋,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和载体。南少林寺所处的福建沿海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更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所谓“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大包容的海洋品格与“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妈祖大爱精神,造就了南少林武学的高尚武德。

南少林的历史可说是与朝廷子弟兵并肩作战,平内乱、攘外寇的历史,这种你死我活的以命相搏的战场激斗,决定了南少林武术的一招制敌的实战性,每一招每一势都必须强调动作实效性,不能有半点花招虚招,故南少林武术乃击刺杀伐之术,不论拳法抑或兵器棍棒的杀伤力非是一般门派、民间拳脚所能比拟的,即南少林武术讲究一招克人,出手极易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令其毙命,“恐于无意中伤人”,故出手须十分谨慎,否则难免官司缠身,所以南少林先祖谆谆告诫武僧与俗家弟子“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综上所述,南少林尤其注重对武德的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2)南少林时刻践行武德的精神

“征战沙场,建立社稷,原是习拳”,少林宗派曾将“恢复河山之志”作为第一目的,南少林寺僧在抗倭卫国中奋力杀敌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东南沿海竞相传颂,爱国、忧国被南少林视为至要武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古鉴今,新时代武德首要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要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每一位习武者都应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成为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授,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深者,不可轻于相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毋忽视。”《少林寺诫约》强调了“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南少林先师崇武尚德,德艺双修,首先体现在择徒上,“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贤者不可不教,愚者教之何益?务须朴诚,教之无妨”。这是把个人道德品行的好坏作为择徒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传人,甚至“宁可失传,也不轻传”,可见南少林先师将武德置于择徒首位的态度极为鲜明。求学拜师者只要一踏入南少林之门,武德的教育随即伴随而来,在向门徒宣布“凡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之南少林习武宗旨后,明确强调“本为护身之故,非以制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等习武目的和态度,在尊师重道上则要求“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弘扬武德”……这些都是对南少林初入门弟子于公德、心德的教育。

原汁原味的南少林武术套路,起势与收势都是以拳礼来开始或结束的,体现南少林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德行。起势多行抱拳礼,收势则以佛家的合十礼或单手礼居多,故南少林入门弟子最先学的动作就是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华武术的礼节,是武德修养的外在体现,包涵了丰富的传统礼仪。

抱拳礼的动作要求与文化涵义:左手拇指屈拢贴于虎口处,其余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右手握四平拳,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小臂微内旋,两臂撑圆,平举于胸,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右拳心朝下,拳面抵贴于左掌心的近中指根端,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掌为文,拳为武,左掌掩右拳,寓意为“武不犯禁,勇不滋乱”(在清朝的特殊阶段,南少林视拳为日,掌为月,左掌与右拳相合,对方镜面显示为“明”字,这个特殊寓意已成历史,我们不多做评论,稍做了解即可)。左掌四指并拢伸直意为习武之人应该德艺双修,拇指屈曲收拢代表谦虚不自大、不逞强、不狂妄;右拳拳眼向胸意为不忘初心,友情铭记于心;同时左掌五指代表五湖,右手四平拳代表四海,左掌右拳合拢代表五湖四海兄弟来相聚,两臂平颌环抱成圆环状代表心胸宽广、心量广大;平颌而环抱暗寓平等对待五湖四海的兄友弟亲,不论贫穷富贵,都是一视同仁,平起平坐,即团结华夏五湖四海的武林人士,“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文掌武拳并拢行抱拳礼,表示武德修养的同时,也显示了南少林寺的“戒律精严,文武同修”。

少林寺乃佛教圣地,佛教出家人见面多行合十礼或单掌礼表恭敬之意,南少林武僧多用右手在胸前行礼,即行右手单掌礼。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纪念禅宗二祖慧可,另一个原因是少林和尚多习武,常持兵器,行拳礼多有不便,而且以兵刃示人为无礼,故行右手单掌礼。再者,行右手单掌礼时,空出的左手可以随时应付不约而战的突袭,故禅宗一派的南少林门人也多持右手单手行佛礼。

“未习拳,先站桩”,南少林武学入门须先练好“桩功”。桩功首先要练的是“石柱桩”,即四平马步桩。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腿平和心平。“四平”既是四平马步动作的规范要求,更是武德修养上的要求。头正则“顶平”,意寓练习者做人处事须堂堂正正,刚正不阿;“双肩担正义”,“肩平”则要求无论对事还是对人都要一碗水端平,既无偏见也不偏袒,以求公平;要做到“腿平”,则须两脚趾与脚后跟部位都要紧贴地面,俗称“四点金落地”,就如做人一样,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不可犯奸作恶,踏踏实实做人;“心平”,即心平气和,心情波澜不惊,态度温和,凡事不急不躁,不生气发怒,不慌张,不胆怯,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决于口而心不慌”的冷静和淡定,处事不惊,镇定自若,始终坚守武德的底线。

“要想功夫好,三正里面找”“三正起,学(练)到死”。“三正拳”是南少林入门必练的第一套拳法,有“拳母”之称,在南少林拳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必以三正为先,端正为务,然后练其筋骨出力,手足相应”,这是讲初入南少林门,必须把“三正拳”作为基本功来习练,以求得肢体的端正,练习全身各部位的协调用力和爆发力,并练习手脚与呼吸的配合。所谓“三正”,即头正、身正和马正,“三正”的外在形体规范,是为了达到内在“心正”的终极目标,这也是三战拳的奥妙之处。“三正拳”可以说是“四平马步桩功”的升级版。“四平马步桩”是定桩,外静内动;而“三正拳”可视为动桩,是外动内静,是在前后左右移动中运用肢体或攻或防并力求“心正”,修炼在物欲纷扰的花花世界不被外界诱惑,使心不迷失于名利,身不陷于戾罪干扰,始终“不忘初心”,永保一颗“正心”,这是“三正拳”的内在修炼目的。“三正拳”与桩功一样,动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内涵丰富,易学难精,很是考量练习者的意志力和恒心,这也是择徒的一个标准。

“修身必先着眼于培德正心。”南少林武学入门功夫的“桩功”与“三正拳”,都是内外兼修、德艺双修,讲求一个“正”字,一切从“正”开始,不论学习、生活、习武,还是待人接物与做人,都不能离开“正”字。南少林武学这种将“正心思、正品行、正身形” 贯穿于日常练功行拳之中,培育练习者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使品德与武技齐头并进,向正途良性发展的巧妙方式,堪称南少林传人在“武”与“德”方面立身处世之铭,体现了南少林先师的良苦用心,这种“培德养正” 的要求与方法对现代追求进步的年轻人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以德服人”是武学的最高境界。正宗南少林拳多以“将军捧印”为开拳式,“将军捧印”动作为步法侧走旁门的同时双手行抱拳礼。在实战中,对于对方不言而战的蛮狠攻击,我即以三角步侧走旁门,避开对方的猛击,同时不忿不怒,反而以德报怨,还对方以“抱拳礼”并表示恭让,有诀曰“将军捧印礼谦让”。如此开宗明义的“礼让三先”,体现了南少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事方式与宽厚待人的高尚武德。“德高功自高,德高艺更高”,谦让是一种“德”, 德可聚无形的力量,化干戈为玉帛,“崇德谦让”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有“厚德载物” 这种修养的人,具备宽容万物的气度,可以与人友善,淳厚处世,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

“技击之理,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力量,同时,应重视防守,而不重视进攻。”敌攻我守,攻我者,怒气上涌,心不守舍,则神轻而气散,力不能聚;而我则心闲气敛,精神、勇力皆处于安适、宁静状态。这种以防守为主、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战术,乃南少林武学的应敌智慧。伤害别人并不代表对自己有利,因为冒着遭受怨恨和报复的风险做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事是不值得的,所谓“破镜难圆”,伤害了别人的身体和心,要想修复破碎的心不容易,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所以动手前应先冷静思考,均衡利弊。同样,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争,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收敛锋芒与锐气,不主动挑起事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展现武德的同时也可避免自己身陷囹圄,如此才能尽情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无限美好的生活。所以南少林武术“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在应用时出手十分谨慎,多以防守为主、后发制人,少主动进攻、先发制人。

“少林棍棒甲天下”,南少林武僧尚棍,擅长用棍,盖由于佛家戒杀生,刀剑之类利刃动则流血,过于血腥残忍,故武僧弃而不用,而采用棍棒之类钝器。少林武僧的主要兵器是棍棒,棍棒在平日生活中可作挑扛柱撑之用,临阵对敌时可作格挡挑劈防身抗暴之急用,体现南少林武学奉善止恶、不斗凶狠、禁绝杀生、以佛为念的理念,是南少林武德“仁与智”的表现。

“武以功夫显威,德以善良扬名。”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古代,人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饥寒交迫,病痛更是常常折磨着老百姓,相当一部分百姓因缺医少药而忍受病魔的折磨甚至夭折。此时此刻,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南少林武僧又一次挺身而出,施展自己所掌握的武术点穴技巧,帮老百姓过宫推拿、活血化瘀,而且上山采集中草药,熬制药汤给老百姓减轻病痛,所有这些,南少林武僧不但分文未取,还不时拿出寺里也是捉襟见肘的食物接济生活困难的老百姓……对于南少林武僧这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善举,当地老百姓都是赞不绝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南少林武术源自嵩山北少林功夫,但南少林先师并没有故步自封,无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虚心汲取各门各派优秀的技法和拳理,钻研武技,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提高技艺,终于形成技法精湛、内涵丰富的南少林武学,为国家培育剿匪铲寇的将士,同时为了发扬光大南少林武术,在招收僧兵的同时还广开佛门,接纳天下有志且品德优良的人士为俗家弟子,因材施教授以合适的南少林武术,为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南少林这种“包容万物”的大度气概与广博的“仁爱”,都是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

“拳重了伤人,言重了也伤人”,南少林武德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前述的公德、心德、品德和手德外,还要求有“口德”。俗话讲“祸从口出”, 习武之人待人要彬彬有礼,语气和蔼谦和,不可咄咄逼人,语言礼貌得体,不可出口伤人,也不能为了抬高自家门派功夫而胡吹乱侃并到处乱嚼口舌、肆意贬低别派拳种和门人,而应无宗派之分、门派之争,要触类旁观,不耻下问,多请教,谦虚学习他人长处。作为师父或师兄姐,对于后学要言传身教,肯为后学师弟妹指点迷津、答疑解惑,而不应欲言又止、故弄玄虚,或夸大其口、海阔天空,甚至三缄其口、爱搭不理,对于可教可造之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随便揭他人短处、毁人清誉,对于武德败坏、犯奸作恶的奸佞小人则要敢于批评与揭发,尤其是在武术拳论拳理等学术论证磋商中要“争不斗强,鸣不斗气,论事勿论人,讲理不出格”,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所谓“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究说话方式,把握言辞分寸,不当“毒舌”,是南少林武德对口德的最起码要求。

二、南少林武德的古为今用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护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各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功夫是武的表现形式,武德是功夫高低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南少林崇德尚武、德艺双修,尊崇优秀的“仁、礼、义、智、勇” 等道德规范,外修身,内修心,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弘扬“精诚团结、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种崇德扬善、自强不息的处事观和人生观,集中体现了德行培养的德艺并举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究南少林武德文化及其内涵,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对我国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武德武学少林寺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寺2》立项拍摄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少林寺要在商道上跑多远
深山支教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