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的艺术之路

2022-08-02 09:26张艺
新疆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弘一法师李叔同篆刻

□张艺

弘一法师李叔同

1880 年(光绪六年)10 月23 日(农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名门望族家庭中,取名文涛,字叔同。李叔同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李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1884 年,李叔同的父亲去世。五岁的李叔同凝视着父亲,见父亲貌如熟睡,也不知畏惧。此后七日,僧道超度。1886 年,李叔同年七岁,从兄读启蒙书《三字经》《百家姓》等。八岁时选读《文选》。九岁时读《四书集注》,之后又念完《百孝篇》《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李叔同幼年攻读《孝经》《毛诗》《唐诗》《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共费时约三年。十二岁开始临习篆书,尤其爱临摹《宣王猎碣》,兼习隶书,最喜《张猛龙碑》,广临北碑,兼攻《爨龙颜碑》《天发神讖碑》等。李叔同十三四岁时的篆字已不同凡响,到十五岁时,还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此时,其诗文书法等方面已有了扎实的根基。十六七岁时,李叔同又跟着父亲生前好友,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习填词,从学者唐静岩(育厚)学习书法篆刻。结识了严修、王仁安、周啸麟、陈宝庄、王吟笙、蒙孟定生、姚品侯、姚台臣、冯玉夫、李绍莲等学者、书画家,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后因八股文写得文理清秀,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

李叔同在春柳社出演话剧《茶花女》饰演玛格丽特时的剧照

李叔同京剧表演剧照

李叔同十八岁时,由母亲做主,与茶商女儿俞氏结婚。次年奉母之命携妻俞氏至上海。到上海不久,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就在文坛名士圈中活跃起来,同时与华亭许幻园、宝山袁希濂、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交好,并和他们四人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当时许幻园的夫人宋梦仙有题“天涯五友图”诗五首,描写五人的不同性格。其中有一首咏写李叔同的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李叔同在《清平乐·赠许幻园》一词中曾对此间生活予以描述:“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庚子之役后,李叔同赴河南探视其兄,当时道路堵塞,未能与其兄一见,回上海后将路上所见所闻写成《辛丑北征泪墨》出版。1901 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经济特班,师从蔡元培、吴稚晖等。李叔同与邵力子、谢无量、黄炎培等人为蔡元培所赏识。

1902 年秋,清廷各省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李叔同以监生的身份前往杭州应试,名落不第。次年秋,又赴开封应试,同样名落孙山,此后便断了仕途之心。后受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影响,与诸多同学随蔡元培离校。期间与乌目山僧、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成立“上海书画公会”,组织参加一些书画金石活动,同时还编辑出版发行书画周刊。随后其又编辑出版《李庐印谱》《李庐诗钟》等书籍,为他在金石、书画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开南洋公学后,李叔同不忘蔡元培先生的教诲,用自己的知识致力于帮助有志青年学习。1904 年他与马相伯、穆藕初等思想先进人士发起成立“沪学会”,寻求学习强国之法,倡导武能强国,举办演讲会,设立补习科。李叔同幼年起酷爱京剧,对音乐有很高的天赋,在沪学会开设乐歌课时,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大多数民众还没有觉醒,需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李叔同为“沪学会补习科”作词配曲创作了一首《祖国歌》,这也是他的歌曲处女作。这首歌在激发爱国思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一定引领作用。一经演唱,迅速传遍上海乃至全国。

1905 年3 月,李叔同母亲去世,他将母安葬于天津。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与牵挂,母亲的离去,国家的内忧外患,民族的灾难使李叔同决心东渡日本留学,希望能寻求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路。临行他填了一首“金缕曲”词,留别祖国并呈诸同学。词中有不少佳句:“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可见他当时的爱国情怀和拯救祖国于危难的抱负。

李叔同26 岁东渡日本,来到东京后,他补习日文的同时,还主修美术、音乐,独立创办了《音乐小杂志》并寄回国内。不久他考入“上野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留学期间李叔同不但在绘画方面显现惊人的才华,在音乐、诗文上也展现了很高的天赋。他对戏剧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来东京不久便结识了日本新派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夫妇和藤泽浅二郎,他与留日同学曾孝谷、唐肯、李涛痕、黄二难、欧阳予倩等组织成立了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为中国戏剧向新话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帮助。期间排演了《茶花女遗事》,这是中国人首次出演话剧,后又排演了《黑奴吁天录》等西洋名剧,对于推动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于1911 年毕业回国,应老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之聘,担任该校图案教员。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所作木炭画作品

1912 年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为编辑,主编副刊《太平洋画报》。同年三月,他加入了“南社”。同时又和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刊发当时第一流书画家的作品。1912 年秋天,他应老友经享颐之邀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次年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15 年应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谦之聘,兼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员。这个时期的李叔同虽主要从事西洋艺术教育,成立洋画研究会,但他对传统的书法金石也极力提倡,并组织成立金石篆刻研究会“乐石社”,并被推为社长。此后李叔同与著名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往来频繁,并应约加入西泠印社。后来李叔同在出家之前,把生平收藏的印章都赠送给了西泠印社。

1916 年,李叔同已有出家之意,开始吃蔬食,不沾荤腥,组织活动、展示新作也专借寺院进行。此时,李叔同从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一种“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习,生出新的精神力量,并且列举了详细的断食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李叔同此时正患神经衰弱、肺病等顽疾,决心做断食试验。他在断食的20 天时间里,照常看书写字,并作断食日记,自觉脱胎换骨,便为自己起名“李婴”。试行过断食后,他回校依然照常教课、写字,但开始关注佛学典籍,并自称“婴居士”。1918 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前往虎跑定慧寺拜了悟和尚为师,法名演音、号弘一。同年九月,李叔同到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结束了他39 年的尘俗生活。

李叔同由名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到出家为僧,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他出家后并不杜绝与俗世朋友的往来,但为了寻得常住静修远离俗尘之所,开始在几所佛寺间挂单修行。其间,几次闭关研习律学,历时四年修订完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李叔同在书法、篆刻、油画、音乐话剧等诸多领域均建树颇丰,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早期新文化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家后,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成为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不仅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大师,也是国际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对佛法的研究也让他在书法等艺术方面得到提升。关于弘一大师在出家为僧后如何对待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其书法弟子黄福海在《弘一法师与我》一文中记述得比较详细。在弘一大师看来,佛门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弘一大师在一九三八年农历二月为芗江居士题写偈语:“金石无今古,艺事随时新。如如实相印,法法显其真。”这首偈语涉及了艺术发展规律,人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佛法的关系,以及艺术的创新、趣味等问题,这里突出了艺术的创新和艺术的趣味的特性。

在以上这些生活观、艺术观的指导下,弘一法师凭借其自幼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他对西方绘画技法的熟知和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天才般理解和把握,使得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不落窠臼,异于时人。马一浮称弘一法师的书法达到了逸品的层次,这是不争的事实。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精严净妙”,褪尽烟火气,有一种俗世的人无法达到的艺术高度。

①钱君陶主编《李叔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年12 月1 版,第175 页。

②林子青撰《弘一大师传》,弘一法师纪念馆印,第2页。

③林子青撰《弘一大师传》,弘一法师纪念馆印,第5页。

④钱君陶主编《李叔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年12 月1 版,第177 页。

⑤林子青撰《弘一大师传》,弘一法师纪念馆印,第11-12 页。

⑥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弘一法师》,文物出版社,1984 年10 月第1 版,第1 页。

⑦车永仁《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弘一法师李叔同篆刻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咸与淡”
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李叔同的一个动作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