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帅 百志好 孙凌燕 卢雅琳
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持续推进,多学科和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的新兴产业,建立了新工科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我国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新工科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而目前现有的培养机制滞后,因此,对现在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人数高达五百万,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培养的工程人才合格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资料和现有的研究显示,仅有少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胜任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更快地实现强国复兴,国家针对提升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实施了一系列计划[2]。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7年,为了推动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随后分别在天津大学和北京召开探讨会,形成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随之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2020年5月,为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凸显出在国家层面对工程教育的重视[3-4]。
在工程教育中,如何培养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生,首先需要的是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对这支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深厚的工程背景和较强的工程教育从业能力,并且能够随着新工科的发展不断适应。然而,受当前高校考核和职称评定政策的影响,高校教师更多地倾向于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发表和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尤其是青年教师,出于自己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和进行高级职称的评定,通常选择“学术”途径而非“工程”道路,忽视了自身工程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些教师的工程教学实践能力欠缺,不能满足工程教育师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下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程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新工科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在此过程中,师资队伍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是“既能上得了课堂,又能下得了工厂”,同时具有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并且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但是,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双师即工程师和教师,考察教师是否是“双师双能型”的判断依据是看是否拥有“双证书”(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或“双职称”(学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而双能的判定则是考察是否具有科研能力和特有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能力[5]。在学校进行资质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满足了认证的需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大幅度提高合格的人才培养率,距离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研究指出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要点,例如,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立足现有情况,融入地方特色,服务地区经济,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和改进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创业型教师的成长助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入手,提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整套“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实践从业水平,从而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6]。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理工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常州市,作为一所具有学科特色的地方院校,江苏理工学院每年培养了数千名工程技术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特色经济,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常州市智能制造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格的毕业生需要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学校能否提供良好的条件来建设师资队伍对于毕业生的质量极其重要。材料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学校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和工程认证的基础上,应如何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格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对帮助学校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科”是工程学科的简称,即旧工科,近些年提出的新工科,是传统工科发展出来的“新”。传统工科是指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工程学科,而新工科则是在传统工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以新技术或新技术交叉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新经济或产生的新兴产业相对应的全新工程学科[7]。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国家未来发展新动向、制造业发展新需要、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最近发展方向。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刚刚在2019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工程教育认证准备阶段的学习,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内涵,但是,对新工科相对还有点陌生,对其内涵、目标的清楚程度还有待提高,这对于新工科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想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具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年龄、职称以及学历结构这些必须要进行考虑。在年龄结构上,由于材料学院成立较晚,相对比较年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老、中、轻结构失衡,以中年和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长期在校园里学习和做科学研究,活动范围有限,接触工程实际较少,因此,对工程技术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认识不足。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企业长期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师资格证,而没有工程师证,尤其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较少,“领头雁效应”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工程人才。
目前,受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及博士培养机制影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青年教师基本出自海内外学术型高校及研究院所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均在各自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但在博士期间从事工程实践偏少,大多是科研型教师。同时,学校的职称评审政策和各类基金、奖项的评定条件,更多地倾向于科研的产出方面,因此,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青年教师更倾向于在学术和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在工程实践上投入的精力较少,从而造成工程教育相对较弱,导致削弱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科特色。
由于高校在进行各类评奖及职称评定时,依据多为论文和纵向课题,而工程类的横向课题权重较轻,因此,高校教师中多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为目标,反而对企业委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横向项目兴趣不大。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受实体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学校和学院真正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没有落实到位,反而导致一部分愿意和企业接触、参与工程实践教育的教师失去了机会,不能真正地接触和参与到企业的工程实际中,进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工程教育能力。
目前,工程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新工科是一个新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旧工科,对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工科接触较少,因此对其建设的目标和内涵不太清楚,也没有针对自身情况来确立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需要从上往下统一规划,学校制定建设思路,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统一指挥,教学系部主任具体执行,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深入学习新工科建设文件,从而统一对新工科的认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和发展观念,从而提升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观念,提升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工程教育能力。
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经经历了“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专业认证”,应该从现有的师资队伍作为立足点,培养改造现有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满足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高校毕业的新入职博士研究生脱产半年要到企业接受挂职锻炼,到对应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使得教师在产业经历和生产中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工程第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将之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为以后学校进行工程教育奠定基础,并且可以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断积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经验及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对在职任课教师进行工程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并且合格后申请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师资格证外还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在学校和学院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不要局限于设备的管理人员,而应该让更多的任课教师参与到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及维修工作中,加深教师对大型设备仪器的了解,在教学使用的同时,有利于教师利用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工程项目的应用。
由于本专业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在新工科背景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年轻教师从事专业工程实践较少,工程教育能力稍弱,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中有不少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长期从事工程实践活动。因此,可以弥补现有师资队伍的不足,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互补,邀请企业相关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但在之前的引进过程中发现,由于兼职教师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人员变化较为频繁,这样不利于学生培养的连续性。因此,应该设立规范、长效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兼职教师长期稳定地在学校担任一门或数门课程教学,形成长效培养机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毕业生。
面对新工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改变原有的人事聘任制度,探索建立和形成与之相应的师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从学校层面上,在各级教师岗位聘任中,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和现场工程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岗位意识。明确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适应智能制造的新发展和交叉学科新动向的能力。其次,从学院和系部层面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学科思维训练和跨界整合能力培养。多举办教学午餐会和交流会,针对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参与讨论交流,教学名师传授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进行授业解惑。学校设立多项教改类课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并继续申报省级、国家级教改类课题,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要。最后,通过学校和学院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促进与鼓励学科成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联合组建学科团队,通过协助企业申报国家、区域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培育重大成果。
通过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督导组抽查、教学过程及结果检查等环节,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不以考试结果为唯一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并且将最终的评价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岗位考核、职称职级评聘、绩效管理等环节,促进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和指导教师服务水平的提高。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而合格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保障。未来面对着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不断挑战,江苏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抓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学校培养造就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