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磊,魏 景,李 莉,许晓莲,韩丕国
(菏泽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定位,在“一体两翼三经五纬”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构建的“三全育人”格局下,H学院与H市教育局、中小学、社会企业协同创建了UGSS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这一育人机制创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高了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激发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根本任务
山东省《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H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被遴选为省第一批应用型高校建设单位。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应用型转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转型发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2]
2.做优做强教师教育是新时代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殷切期望。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做优做强教师教育,需要树立开放、共享、共建的教师教育发展理念,重构实践取向的多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促使师范类专业增效赋能的关键举措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不是多项改革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3]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学校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水平、学科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作用。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突出师范类专业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师范专业增效赋能,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
4.着力突破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助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教师教育是H学院传统特色专业,优势、成绩突出。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高校师范专业培养规格与中小学(幼儿园)需求标准衔接不够;其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小学课程教学衔接不够;其三,师范生教学技能养成与中小学课堂衔接不够;其四,教师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结合不紧密。通过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解决瓶颈,助力H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H学院遵循“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双向对接、文化建构、分段培养、培训一体”的培养思路,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创新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UGSS“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基本思路如下:
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相互协同,促进深度合作;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协同育人机制(图1)。
图1 “四位一体”(UGSS)协同育人
1.确定培养目标。围绕H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联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能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致力于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完善培养方案。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及社会企业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明确职责,共同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优化,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共建实践基地。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的沟通和对接,建立“四位一体”协调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共建力度,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优化培养流程。依托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形成高校与地方共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良好机制体制,推进教师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集教师培养与培训于一体,实现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培养。
5.制定评估体系。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共同制定评估体系,基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五个度”质量标准,[5]形成基于产出导向的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为实现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H学院立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及社会企业在打造“四位一体”(UGSS)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具体做法体现在:
提出开放性教师教育发展理念。培养对象涵盖学校16个师范类专业师范生以及地方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培养过程涵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全过程。
构建UGSS协同育人机制。实行“双院长制”,H学院分管院长与H市教育局局长共同担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与中小学(幼儿园)紧密协同,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聘任当地某教育集团董事长担任教师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和山东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H学院和基础教育学校互聘兼职教师,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方案,评价培养质量。
对接H市对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结构的需求,结合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一线教学名师等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形成人才培养流程的双循环(图2)。
图2 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流程
实行“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分步实施,交叉进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如图3)。
图3 师范专业综合素质
1.统整学科内容。针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要求,统整学科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和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具有一定广度和一定梯度的课程架构,从而实现师范生由通入专、循序渐进地学习。
2.强化学科建设。成立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对接地方成立了“教师教育跨学科平台”,积极申报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省级应用型专业群。
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社会企业制定了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落实实习支教系列措施,将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制度落到实处。强化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针对性,结合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一践行,三学会”能力。
4.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开展各种培养学生能力的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教学技能大赛、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对接地方基础教育对师范人才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构建专业社团体系。根据梯队式发展策略组建指导团队,并以具体活动为依托将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1.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制定了课程思政大纲,筹建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资料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2.构建有整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符合时代特征又与公共课相互衔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跨学科内容,构建与“思政课”“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相互贯通的通识课程体系,达到师范生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整合和贯通,体现通识课程的跨学科性和师范性。
3.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比赛”,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征文比赛”、“混合式课堂教学示范课观摩与研讨活动”等助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管理、教学运行、检查反馈、建设改革”双闭环运行体系。创新了“三督三评三导”教学督导模式,形成了“两主体、四自评、三反馈、两全、三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特色(图4、5)。
图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并列关系
1.共建研究、实验、实习实训基地。面向全校师范生建设了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实训室、教师教育专业实验室、教师教育艺术素养实训室、教师教育双创实验实训室四类实验实训室。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平台和“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为依托,与H市教育局对接,校地双方采取“共建、共用、共管”方式,成立了H市教师教育研究院、H市教师实验实训中心、H市教师教育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所,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2.建立“双导师制”。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的融合,以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为保证,即每一个实习生都配置了一个高校教师和一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现两个导师无缝对接、理论与实践无缝融合,从而切实提高了实习实训效果。
3.建设“教师教育博物馆”。建成“教师教育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力求充分展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从知识梳理、活动融入、名师熏陶、理念渗透、科研提升等方面构建了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开展了师范生入学教育、教师节庆典、中小学师生研学等系列活动。
4.建立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根据H学院“九大学科专业群”对接“九大跨学科平台”的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成立了“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及“教师教育跨学科平台”;不断完善“多方参与、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体系,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社会企业合作建立集教师培养与培训于一体的教师教育教学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相关政策文件如《H市人民政府、H学院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H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H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见》《H学院关于修订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H学院分段人才培养方案》《H学院关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为UGSS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实施“双院长制”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协同培养;实施“双师双聘”“岗位互换”“业界锻炼”等实践教学机制;实施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在保证培养规格统一性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H学院设有专门的教师教育博物馆,教师教育图书馆,设立省级一流实验实训中心、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市教师教育培训中心、市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拥有90余所高标准小学、幼儿园作为实践、实习基地;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高标准舞蹈教室、微格教室、全自动录播室、书画教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心理沙盘室、专业心理实验室、言语障碍矫治实验室、视听综合训练室、自闭与多动症实验室等。建有省特级教师工作坊、省“高水平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为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设立创新创业训练基金项目资助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学科竞赛专款,对于获得省级及以上奖的竞赛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给予再奖励。
H学院教师教育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师范专业专职教师3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十佳师德标兵和省教育先进个人。聘请78名各级名师和名校长为教师教育学院兼职教师。近年来,承担省市厅级科研、教研项目7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主编参编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60余项。
本成果以培养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UGSS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经H学院四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接H市对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结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多次聘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社会企业专家对于相应学科的专业培养定位与标准、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毕业和学位要求等进行反复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推进了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大纲的完善,推进了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了“2.5+1.5”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师德修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个人与团体奖800余人次。H学院师范生参加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书法、硬笔书法网络大赛等各类比赛,荣获一、二等奖的人数达100余人。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达100多项,专利20多项。每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0多项。近年来,师范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0%,许多毕业生成为省、市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坊,H学院与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双聘双挂”“科研交流”等深层次合作。依托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2018年以来共派出了3批62名教师深入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业界锻炼,培养了137名双师型教师。严格落实“见习、实习、研习”相结合的“三习”制度,已经组织开展了18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并与H市8县区及新疆喀什的中小学合作建立了数十所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共派遣两千余名学生参加了实习支教,88名学生分3批参加了新疆支教,在“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了较大提升,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与初步从教技能,为培养合格教师做准备。职后培训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班主任、乡村教师、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有针对性地构建培训目标。H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组织20余场次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线上线下培训,参训人数上万人,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了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新突破。
不同专业分别建立结构合理、凝聚力强、有共同目标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依托H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实践基地、H市教科院、某教育集团、山东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团队成员根据新文科发展理念,厘清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完成了《“双一流背景下”山东省属高校发展研究》等6个省级及以上项目,撰写了《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等12篇高水平文章,促进了教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和应用。成功申报了生物科学、体育教育等省级一流专业6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省级一流课程12门,建设了小学教育等省级应用型专业群,撰写了《学前教育卓越师范人才培养:基于OBE理念视角》等专著3部,出版了《心理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3部。通过科研反哺教学,H学院教师在省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教学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一是以“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为目标,构建了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二是针对H学院师范生组织入学教育、教师节庆典、教师教育演讲比赛、作品展演等系列活动;三是发挥教师教育博物馆作为研学教育基地的作用,针对地方基础教育师生开放。教师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推动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亮点,凸显了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