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术后康复、运动耐量及呼吸肌力水平的影响

2022-08-01 12:56:54孙君凡
全科护理 2022年21期
关键词:耐量呼吸肌移植术

孙君凡,赵 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又叫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项用来替换机体内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此来改善病人心肌血液供应,缓解病人心绞痛,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的手术,属于国际公认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案[1]。但术后病人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对病人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术后及时改善病人肺功能尤为重要。围术期呼吸训练实施起来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需病人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2]。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改善病人心肺功能的训练方法,其包含胸廓扩张、呼吸控制以及用力呼吸技术3个环节;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其效果已在脑卒中病人的治疗中得到验证[3],但临床上将其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病人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术后进行围术期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应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病人病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0月我院心血管外科8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均进行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病人;认知障碍病人;曾经接受过肺功能康复训练者。使用掷币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均为22例;年龄55~75(65.44±6.54)岁;病程5~10(7.56±0.75)年。观察4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4~76(65.41±6.55)岁;病程5~11(7.57±0.76)年。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围术期呼吸训练。①病人观看缩唇呼吸、有效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教学视频;②医护人员为病人讲解并进行亲自示范;③病人掌握方法并进行训练,中途可视病人情况让其少量饮水;④医护人员就病人呼吸训练中的错误给予纠正,确保病人完全掌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训练。呼吸控制:嘱病人腹部、肩颈放松,用鼻吸气,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内陷,呼吸时间比为3∶1。胸廓扩张:指深呼吸,嘱病人做3个深呼吸,吸气末时屏气3 s。用力呼气:病人正常呼气后声门打开,收缩前胸肌肉和腹部,快速无声哈1次或2次。

两组病人掌握方法后训练频率均为每日3次,每日早中晚饭后1 h进行训练,每次10 min,持续10 d。过程中按病人需要给予吸氧。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康复进程: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结束后至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住院时间及伤口疼痛评分。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对病人伤口疼痛进行评分,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疼痛程度越重。②呼吸肌力:干预前后使用肺功能测定仪对病人最大吸气负压(MIP)、呼气峰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进行检测。③运动耐量: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评估病人运动耐量,试验开始前指导病人尽量走直线,在测试过程中病人如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应立即停止试验,在步行前后抽取病人动脉血,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肺不张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比较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呼吸肌力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呼吸肌力比较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运动耐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运动耐量比较

2.4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肺不张出现1例,发生率为2.22%;对照组病人肺不张出现9例,发生率为20.4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00,P=0.017)。

3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取病人体内健康的静脉或者动脉血管,将其吻合在病人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狭窄病变的远端之间,建立一条或者多条富氧血流入病人心肌的新通路,恢复病人缺血心肌的正常供血,解除病人心绞痛,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5-7]。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冠状动脉手术数量趋势逐年上升,且手术完成的质量甚至超过国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进行此项手术的病人男性居多,临床上猜测可能与冠心病发病率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关[8];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容易导致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影响病人术后康复,并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有效促进病人肺功能的恢复也是临床干预的重点[9-10]。常规围术期干预通过指导病人进行呼吸训练,改善病人通气功能,方法简单易学,方便病人随时进行训练,且效果良好,在临床应用较广;但到训练后期病人依从性降低,影响后续疗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属于呼吸道管理的技术,有研究显示其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中可有效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肺功能[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及肺不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明显缩短病人术后恢复时间,减轻伤口疼痛,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常规围术期干预仅通过呼吸训练调整病人呼吸频率,缓解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病人肺功能,改善效果有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应用可使病人呼吸肌得到锻炼,通过胸廓扩张、呼吸控制以及用力呼吸技术可使病人肺通气量增加,改善病人肺功能,有助于减少病人肺不张的发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进程[13],与李宝宝等[14]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MIP、FVC、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病人呼吸肌力。常规围术期呼吸训练中通过进行有效咳嗽、腹式呼吸等训练,最大限度调动病人全部呼气肌和吸气肌主动参与呼吸收缩,锻炼及增强了病人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达到提高病人呼吸肌力的目的[15]。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中通过呼吸控制降低病人呼吸频率,使病人呼吸肌得到充分血供和休息,同时增加了病人的呼吸深度,改善病人的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气体弥散和交换,从而提高了病人的呼吸肌力。

6 min步行试验是一种可反映受试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耐受性的运动试验,常用作心功能和肺功能的评估,有氧康复训练可促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运动耐量得以有效提升[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6MWD远于对照组,SpO2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运动耐量。常规围术期呼吸训练中的缩唇呼吸代替了病人的呼气呻吟,其通过增加机体的气道阻力避免外周小气道提前塌陷闭合,有助于病人肺泡内的气体排出,增加气量的同时使病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除增多,从而有效改善病人呼吸效果[17-19];但要达到理想效果需病人坚持规范正确训练,因训练较为枯燥病人往往无法坚持,导致效果不能达到最佳。主动呼吸循环技术通过胸廓扩张及用力呼吸,可促进病人肺通气功能得以改善以及咳痰能力恢复,有助于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肺泡摄氧量和气体弥散交换,继而提高血氧饱和度;还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大了心输出量和骨骼肌血流量,使运动肌能量需求得以满足,继而有效提高病人运动耐量[20-21]。

本研究的不足:①为了减少差异性,本研究只选取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所以本研究的结果有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冠心病病人;②本研究为短期研究,只证实了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住院期间使用的短期效果,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病人的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常规围术期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病人肺功能和运动耐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耐量呼吸肌移植术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老年患者卒中后呼吸肌训练对卒中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3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提取纯化研究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知晓率调查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5期)2016-01-23 02:20:21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54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