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俊强,马丙全
(开封市杞县人民医院 外科,河南 开封 475299)
胸壁肿瘤是常见的肿瘤疾病,多见于胸廓深部软组织、骨骼、肌肉等部位。胸壁肿瘤多数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临床对于早期胸壁肿瘤推荐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长生存时间,但手术切除治疗的创伤较重,手术刺激可激活体内的凝血功能,加上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作用,可加重机体高凝状态。肺栓塞(PE)是胸壁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肺动脉异常堵塞,对肺部血液循环造成阻碍的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面色苍白、咳嗽、焦躁不安等,死亡率较高,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1]。故及早明确与胸壁肿瘤切除术后发生PE相关的因素,对预防及治疗PE提供参考。研究[2-3]表明,高龄、感染、基础疾病等与PE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胸壁肿瘤患者,根据术后PE发生情况分为PE组(n=8)和非PE组(n=82)。PE组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5~80岁,平均(68.25±7.05)岁;疾病类型: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4例;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期5例。非PE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43~80岁,平均(58.65±6.25)岁;疾病类型:良性肿瘤57例,恶性肿瘤25例;病理分期:Ⅱ期25例,Ⅲ期5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胸壁肿瘤;②存在手术治疗适应症;③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超声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阳性;②存在出血倾向;③凝血功能紊乱;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
1.3 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房颤)等资料。术中病理检查确定病理分期;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D-D,免疫比浊法)、血小板计数(PLT,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WBC,流式细胞仪),监测氧分压(PO2)。PE患者给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2次/d;华法林起始剂量2.5~3.0 mg/d,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2.0~3.0),抗凝治疗1~3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单因素分析两组的性别、病理分期、PLT、手术时间、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合并房颤、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E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占比及WBC、D-D水平高于非PE组,PO2水平低于非PE组(P<0.05)。见表1。
表1 影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单因素分析[n(%),±s]
表1 影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单因素分析[n(%),±s]
因素 PE组(n=8) 非PE组(n=82) χ2/t P性别 男 4(50.00) 42(51.22) 0.004 0.948女 4(50.00) 40(48.78)年龄 >60岁 6(75.00) 24(29.27) 6.860 0.009≤60岁 2(25.00) 58(70.73)病理分期 Ⅱ期 3(37.50) 25(30.49) 0.167 0.683Ⅲ期 5(62.50) 57(69.51)合并糖尿病 2(25.00) 1(1.22) 12.792 0.000合并高血压 2(25.00) 20(24.39) 0.002 0.969合并高血脂 3(37.50) 25(30.49) 0.167 0.683合并房颤 1(12.50) 3(3.66) 1.342 0.247饮酒史 1(12.50) 8(9.76) 0.061 0.805吸烟史 2(25.00) 8(9.76) 1.715 0.190 PO2(mmHg) 66.30±13.28 78.03±13.21 2.396 0.019 WBC(109/L) 8.93±4.72 5.49±2.55 3.335 0.001 D-D(μg/L) 835.73±303.12 403.23±169.28 6.362 0.000 PLT(109/L) 270.34±96.12 259.03±86.43 0.350 0.727手术时间 235.94±33.92 237.45±35.21 0.116 0.908
2.2 影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即年龄(≤60岁=1,>60岁=1)、PO2(>72.64 mm Hg=0,≤72.64 mm Hg=1)、WBC(<6.92=0,≥6.92=1)、D-D(<705.64=0,≥705.64=1)、合并糖尿病(无=0,有=1)作为自变量,将PE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3.785)、PO2(OR=3.137)、WBC(OR=4.241)、D-D(OR=5.901)为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治疗效果8例PE患者确诊后在1 h内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缓解,检查血氧分压、生化指标等恢复正常,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提示栓子消失。
PE是肿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诱发慢性肺动脉高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干扰患者的康复[4]。PE症状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不畅、胸痛、咳嗽等,患者的症状无特异性,故极易延误早期治疗。近年来,PE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原因可能与临床对于PE重视程度不够引起。研究[5-6]表明,年龄、D-D浓度、手术等与PE的发生紧密相关。抗凝、溶栓及介入治疗为临床治疗PE的主要手段,然而在治疗期间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抗凝药物剂量及治疗时间把握不好可造成出血事件,影响患者预后[7]。为减少我院胸壁肿瘤切除术后PE的发生,本研究系统性分析影响PE发生的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PE提供参考。
本研究中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胸壁肿瘤患者术后PE发生率为8.89%(8/90);PE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占比及WBC、D-D水平明显高于非PE组,PO2水平明显低于非PE组(P<0.05)。提示上述指标可能与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存在一定的联系。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O2、WBC、D-D、合并糖尿病为胸壁肿瘤患者术后继发PE的危险因素(P<0.05)。PO2为判定机体缺氧程度及呼吸功能的指标,WBC为评估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D-D为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标志物。术前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给予科学的干预,减少PE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D-D水平与PE的发生存在联系,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与纳入患者的个体差异、遵医嘱情况及家属的协助干预等有关。另外,本研究中,8例PE患者均接受抗凝、溶栓等治疗,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继发PE与患者的血氧含量低、感染、血液高凝及合并糖尿病关系密切,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干预可有效预防P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