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廊道模式下的江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以广州珠江为例

2022-08-01 03:49
工业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廊道珠江遗产

郭 浩 马 源

(1.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 510090; 2.广东工业大学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 广州 510090)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历史悠久。在工业发展时期发挥了重要航运作用的珠江沿岸发展了以仓储、加工、港口、运输等为主的多种工业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工业用地面临功能置换问题,呈搁置、废弃状态的工业厂房和钢铁机械也影响到了广州城市风貌。因此如何活化和利用珠江沿岸的工业区域是目前广州城市更新的重点和难点。珠江航运自古就是广州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用来形容广州的山水格局以及兼具内河与海湾的特点,江岸景观风貌凸显了广州的城市形象,沿线的工业区成为广州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的工业时代的产物也展现出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其活化和利用尤显重要。工业遗产改造利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大部分工业遗产在从生产功能消逝到遗产的转变过程中都经历了数次正式和非正式的更新,珠江沿岸工业遗产亦是如此。工业得到较早发展的欧美国家,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起步较早,实践及保护利用研究经验丰富,可概括为“单体再利用模式”和“整体再利用模式”两种类型[1]。工业遗产的协同改造利用备受注重,使得工业遗产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如著名的欧洲工业遗产线路(ERIH)概念在世界级重要工业区鲁尔区实施,各工业遗产景点被整合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这一实践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遗产改造产生深远的影响[2-3]。美国对工业遗产的区域性保护始于“国家遗产区域/廊道”概念的提出,并依据该理念形成了美国国家煤矿遗产线路[4]。荷兰则通过工业遗产的整体式稳态保存和选择性的动态更新实现城市复兴计划[5]。我国在工业遗产研究方面更多侧重对国外保护利用模式以及国内外实践案例的介绍,实践方面以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和遗产公园为主要利用模式。

运用文献归纳整理、实地踏勘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的分布情况、改造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进一步通过价值特征和分布特点的剖析对沿江工业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并梳理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欧洲工业遗产线路的区域性保护利用模式,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绿道思想,引入遗产廊道的概念对珠江沿岸工业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更新研究[6],探索沿江河带状分布的工业遗产的多元保护更新模式,以期对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提供参考,为之后具有类似特点的工业遗产的更新实践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遗产廊道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并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的线性景观[6]。通过引入遗产廊道的方式进行江河沿岸工业的保护更新,符合城市目前的发展方向,并将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及城市更新增添新的动力。

1 广州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现状及特点

1.1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分布及发展概况

广州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伴随着国外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外资本经济的流入以及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为这座城市留下一大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7-8]。截止2020年底,广州累计将200余处工业遗产建筑,以及40余片工业历史风貌区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广州市的工业遗产主要沿163 km2的珠江两岸和35 km2的废弃铁路线分布,目前沿珠江两岸的滨江路已部分打通,串联起珠江两岸部分工业遗产建筑和区域,未来规划将全线贯通(图1)。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建设一条11 km2的“工业拾遗”文化步径,串联起15处工业遗产区域(图2),形成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工业文化步道,让人们感受城市工业遗产的魅力,让城市“工业锈带”变身为“工业秀带”。

已打通滨江路; 未打通滨江路。图1 广州市珠江两岸工业遗产分布及滨江路连通情况示意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n both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in Guangzhou and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road near the river

图2 广州市“工业拾遗”步径策划示意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Supplements” in Guangzhou

1.2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利用情况

传统工业所在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原先的生产功能消逝之后,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而且因城市内部可利用空间的减少,工业遗产区逐渐成为城市改造与更新的主要内容[9]。广东省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2020年出台了《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广东省工业遗产的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和支持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并于2021年1月发布了《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申报范围包括在广东省范围内形成的,代表工业遗产主要特征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广州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献查阅[10-12]和现场踏勘,可知目前广州市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模式包括商贸开发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博物馆模式和公共空间模式4类(表1),开发主体为政府、企业、开发商或个人,通过单独开发或联合开发的形式进行改造利用。

表1 珠江沿岸主要工业遗产利用模式Table 1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main industrial heritage along the Pearl River

1.2.1 商贸开发模式——以太古仓码头为例

太古仓码头位于海珠区珠江沿岸,始建于1904年,由英国太古洋行出资修建,主体建筑由三座丁字形混凝土码头和7栋砖木结构仓库组成,是当时比较完善的仓储码头(图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毁,后经修复后继续使用。2008年政府决定改造太古仓,将其定位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城市客厅”(图4)。

图3 太古仓码头旧影Fig.3 Old picture of Taikoo Cang Wharf

图4 太古仓码头近景Fig.4 The recent landscape of Taikoo Cang Wharf

1.2.2 博物馆模式——以五仙门发电厂为例

五仙门发电厂修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约8 482 m2,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办公建筑主体采用混凝土和砖混结构,厂房采用混凝土剪力墙与钢结构梁柱混合结构(图5)。2008年被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开始改造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图6),并将其定义为集文化、教育、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项目。

图5 五仙门发电厂旧影Fig.5 The old image of Wuxianmen Power Plant

图6 广州华侨博物馆(来源:作者自摄)Fig.6 Guangzhou Overseas Chinese Museum

1.2.3文化创意产业园——以T.I.T创意产业园为例

广州T.I.T创意产业园前身为广州纺织机械厂,始建于1956年,厂址占地面积约9.34万m2,内部有苏式工业厂房、防空洞、露天机械设备以及建、构筑物等,总建筑面积约为3.43万m2(图7)。2007年7月受“退二进三”产业调整的影响,纺织机械厂停产开始改造,在经历18个月的改造后,最终建设成为广州T.I.T(Textiles Industry & Trade )国际服饰创意产业园(图8)。

图7 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影Fig.7 The old pictures of Guangzhou Textile Machinery Factory

图8 广州T.I.T创意产业园Fig.8 Guangzhou T.I.T Creative Industry Park

1.2.4 公共空间模式——以广钢公园为例

广钢公园前身为广州市钢铁厂,于1957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7月投入生产,为当时广东省第一家钢铁骨干企业。现保存用地仅为核心区域,包含厂房、构筑物以及设备装置,保存面积约为35万m2(图9),目前欲打造成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体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仍在建造中(图10)。

图9 广州市钢铁厂旧影Fig.9 The old photos of Guangzhou Iron and Steel Plant

图10 广钢公园(建设中)Fig.10 GISE Park (under construction)

1.3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特点

珠江沿岸的工业建筑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其本身工业价值已消耗殆尽,但却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总体来说,广州珠江沿岸的工业建筑具有建筑类型丰富、空间改造性强、利用价值较高3个典型特点,具体如下:

1)建筑类型丰富。建筑物整体的空间形态、建筑结构以及建筑风格都对建筑物整体改造与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广州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建筑种类繁多,有工业厂房、船坞码头、仓储建筑、以及铁路道桥等,不仅种类繁多,外部造型特点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所特有的建筑风格。从空间形态上看,有规则的结构型体建筑如方形、柱形以及不规则结构型体和大跨度建筑。从建筑风格来看,有苏式建筑风格、欧式古典建筑风格以及岭南特色建筑风格等。从建筑结构上看,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结构形式,无论是建筑类型还是建筑风格都十分丰富。

2)空间改造性强。空间使用性对于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与利用至关重要。由于受当时的工业模式以及工业时代背景的影响,广州珠江沿岸工业建筑大多形制规整,空间内部平面布局合理,特别有些需要配备大型机械的工业遗产,开间、进深及高度的尺度均较大,并且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坚固性和耐久性,这些都为之后的改造与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3)利用价值较高。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逐渐建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并配套一定的重工业,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城市工业生产体系[10],城市内部工业遗存数量巨大,这些工业遗存是广州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虽然其本身的生产价值已经消耗殆尽,但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现存的工业遗产,必定能对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彰显城市特色与文化,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2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广州“退二进三”政策的影响下,珠江沿岸的许多工业遗产迎来了改造的春天,但伴随着这场改造浪潮而来的不仅仅是工业遗产的再度保护与利用,同时在改造和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整体滨江路以及“文化步道”尚未全线贯通的情况下,工业遗产各自为区,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存在过度商业化、仿制化,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偏弱,与城市未形成良好互动,遗产空间改造可达性不佳等问题。

2.1 工业遗产利用过度商业化、仿制化

根据广州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利用情况分析可知,以创意园改造形式为主[11],这与时代背景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影响有关,致使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呈现出改造类型和功能单一且重复的问题,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利用珠江沿岸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建筑类型丰富和空间改造性强的特点,且并未考虑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极大影响了改造与利用效果。且有些改造后的工业遗产,由于投资者利益需求,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也影响了工业遗产本身的改造目的以及游客的体验感,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擅自拆除部分遗产建筑,对工业遗产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

2.2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偏弱

相比历史文化建筑,人们对于工业建筑的价值认识不深,保护意识薄弱,致使广州珠江沿岸部分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如万宝冰箱厂被拆除后变成了停车场,广州重型机械厂拆除后变成住宅小区的花园等,造成了工业遗产的损失,导致城市中工业时代印记丧失。还有一些工业区还在运行中,但部分重要工业建筑已被拆除,像南方面粉厂13层楼高的小麦仓与连廊,1954年建成的广州造船厂,现仅剩一座4层小楼。这些承载着广州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的消失,再次为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2.3 工业遗产与城市未形成良好互动

珠江沿线分布的工业遗产改造点并不在少数,但是缺少城市层面的整体统筹与规划,一方面体现在工业遗产的改造通常是以个案的形式开展,改造之初在利用形式和功能方面并未充分考虑与周围工业遗产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有些改造虽已成片区状,或线状关联,但彼此之间或是与外部社区或其他功能空间联系较少,在空间边界和空间渗透方面处理手段不佳,严重制约了发展空间和功能使用,导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损失。

2.4 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可达性不佳

广州市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存在可达性不佳的问题。受地形地貌、交通、人流等因素影响,许多连接工业遗产的道路路面情况极为复杂,并且有些离广州地铁的出站口,步行需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几分钟,且没有路面指示标志,不便于游客到达。另外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不便于游客活动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及残障人士。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工业遗产空间的使用,不能很好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相应也会降低满意度与工业遗产空间的吸引力。

2.5 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不足及改造利用成本高

目前关于工业遗产的自身价值与利用价值认知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12]。对于珠江沿岸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不应只是赋予其经济属性,还应考虑其他功能属性和内在价值。但从目前改造与利用情况看,依旧侧重于经济效益,并且在改造的过程中,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例如,许多工业遗产存在着大面积的“棕地”,对其内部空间土地的利用及生态环境存在巨大的影响,无疑在改造的过程中会加大改造成本。此外,许多工业建筑改造费用大于重建费用,改造后存在维护费用较高、结构安全系数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珠江两岸工业遗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能够使工业遗产“适应性”发展,促进工业遗产价值提升,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珠江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升策略

通过对广州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分布、利用情况、特点及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借鉴遗产廊道构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通过构建丰富、多元、沟通的工业遗产廊道,从城市层面对珠江沿岸工业遗产进行统筹规划,与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廊道体系,得以创造丰富的沿江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提供给人们多元的工业遗产体验感知,以及能够有效沟通人与人、工业遗产与江河、工业遗产与城市的关系。

3.1 构建遗产廊道体系,进行整体保护与规划

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应局限于某一单体或小区域的功能布局与提升,应具有整体观和全局观,充分考虑其与城市空间或是其他功能布局的相互关系[13]。珠江沿岸工业遗产的利用可根据沿岸工业类型和特点,将工业遗产的结构类型、原始用途、地域分布以及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统计,便于在市域的尺度上进行整体保护与规划。可根据工业遗产特点、改造类型以及分布情况划分区域,确定区域主题,再以区域主题细化内部工业遗产改造方案,以工业遗产廊道为线性连接空间,串联起各工业节点,形成区域点—线—面结构,规划带有主题性质的工业遗产区域。再由城市道路网串联起各区域,共同形成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最后在该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工业遗产管理平台,对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与规划进行监督与管理,完善城市工业遗产体系的构建(图11)。

图11 城市工业遗产廊道体系构建Fig.1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corridor system

3.2 划分遗产廊道等级,形成遗产游览网络

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多沿珠江呈线性分布,且岸线遍布着众多码头,有着丰富的江河交通资源。在廊道构建方面,根据这一特殊的地理优势,结合珠江江岸结构特点以及沿江工业遗产的分布特点,划分遗产廊道等级,建设水上“工业遗产廊道”与陆上“工业遗产廊道”两种类型(图12)。总体上可划分为三级廊道,以城市内部主交通线路与水路交通组成一级廊道,可与城市绿道网络相结合,主要负责城市内部交通,使游览人员快速到达工业遗产周边。以城市内部次交通线与工业遗产区域相互连接道路为二级廊道,主要负责人员的再次分流与工业遗产游览区域人员相互流动。以工业遗产内部道路为三级廊道,作为产业园区或遗产公园的游览线路。三级廊道相互连接,共同构成工业遗产游览网络,形成基于遗产廊道的工业遗产游览新模式。

图12 工业遗产廊道等级划分Fig.12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orridors

3.3 合理评估工业遗产价值,创新遗产利用形式

工业遗产的自身价值、改造成本和改造后的利用价值由其所处区位、改造形式、投资成本等多种因素所决定,所以在改造之前,应根据实际规划利用形式对改造区域的工业遗产建筑作相应的筛选与评估。应根据珠江两岸工业遗产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工业遗产的基本价值、保护与再利用价值与改造后的再生价值,三者能更好的融合,促进工业遗产的价值提升。

在工业遗产利用形式方面,模仿与跟风改造易造成区域改造类型的同质化发展。从目前珠江两岸工业遗产留存情况来看,发展空间及潜力巨大。但从改造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跟风式发展“后遗症”正在慢慢显现,当年作为广州代表性的红砖厂工业创意园,如今已关闭面临拆迁风险,此种经营不善的改造还有很多。今后的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发展,创新工业遗产利用形式,如创建“工业创意居住社区”,推动城市创业与就业。或是改造成为工业图书馆或美术艺术馆,丰富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质。

3.4 强化工业遗产与廊道联系,构建珠江工业遗产特色系统

在工业遗产廊道构建与工业遗产改造的过程中,应注重工业遗产建筑与廊道空间的“融合性”发展,强化工业遗产与整个廊道体系的关联性,并使廊道空间与建筑空间过渡性更加柔和与自然,并考虑其内部的文化组成、功能组合、交通联系、空间活力等方面,合理规划与改造工业遗产,构建珠江工业遗产特色系统。

文化组成方面,可将时代记忆融入珠江两岸工业遗产的改造,在尊重历史与工业遗产文化的前提下,将廊道、建筑改造与历史记忆、时代发展与智能科技有机融合,并整合周边文化资源,使游人具有空间带入感,在感受当下科技时代进步的同时,不忘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能承接历史,又符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体现珠江工业遗产之美。

功能组合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依托现有改造发展成果,合理规划其他工业遗产方向,避免产生饱和式的发展。充分考虑工业遗产区域与工业遗产周边的商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功能。以改造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区域作为中心点,其他改造或未改造的工业区域作为“卫星区”,以一个主要的中心区域带动周围“卫星区”的发展,形成“工业遗产群”联动发展。

在交通联系方面,依据建立的水上和陆上廊道,加强水路交通联系,满足游客亲水及游览需求。设置 “珠江工业遗产”游览线路,并建立公共交通运营体系和沿岸游览步道,加快工业遗产区域之间的联系,提升工业遗产地的旅游价值。

在廊道空间活力方面,应当以游览者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创造舒适、便捷、活力的廊道空间结构,并注重“廊道文化”建设,可在游览线路中设置融入城市文化的公共服务及宣传设施,让游客体验城市文化建设,增加城市认同感。根据需求不断完善内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便利且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明确的标识系统,真正打造一条舒适便捷的带状工业遗产空间。

3.5 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科学利用工业遗产

对于珠江两岸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同度低,保护力度不足,或是追求开发利益最大化,进行掠夺式开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大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完善和健全相应的保护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并使之能落实到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同时更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监管力度,特别是改造中的工业遗产建筑,避免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对工业遗产私拆乱建造成二次伤害。并且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改造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遵循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工业遗产建筑,根据其资源属性和市场需求特征改造工业遗产建筑,使其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及所在地段的区位价值,促进工业遗产价值再生。并根据改造后游人的感知与后评价,不断完善并提升区域竞争力。

3.6 发挥公共空间功能,注重与城市良性互动

工业遗产改造利用推动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服务的主体是生活在此的居民。因此,应注重加强与外部周边社区的有机融合和联系,着力于空间边界的处理和社区的渗透,发挥工业遗产改造后的公共空间特质,提升周边社区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通过与城市、社区的良好互动,加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和提升保护意识,促进人、工业遗产、城市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 结束语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广州作为我国拥有悠久工业文化的历史城市之一,近些年不断加强工业遗产利用与保护建设。虽然保护利用方式与效果都走在我国前列,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不单单是从某一方面和层次入手,更应该深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工业遗产的保护质量,提升利用效果,还可以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城市居民感知已逝工业文明的可能,从而构建具有系统性且与城市互动良好的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以广州市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为具体调研地点,采用文献搜集整理、实地踏勘等多种调研手段,对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归纳了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分析出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具有建筑类型丰富、空间改造性强和利用价值较高的特点,并存在利用和改造过度商业化和仿制化、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偏弱、空间改造可达性不佳及与城市未形成良好互动的问题,提出通过构建丰富、多元、沟通的工业遗产廊道体系完善珠江沿岸公共空间系统。

猜你喜欢
廊道珠江遗产
最美城市“绿化带”
占据价值之巅!珠江头排之上的“壹号”人生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遗产的分配
“数读”2018年珠江水运发展
“漫”游珠江
千万遗产
工业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