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动态考试改革探索

2022-07-30 09:28杨蒙蒙邓三星王硕博康昊戊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考试考核改革

杨蒙蒙,邓三星,王硕博,康昊戊

(黄河交通学院 河南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950)

0 引言

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服务需求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一种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试创新模式已迫在眉睫,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1-2]。

文献[3]提出过程性课程考核方法。这一方法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考核环节,重点发挥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作用,达到了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考核和以考促教的目的。但若单纯强调过程性评价模式,忽视终结性评价,同样不可取。文献[4]中提到的信息化考试是以网络考试为基础,通过过程的强化,提高考试题库质量,并尝试开放性考试的方法,从而实现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性改革,提高考试管理效率。但开放性考试容易使学生不够重视,产生学习懈怠的问题。文献[5]探讨了原有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明确了课程考试的目标定位,强调了平时考核和期末结课考试相结合、考试命题多样性、考核方法多样化及成绩评定科学化的重要性。但整体考试中实践环节占比较少,容易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文献[6]采取预期学习成果(LOs)应用于基于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CURE)的逆向设计。LOs用于规划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策略,以支持和评估学生的成绩。所研究课程在最后一年提供给学生,为期12周,每周进行两次3h的实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但此设计要求学生自主性高。文献[7]采用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激发的干预测试来设置训练组,训练组学生在两个行动研究周期内接受设计思维训练,而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在此期间,训练组接受了设计思维所需的发散思维技能培训。定量分析表明,接受干预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标得分总体上与未接受干预的学生有显著差异。此外,图形任务与言语任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效果良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研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改革。首先,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培养学生建立“学科群”学习意识。其次,进行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创新改革,科研教学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正确引导与问题引导、思维引导的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结合“全面发展”的考试,将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从“单一考试”过渡到“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看待问题的能力。

1 考试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1.1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考试改革的关键仍是课堂教学改革,而优秀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及教学团队建设具有一定的协同性。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探索新时代特色考试改革方案中的“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享互惠。

1.1.1 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构建具备“四有”好老师的教学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8],同时应处理好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企业”相结合的创新改革形式构建团队。其次,对学生的管理可执行“师徒制”策略,由1位校内教师+1位校外教师合作带一组学生(5~6人),且各组之间交叉轮带,由“师傅带徒弟”过渡至“团队带团队”,主要负责解疑、论文撰写、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内容。通过“学术导师制+企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可根据课程性质、自身特长交叉分工、优势互补,以主课程为“树干”,分支扩散辅助课程,使学生由固定专业的培养转向跨相关专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主辅课程、校内外教学”的整合与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素质与技能融合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9]。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及循序渐进的引导,关注团队建设、成长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1.2 教学资源架构体系建设

合理的教学资源架构体系是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的地基,应以网络为基础,借助“互联网+”中的大数据技术进行合理的平台规划(构建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可自建也可引建)、内容设计(课程基础资源、实验室资源、交流互动、实物制作演示及设计、建立“学科群”等)。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企业、社会等参与的积极性,聚焦社会问题、难题,有效聚合教学、科研及项目,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使零散的课程更全面、集中,教学目的更清晰。

1.1.3 校内互通、校外协调、校企合作

资源建设平台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特点,结合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校内相关资源的互通(相关专业学科、师资及教学资源的互通互用),并与校外高校及企业相关资源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高层次专业对口班的建立等),实现“校内自建、校外引进”,引入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创新改革

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关键,以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融合发展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整个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采取了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创新改革。将科研实践与创新理念、方法与过程渗入理论、实验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从合理确定评价内容、科学选用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三方面来实施。

1.2.1 合理确定评价内容

为避免“唯分数论”对学生能力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项目创新式教学。通过整合课程及相关资源制订项目,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项目,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实验、确定思路、设计、实施、验证。从学习目标的制订到学习策略的运用再到学习评量的实施,保证评价内容的合理性、全面性,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的能力[10-11],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1.2.2 科学选用评价方式

基于合适的评价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无形中将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打牢科研创新的基础。以课堂互动情况、小组项目进展情况、期中考评情况、项目线上答辩情况、实物制作或调查情况、创新情况、报告撰写情况、分工合理情况、期末考试情况、校内或校外实践情况等方面为依托,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设计、就业理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能服务于社会的人才[12-13]。

1.2.3 充分发挥评价主体

在创新改革教学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为确保可靠、公平地进行有意义的考试改革,基于合适的评价内容和科学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过程发展及评价反馈出发,其真正目的在于:其一,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大学生助理师”,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项目整体规划、学生过程评价、具体方案实施等过程中,“一人带一组”进行实验设计、创新、实施、撰写实验报告等,这样可以激发助理师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14],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校内或校外项目中,辅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其三,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及支持范围内,将想法付诸实践,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其四,积极参与各类相关竞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实操技能。

1.3 全面发展的考核方式

1.3.1 平时成绩考核

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包含出勤、课内作业、实验报告、讨论四方面,占总成绩的40%。改革后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减少了作业与实验报告的占比,强调了作业的灵活性,并将课外设计(项目分工、设计、制作或调查、报告、线上答辩)内容加入其中。具体划分为:出勤、课内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课外设计占总成绩的20%。通过平时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设计、实施、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1.3.2 自由考核

学生可自由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由教师指定的多门课程”中选择一门课进行自学,并自出一套试卷作为考试内容,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出题范围,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正确率、知识面等进行打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

1.3.3 笔试考核

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仅为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闭卷),占总成绩的60%,方式较单一,评价效果较差,因此需对其进行改进。

改革后的笔试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两部分:试卷一: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闭卷),占试卷成绩的50%;试卷二:学科综合能力运用考核(开卷,可携带查阅资料),占试卷成绩的50%。全面发展的考核方式减少了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实践效果分析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动态考试改革主要以学院18级本科机械工程3班41名学生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班51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科研成果进课堂项目式教学法贯穿整个课程,采取全面发展的考核方式,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反响较好,融入课堂的效果显著、兴趣高。课堂环节的统计数据显示,教学进行过程中91%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思维能力显著提升,能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全方位地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参与考试改革的3班与5班学生的卷面考试平均成绩均高于其他未参加班级的平均分数,如图1所示。

图1 卷面平时成绩对比图Fig.1 Comparison of usual performance of test paper

通过整周实验分析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技能水平发现,参与考试改革的3班与5班学生的操作、设计等实践水平,实验报告撰写和应变能力等各方面水平均高于其他未参加班级的分数,如图2所示。

图2 整周实验平均成绩对比图Fig.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average scores of the whole week

从图1、图2可看出,通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程动态考试改革,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建立了问题思维、怀疑思维,对待事物能够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划目标、分阶段处理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其二,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撰写报告的组织结构、侧重点更清晰,研究方法更详细,也有严谨的数据支撑;其四,沟通交流能力、专业词汇描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3 结语

通过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改革带动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一方面,在明确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扎实掌握各项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建立“学科群”学习意识,为学生日后参与课外竞赛及创新设计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实现了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了更多服务社会的人才。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研成果进课堂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程动态考试改革为评价反馈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校内外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考试考核改革
内部考核
改革之路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