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困境·纾解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体系构建初探

2022-07-30 05:43王鑫磊范铜钢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语民族体系

王鑫磊 范铜钢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权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形态,其蕴含的内容与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我国现代体育话语权的萌芽是从近代以来,是西方体育进入中国的标志,但是我国本土体育话语权与西方体育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西方自认的优越感制约着中国体育发展,主宰着世界体育的格局[1],现实中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奋起直追,以举国体制的重要方针奋力追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逐渐缩小其中的差距并在世界体育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仅依靠单方面的发展还不够,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体育项目的助推。在中国体育话语权体系建构的研究当中,相关学者多次提到要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为契机,以此来提高国际话语权[2-6],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话语策略研究,现阶段的话语体系内容的系统性不强,且较为分散导致整合难度较高,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系的构建,进而影响其文化话语体系的整合。本研究旨在从我国本土传统体育文化出发,剖析如何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体系。如何以体系为依托,将我国体育文化推广出去,进而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且兼具文化特质的先进传统体育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也意味着“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是新时代发展进程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境下,就需要解决为什么构建,如何构建,及构建怎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现实难题。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内涵属性

1.1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话语是权利的表达形式,是在双向或多边交流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现象[7],体系是相关个体与思想意识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且话语体系是建立在以理论与实践双重形式下的属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是相对应的范畴,展现的精神物质文明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庞杂,注重精神与物质层面并行,重点突出其民族性、完整性与传统性。而西方体育体现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意识,相对而言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其物质层占据上位[7],而这种体育来源于欧洲文明的民主、科学与自由的文化诉求,相较而言,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冒险”的进取精神[8]。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内容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作为一种具有本土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针对性的建立起完善的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构建话语体系过程中,其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具有庞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殷实,有利于话语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民族众多、项目繁多(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志》不完全统计,我国累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种之多[9]),充分体现了其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多样归因于其起源的多样性,主要受其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形式的不同。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内涵及外延

1.2.1 内容、价值与思想

学界普遍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主要由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构成,结合话语体系框架图绘制如下(图1)。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话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丰富多元的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理论,是构建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物质文化层的内容通过体育内容本体、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体育思想内涵的物质成分(如相关法规、体育录像歌曲[7])来体现。其次,文化制度层作为话语体系构建的对话桥梁,架构起我国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从体育规章制度到组织机构都是其文化特征的制度表现,确切来说,这种文化所赋予的风俗、原则、训练组织都是制度的文化认同,提升我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内容。最后,是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内容,外显与内化无形中展现观念文化特征,包括民族服饰、武术谚语、体育精神、思想以及武德等形态的思想产物。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逐步实现理论积累—历史渊源—现实实践的过渡,而正是这种多重认知的话语体系才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价值的文化宝库。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背景下,体育话语已经成为表现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作为“亚体育文化”,以文化相融的方式来赋予其价值表现。因此我国更需要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以符号的形式来彰显其蕴含的价值,进而以高度的话语意识来引导主流体育话语的趋向,为当今复杂多变的局势贡献中国智慧,以新的范式来应对世界体育格局的新秩序,富含创造性地表达出其话语权的传统文化内核。传统体育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符号,与其他文化相比更趋于具象化,而非完全抽象化的东西,从肢体动作到语言说教更具有人文特色,其蕴含的文化内容是阐明中国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对文化话语体系构建起着重要的理论助推作用。

图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内容框架

其价值体现主要围绕着新时代特色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基础前提下,不断完善话语体系的构建,进而找到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回信中提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向度深入阐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这也同时契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来讲,要不断深化话语体系的基础建设,培育和实现新时代创造性转化,深度挖掘并发挥传统文化所拥有的巨大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从体育文化新时代发展来讲,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发展,对外宣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内凝聚发展共识,遵循历史性、传承性的历史规律,在为世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建设献智献策的同时,即有利于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又能够为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不断做出努力。

话语体系的思想属于文化的上层观念。辩证地分析,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思想的载体,相对于话语权来说,“体育思想是体育话语的制高点,体育话语是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能够引导文化发展的方向,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文化中国的主流是历史的必然,西方体育文化正是依靠思想的传播,以“力量”与“美感”的体育哲学思想富含其中,以绝对“张扬”的运动思想,而区别于我国“含蓄”、“内敛”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注重身心一统,天人合一的“一元”思维。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起源,体育思想的哲学归属来讲述,其根源与儒释道家的传统思想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是立足于社会现象,集生活生产、娱乐健身、宗教信仰的文化实践产物,结合古代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源流、传播、演变的影响与价值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价值。

1.2.2 外延突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体系,是围绕体育话语为主体的本土性质而产生的,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话语权利的文化因子参与话语体系的创新与构建。内涵与外延是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石,洞察一种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必要理清其外延。其外延是指除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之外的文化内容,也包括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二者交流碰撞的过程,亦是世界体育文化话语的认同过程,多元化、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必然是未来体育交流的常态。外延的扩大的体现,即不局限于单一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或者不囿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单一文化内容。以文化主体为根基,把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大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从思想上、制度上因时而进,因事而新。除了外延与内涵的统一,尝试从过去对外延式“量”的转变为内涵式“质”的提升,持续坚持文化标准化、制度化、扩大化、多元化创新,保证文化高质量发展和深入的融合交流。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出现的困境

2.1 国际竞争力不强, 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公信力

传承下来的文化表征必然有其延续的价值所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出其应有的存在价值,地理位置、传承方式、人文地理、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的限制造成了本土内的交流障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陷入西方主流体育文化的话语逻辑之中,进而造成了其国际话语权的落后,加上以往闭门造车式的内卷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桎梏于狭小的空间当中,导致缺乏相应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失去了国家竞争力。

其次,话语语境的缺失也侧面突显出交流的不够深入,从语言学定义的角度,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语境与文化主体、话语构成交流互通的三要素[11],且语境可以决定话语使用形式,就传统体育文化而言,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流场合都会影响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话语的意义与否。比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国内话语的社会语境,其普及性就极具深远意义。再如2022年的达喀尔青奥会武术项目的列入、多次奥运会开幕式的武术表演,这些语境的设定,将我国代表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更高的话语地位,但是相对其他进入大众的西方体育项目而言,话语分量就显得不够深入和广泛。话语体系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传播交流上的文化渗透,由于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政策的滞后且基础薄弱,道路蜿蜒曲折,也阻碍了文化的国际交流。国际竞争力不强,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交流,也进而制约了话语体系的公信力。

2.2 制度、标准体系不完善, 减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说服力

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其话语权的传播主要体现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标准化是新时代应对全球变化的必然趋向。第一,现阶段我国特色体育项目内容本体的标准化不完善,因此要推动落实标准化、国际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概念建设,为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走向国际体育文化的舞台。但是现实条件下,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率低,部分还出现保留原始生态的特点,距离标准化还有较大差距,参与构建特色体育内容,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各民族的体育文化要完全统一,而忽视其特色,而是保留其优秀的内容,形成与之对应的本体体育文化。并且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众多的限制,导致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自身缺乏标准,不现实也无法将其全盘托出,面面俱到,但是整体上可以建立起以技术体系为标准的规范理论[12],并与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耦合机制,与当地教育等相关部门协同共建,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品牌效应与学科体系,提升话语体系构建的新时代功能。第二,国际推广成效显著武术等项目的标准化还不尽完善,武术、太极拳等作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内容体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国际化推广已经初显成效,作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品牌,逐渐在世界民族传统体育范围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重,但从长远来看,成型距离成熟还有差距,标准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任重而道远。第三,涉及其他领域的标准化还不完备。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休闲、学科建设、品牌文化、康复养生、体育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交叉还处在起步的早期,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衍生内容是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蕴含巨大的现代价值。针对国际传播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外翻译,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交流,积极组织并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以多语种翻译的形式[13],以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国际武术联合会、发表国际著名期刊论文等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扩大其影响力。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实现社会化、转向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2.3 场域资源不协调,抑制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感召力

城市与国家之间的资源共享尚存在共享不均的现实,暴露出东西部、南北方的地域区域差异,资源分配与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场域对文化主体的不同影响,分别从地理、教育、经济等社会场域析出资源共享的差异中体现。社会场域的影响下阻滞了文化资源的变迁,出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国际形象的共享融合不统一,现代经济的发展正面推动了文化的跨区域流动,然而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场域矛盾影响着部分族群的分散与流动,导致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文化的群体认同感[14],出现文化断裂的传承现状。这种断裂实质上就是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这个瓶颈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场域的发展变迁,即传承场域经历传统场域“活态化”传承、传统乡寨场域趋向消解、现代场域孕育发展的变迁历程[15],因此要清楚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教育场域困境,通过解决体育教育内容“西方化”,推进“地方特色”下的多元教育体系,纳入体育教育内容培养,让更多符合教育初衷且极具文化特色的“珍珠球、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辐射到全国教育体系中,持续推动中长期“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的过度功利化阻滞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出现文化功能性的失调[14],即在文化的经济场域内,过度的个人利益观也会阻碍其发展传播。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统筹兼顾,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要忽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巨大经济效应,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协同,起到带动经济并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除上述场域面临的不协调之外,还要持续关注“国家统一”场域的文化变迁,众所周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集聚各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能够凝练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以此构建话语体系的思想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的话语体系有构建凝结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新时代“国家统一”的场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互动还不够充分,有必要开展大陆与港澳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合,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契机,久久为功,持续加强两岸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最终实现话语体系的完整性构建。

除此之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行业竞争力不强、国际专业人才交流不显著、交流合作程度不高、学科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因为篇幅有限,不作具体分析。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路

福柯作为“话语体系”的开创者,正如他的话语权利理论所表达,话语与权利是基于主体性、实践性的双重理论来建立的一种无形的秩序[16]。因此要积极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语”现象,重视“话语与权利”的辩证关系,把权利的主体表现在话语的实践当中,综合暴露出的困境。这里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话语表达,从对内与对外话语权的两个维度,坚持从国家意志出发,把厚植学科基础理论、转化话语表达、文化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构建媒介生态传播作为新时代文化话语构建核心思路(图2)。

图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

3.1 理论意识:厚植民族学科根基

对内话语权是对外话语权的理论根基[4],对内话语权的关键在于学科体系的健全。学科体系的纳入与完善,是实现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过程,也是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普及的关键途径,话语权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科理论支撑。对内话语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融合机制改革。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教育部、卫体司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持续推动下,各种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得到开展,武术、摔跤、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戏、舞龙舞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项目进入到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对体教结合模式进行“升级”转化、创新发展,既顾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部分普及,又考虑到个别代表性项目的竞技化发展。学科内容上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展东西部学校、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改善场域问题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师资上,大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队伍建设培养,提升学科教师水平与科研水平;同时建立起国家级、地方性的人才智库[1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文化纷杂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长期坚持“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发展,加强与学科发展的有效结合,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谋出路,为世界体育文化“谋大同”。2)深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术研究。学科根基建立在更新迭代且丰富多元的学术体系基础上,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成果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步骤[18],深入发掘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立足于中国,扎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视域、领域内进行全面分析规整,匡定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地域性的学术体系。对内话语体系要求:武术等代表性项目的国际化发展更加完善、濒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史料体系挖掘整理、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放归于本质源起,归放于本质源起具体表现在继续发挥本身存在的价值,对文化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不破坏其原有的宗教信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地域、不同视角、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文化研究,加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交叉学科的建设,中西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除此之外,不要忽视养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现代大众关注的热点,在后疫情时期、老龄化时期体现的更为明显,人民对体育养生的迫切需求,唤醒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养生文化的需求。将现代养生的特色项目推向世界,坚持自身独特优势,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体育特色的道路。

对外话语权的体现在学科建设的国际传播,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名列,同时吸纳更多的国际体育人才学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突破是“世界第一”而不是“世界唯一”的学科现状。要将培养“国际武术人才”纳入学科体系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国际化推广的广度与深度[19],更有针对性地推动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3.2 创造意识:促进民族文化转化

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当今世界的话语权利的转变在于实力与创新。文化在经过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话语权的体现才会有新的质的突破,文化作为对外传播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对其他领域的话语体系构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内容涵盖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三个层面的同化过程,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向着文明转化的过程,并以文化延伸的形式正向发展,通过不断积累文明的资本,重构文化的现代化框架,才能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推向世界文化认知。

文化创造性转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不是传统的割裂,而是延续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匡正固守传统的封建思想,解放思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以共享的思想来开创新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精神,自觉地将民族精神应用到体育文化的创造与转化中去,这对我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有重要意义[20]。 具体分析,1)从方向上,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协同 “双创”机制[21],首先从文化相关产业出发,比如非遗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以及市场机制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产业等。其次,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新时代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观念与杀伐之术的性质背道而驰,偏向于体育养生,健身娱乐的功能价值体现。其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质上就是围绕着转化对象、路径创新、以及转化后文化产业的应用创新。2)从本质上,注重传统体育文化在连续性(继承)与创造性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历史与实践的协调一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分别起着导向与方法论的作用,遵循批判性继承的原则,历史的选择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性,也形成了彻底的整体论与生成体系[22],不但要个体性创新,也要进行综合性转化。3)从方法上,加快民族融合提高结合史学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发掘,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找到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源与特质,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全盘、系统的深入与探索,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力、公信力、感召力、说服力是新时代的必由之路。4)从规律上,多元的民族文化与单一的存在形式存在统一性,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变过程就具有某种相同且始终的性质,主体的持存性需要其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其普遍的内在规律。5)从对外交流上,推动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性扩张,就是建立话语体系的国际基础。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契合世界文化的体育意识形态,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借鉴创新。

总体而言,从精神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到制度上标准规范的形成,再到行为上实践的运用,最终更好的应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嬗变,整体上把握话语体系的新时代构建。增强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感召力,坚持创新转化,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打造成便于人们接受并能够主动学习的新方法、新表达、新形式,在国际多元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3.3 格局意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各领域的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增强中国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地位。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过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必须坚持民族话语和世界话语的统一,有效并正确处理文化碰撞中的冲突与分歧。首先,坚持本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统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既能够包容舶来文化,也同样能够将其同化吸收,积极适应新时期的体育文化融合,不再故步自封、固守己有,逐渐摆脱自我封闭的历史现实,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形式打开本土体育文化的话语权,不囿于狭隘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待话语权的构建过程应计之深远,不局限于短期的既得利益,探索并有效发挥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内涵,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避免民族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缺失,进一步体现我国多元文化的价值,还要继承发扬又保持开放创新。其次,在国际交流与国内相互促进,二者并行不悖,促进不同文化的“异源合流”,尝试突破文化障碍。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区分好传统体育思想与西方体育思想的源流与本质,实现文化互鉴共赏的协同发展模式,处理两者存在的矛盾转化为协调并进的发展思路。避免现代与传统内容的碰撞交流中,削足适履而不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理论价值[23]。过于表浅的交流难以解决话语共享的实际困境,只有不断聚融文化思想建设,向国外社会完整阐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文化,深刻解读其价值优势,同时借鉴国外体育文化的发展经验,不断增强文化辐射力,才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话语体系构建。2020年底,太极拳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话语构建的角度分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场域交流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传播中得到国际的认可。但是在国际秩序不稳定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交流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而我国“四个自信”的提出很大程度提高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新时代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开始有了新的突破,助力文化自信开始向文化自觉最后向文化自强的道路迈进,恰逢世界历经百年未有之变局,时值“东升西降”的世界经济格局,正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渗透进入世界文化的大好时机,借机建立起具备中国特色的话语格局、话语体系、话语标准的结构框架。

3.4 范式意识:媒介生态环境传播

新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权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介传播实现,在此基础上突破固守己见的藩篱,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来夯实话语权的传播基础。现阶段的中国体育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阶段,传播机制尚不完善,传播过程中受到“传统创新论、文化自觉论和媒介推力论”的局限,并且传播的研究“范式”总体上滞后于中国体育的发展[24]。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媒介生态环境处于整体失衡的状态[25],因此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借助传播学看待我国体育文化在国内外文化认同上的危机。媒介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决策、技术、资源与竞争四个层级上,前面已经涉及到国内外体育文化竞争的场域,决策在下文的国家意志中会体现,因此着重于“技术与资源”的文化传播策略,主要通过技术革新—融媒体—算法数据三个维度(图三),最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图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环境传播

3.4.1 技术变革带来文化传播效度的增强

过于陈旧的技术传播形式在逐步消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缩减本土体育占据的文化空间,同时也减缓了文化的社会化与普及的进程。互联网+技术、5G技术、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的革新,重新定义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传播场景也逐步从线下转向线上,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的效度。对比其他领域内的媒介传播,大都侧重于共时性传播,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既包括共时性传播又包括历时性传播,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民族性”“传承性”,而这种特性又需要技术变革带来的精准传播与发散式传播并存的定式。短视频在国内外的盛行,践行先普及后影响再参与的传播原则,拓展了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除此之外,要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冲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比如“假大师”的带来的恶劣影响,就极易使人们曲解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

3.4.2 媒介融合带来文化传播广度的提高

媒介融合与技术变革是相通的,技术的提升能带动媒介融合利用率,加快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效度。需要简单说明,媒介融合与融媒体存在内部联系的,媒介是新旧媒体形式的简单组合,融媒体则是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即深度融合的结果使然。“边缘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常态,而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传播方式的单一性,融媒体的出现能够带来多元且高效的传播模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轫于民俗民间,除政府决策调控之外,通过“地方融媒体生态”的范式传播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权利的最佳选择。坚持县级融媒体[26],与媒介转型—文化交流—区域发展联动,能够有效改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配置,以及消除发展带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经济结构、文化产业、社会转型的不同步所造成“文化同质化”现象,从本质来看,现代媒介的普适性、社会性要顺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足民俗”的乡土本位。搭建良好的传播舆论平台,加快提高传播的水准,新时代是媒体融合的时代,融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也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资源共享的效率,更好的利用多元化的媒介生态来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内外传播。

3.4.3 算法数据带来文化传播深度的提升

从传播的深度分析,基于算法数据的智能传播能够满足这一基本需求。尤其是算法驱动的嵌入型传播,即通过受众兴趣的趋向来不断推送相关内容。这种方式提升了传播的深度,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播中来,有利于各阶层的受众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近年来,媒介生态环境的研究逐渐倾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与传播范式[27],算法数据以此为导向,重构了有关传统算法理论的范式,结合本土需求与特色来重构传播的新时代模式,这也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体系理念相契合。算法数据以碎片化的信息,充实在传播的各个过程,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庞杂内容体系,发挥其快速、精准、整合度高的特点,算法重构新时代新型传播关系的同时,重新定义传统体育传播的地域关系、社会关系。在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中要始终把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质,遵循“主体性原则”在算法传播中始终保持文化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不会发生变质。从某些意义上,算法推荐重新定义了媒介生态构建的语境涵义,通过传播的新方法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日渐式微,归根到底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失衡。”[25]。解决这种失衡,因此要处理好算法数据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互动中共生,演进中协调。谈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是指所有参与并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当然也包括参与传播的个体,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关涉“人和媒介”两个层级的高度融合,这也是两者共建生态平衡的核心。

3.5 顶层设计:国家意志参与决策

“文化发展必须依托于国家意志”是实现话语权的大前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就需要国家意志的强力推行[28]。话语权利最终落脚点在“话语政治技术”上,国家意志的参与无论是从对内还是对外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意志下的合理管控可以有效解决资源配置不均的难题,从政策、制度、传播等多个层级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调动、鼓励社会组织的参与和自我治理,努力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和丰富本领域内的研究,一方面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意志的重视打下基础。宏观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迎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不囿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切合国家对外发展中的“开放共享”政策。坚持“以史为鉴”的历史发展规律,协同民族发展中提出的“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与这些政策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利用国家意志的引导作用。

“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明,赋予其文化话语的新时代内涵,在党的领导部署下,“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协同发展,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具有新时代民族特色的体育强国文化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重要性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国家出台文件[29],旨在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并依托赛事构筑文化共同体的民族形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建设。建构新时代文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我国优秀体育文化被同化,又要注意其自身异化的程度趋向,把握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其实质不能脱离其文化的源态。这种文化的发展演变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模式限定,引起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固化的外在统一性,即各民族的体育内容在对外传播中受到特定范围圈定、或者各项目派别中固有传授模式的影响等,渐而出现内卷化的状态,阻碍文化体系的重构与扩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将多维度、多层次将中国特色体育与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交流中,既体现原有的内涵底蕴又具备适应现代发展的活力,更好的应对西方体育的文化冲击,始终秉持与其“共一、共荣、共生”的发展模式,完成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权的时代使命。

4 结语

进入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发展模式应当以传承为依托,创造转化为方法,民族互鉴为路径,文化认同为目标,打造多元的话语表达与丰富的文化内核,并坚持对内话语权与对外话语权表达为两条主线,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形成话语表达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与话语影响力,与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的核心理念相互融通,期望学界从文化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继以深究,加快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体系构建,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话语民族体系
画与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MINORITY REPORT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