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瀚 曲 晨 徐 婷 丛 鹏 刘 洁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校园足球利好政策,为广泛组织、开展和实施校园足球活动提供了有力依据,有效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幼儿园阶段足球兴趣的培养方式以及初步建立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阶段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然而,小学阶段作为衔接幼儿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校园足球存在足球传统教学老化、足球运动氛围不佳以及过度重视足球比赛等问题,与新时代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小学校园足球竞赛的开展效果[1]。因此,推行小学校园足球竞赛具有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推动校园足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小足球”作为一项使用小型足球的青少年足球活动,凭借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优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目前已有部分小学校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小足球”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小足球”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小学生拼搏精神,落实校园足球政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方面的积极作用。“小足球”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印证了“小足球”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行条件及宏观路径或能成为推动小学校园足球竞赛机制和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增强“小足球”教学及其校园竞赛的发展和促进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发展完善。基于此,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运用宏观环境分析法即PEST分析法,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对“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行条件及其宏观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为“小足球”校园竞赛有效推行和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小足球”运动始于1955年,由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办。此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体委分别于1964年和1980年两次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有效推动与保障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尤其是自201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政策文件,有力引导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如2015年国家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政策文件中,强调要加强足球管理体制、青少年足球人口、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立[2]。此外,我国也从政策设计的层面为校园足球运动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培养体系、竞赛体系等。如国家专门设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扶持专项基金”,用于校园足球发展中场地设施建设、教学培训以及训练与比赛等方面。又如《关于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市场参与的多元化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校园足球保障机制。可见,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将鼓励和支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这些利好政策都无疑为“小足球”校园竞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我国人均GDP仍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平稳运行的经济促进了政府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通常来讲,政府财政拨款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来源,在政府财政实力日益雄厚的背景下,意味着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也将随之增加。这一点已在校园足球发展进程中有所体现。校园足球作为政府对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也获得了更多来自政府提供的财政经费。借助充足的资金优势和经费保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并逐渐扩大发展规模,其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而“小足球”校园竞赛作为校园足球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必将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流向。此外,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了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小足球”中作为一个全新的校园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参加,进而可能会带动学生家庭成员成为“小足球”运动项目的潜在消费者,通过个人消费行为支持、响应和推动“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行进程。可见,“小足球”校园竞赛具备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
校园足球承载着体育教育改革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使命,围绕“小足球”运动开展的多元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其自身蕴涵的丰富价值。首先,校园足球实践充分显现了教育价值。2009年全国青少年足球活动在全国44个城市开展时就吸引2300多所小学参与。2015年教育部正式牵头负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截止到2019年,已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059所,试点县(区)3570个,改革试验区60个。从2015至2020年我国先后已经遴选出29372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见表1),其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521所(不包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占所有各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的52.8%。其次,科研实践充分验证了功能价值。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小足球”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以及运动精神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如肥胖儿童经过20周的小足球训练后,不仅减轻了肥胖儿童的体重,还增强了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又培养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3]。最后,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应用价值。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台在2017年开办的以推广校园足球文化为宗旨的节目《快乐小足球》,使得小学生感受到足球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推动“小足球”的发展。可见,“小足球”运动是兼具教育价值、功能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体育项目,即开展“小足球”校园竞赛将有利于将体育与德育结合,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强勇敢的拼搏精神,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与意志品质[4]。
表1 2015-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所)统计表
科学技术是国之利器,人民美好生活之依靠。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置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科技水平有了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飞跃,并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带动整体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其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体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小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和不竭动力[5]。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尽管足球是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但需要通过观看实践理论和教学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画面效果,将枯燥晦涩的足球理论融入趣味教学,让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具体,激发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要领的理解。此外,在利用移动设备和社会化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建立教育数据管理服务,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足球练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辅导监护。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能有效推动小学足球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等的深刻革命。
近年来,在校园足球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建设了大批校园足球场地设施,成立了多所足球特色学校,开展了丰富的足球运动的相关校园活动,推动了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尽管在校园足球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校园足球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健全的政策机制将对“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关于“小足球”政策内容不明确且不具体。当前政策文件大都以“校园足球”的整体情况为出发点,其内容也未能针对“小足球”提出具体要求,且涉及到“小足球”的相关政策中缺乏科学、完善、标准的规章制度,造成“小足球”校园竞赛开展过程中规则制定存在自主性的问题,这一漏洞的存在容易形成“小足球”校园竞赛“千校千样”的局面,不利于“小足球”校园竞赛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竞赛活动的举办。其次,“小足球”校园竞赛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从“小足球”竞赛的本质特征来看,其本身开展内容的灵活性和水平的基础性使其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虽已有部分小学在其校园中尝试推行“小足球”教学活动,然而来自于政府层面的绩效评价机制的缺乏会造成“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质量的优劣程度难以衡量,不利于“小足球”校园竞赛推广目标的实现和实践的发展。最后,“小足球”校园竞赛缺乏监督机制。学校作为政策的响应方和执行者,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国家政策对校园足球发展主要体现为支持、引导和鼓励,对于学校落实程度的执法力度不强。在此情景下,学校便容易产生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造成政策的落实偏差与落实的不完善,导致“小足球”竞赛校园推广受到阻碍。
活动环境是“小足球”竞赛开展的基础资源,其包括了“小足球”竞赛的开展场域、各学校及政府部门对竞赛的场地支持,还包括了竞赛运营的宣传载体、参与家庭的工作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资源投入。资金是“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开展乃至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经济基础。当前,“小足球”运动是“校园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虽然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提供了稳定渠道,但同时仅依靠于政府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的步伐。一方面,“小足球”虽然从属于“校园足球”的开展范畴,但是“小足球”竞赛参与群体的安全保障及场地管理要求更高,使其竞赛推行既需要投入更多的用于场地设施建设、器材器械购买、推广宣传等方面“校园足球”竞赛必备的推行经费,更需要安全保障和场地设施及器材的经费维持,这会加大政府财经压力或挤压其他教育项目的经费使用限额。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早已形成了对来自政府教育资金和经费投入的严重依赖,造成一味地等待或被动等待政府帮扶的现象严重,特别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基础不需要为其“多花心思”的小学,不利于拓宽“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的资金供给渠道。尽管近年来教育部借助多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6],然而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下仍难以发挥足球协会、体育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参与或促进“小足球”校园竞赛的作用。
尽管“小足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尚未形成。首先,学校缺乏对足球文化进行的宣传和教育。学校在进行足球教育时往往过分强调“小足球”作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过度灌输学生功利性竞赛的思想,忽视“小足球”作为足球项目的普及意义,难以激起学生对“小足球”运动的兴趣[7-8]。其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存在严重缺失。这主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重成绩、轻实践的层面,轻视足球运动的开展和实施,使校园足球文化缺乏扎根与落地的平台,造成校园足球文化传播不畅,受阻严重。此外,由于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其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较为基础,很难引起受教育主体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各界的足够认识,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小足球”运动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不利于“小足球”的广泛开展。最后,学生足球运动参与意识不强。体育参与意识是引导人民进行体育的重要内在因素[9]。尽管在校园足球文化宣传过程中,学生的足球运动参与意识有所提升,但就学生整体情况而言,其足球运动参与意识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主动参与足球运动的局面尚未形成,造成校园足球氛围不浓厚。
尽管充足的经费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中的“软件”基础仍有待加强。遵循“教会、勤练、常赛”三个步骤是保证“小足球”校园竞赛开展的关键前提[10]。而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三个步骤的重要人力保障,但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我国足球教练员配备数量尚未追赶上校园足球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小足球”校园竞赛的足球教练员短缺、足球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等供不应求的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从质量上来看,当前足球教练员专业程度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高的足球教练员稀缺。此外,具备较高足球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员也多以专业运动队教练为主,其教学方法与小学生群体并不适配,不具备小学足球的教学能力,故既不能满足“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需求,也难以为“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教学或训练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
健全机制体系是规范“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完善“小足球”相关政策机制漏洞,为“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提供制度依据。首先,要不断完善和明确政策内容。在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强调校园竞赛目标是竞赛体系的核心,规章制度是竞赛目标顺利进行的保证[11]。因此,针对政策中规章制度缺乏的问题,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即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制定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竞赛规程,包括参与比赛的人数,比赛场地、球门、足球的大小、比赛的时间、比赛的规则等方面,推动“小足球”校园竞赛规章制度完善,为“小足球”校园竞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其次,要建立对学校“小足球”校园竞赛推广和开展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小足球”校园竞赛活动开展的课时及效果,促使学校落实和执行相关政策,同时,加强对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评价考核,在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还要加快构建监督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外部监督机制,应以国家监督机关的进一步完善为主,保证了学校对“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充分激发学校对“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的内生动力和内部活力,不断为“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创造条件。
对于“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只依赖于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或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行需要充足资金为足球场建设、装备器材采购、人力资源支出提供保障,只有稳定且坚实的资金保障才能保证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故“小足球”校园竞赛不能只依赖于政府这一单一资金渠道,应向社会多方寻求资金支持。因此,“小足球”校园竞赛必须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大和避免“小足球”校园竞赛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对此,一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可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争取更多的足球基础设施以及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学校可向中国体育公益基金进行申请,发起社会组织进校园等计划,寻求资金支持,以完善足球场地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的场地维护与保养等。还可通过企业赞助等方式,在推行“小足球”校园竞赛时可主动与企业进行洽谈,邀请企业对赛事进行赞助。此外,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以及足球特色学校等可通过对外开放的方式,向其周边的小学开放场地使用权,将其作为足球训练基地,以解决场地不足等问题。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培养观念,影响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甚至缩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来进行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进而推动“小足球”校园竞赛可持续发展。对此,学校要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选择固定日期,设立“校园足球”文化节;将“小足球”运动纳入到大课间、二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足球”课外活动。此外,学校还可设置专门的足球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组建“小足球”社团和“小足球”兴趣小组,通过“小足球”校园竞赛深入挖掘与传播足球项目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热情,培养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同时,还可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手段,改变宣传内容,除了宣传“小足球”校园竞赛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作用外,还可适当报道一些热门足球比赛,选择学生们喜欢的足球话题进行自由讨论。此外,还可以挑选一些校园足球小明星,通过优秀的足球球员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还要推动家长思想转变,不仅要注重理论文化教育,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小足球”运动,利用业余时间陪孩子一起踢足球,感受体育教育的快乐。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足球的未来,转变家长对于足球运动、对体育的认知,提升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为“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素质的足球教练员是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而足球专项体育教师存在执教能力不足、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学任务过重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强化足球教练员的培养和执教能力。首先,高校加强足球人才的培养,招聘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体育教师,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应端正教学态度,努力与学生交流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足球和技战术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足球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强化现有足球专项体育教师的足球能力,通过组织足球培训班,定期为学校足球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足球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理论、素养等。教师间应讨论教学计划、研究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小足球”运动中获得快乐。设置绩效奖惩制度,来激发教练员对学生“小足球”技能培养的成效,尤其是要对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教练员适当进行奖励,以提高其训练和领导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扩招足球专业的招生人数。对一般体育专业学生,将足球课设置为必修课,为足球师资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实施引进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计划,退役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专业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在经过教学能力培训后,既拥有丰富的运动经验又有一定的教学水平,激发自身的能力为校园足球的教学与训练贡献力量,为“小足球”校园竞赛的推广和未来中国足球人才储备提供保障。
推行“小足球”校园竞赛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引导学生在快乐参与足球运动中实现体育育人功能,在不断接受胜利的荣誉和失败的挫折交替中提升足球运动技能,形成尊重规则的习惯,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其核心在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本研究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宏观地分析“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环境,发现“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宏观环境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发挥优势宏观环境的作用,突破劣势宏观环境的束缚,才能让“小足球”校园竞赛推行提供可靠保障,推动校园足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为中国足球奠定夯实后备人才基础,实现提升中国足球运动水平的美好憧憬和体育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