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2-07-30 09:37:50朱博范玲霞裴晓贤朱伟张旭郑智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2年4期

朱博 范玲霞 裴晓贤 朱伟 张旭 郑智

重点专科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2008 年,我院作为一所县级医院,面对发展遇到的瓶颈,启动了重点专科建设。多年来,在扎实创建院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了多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位居全省同级医院先进行列;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县域就诊率不断提高,县域医疗中心龙头作用充分彰显,全市综合排名从靠近末尾跃居前列。通过我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其思路与经验体会,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确定专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石首市人民医院系县域医疗中心,地处相对偏远的革命老区,受辖区人口数量相对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2008 年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之前,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发展规模与能力一度受限,开放床位375 张,没有省、市重点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低下,县外转诊率长期偏高,全市综合排名靠近末尾。针对这种不利局面,2008 年,医院通过考察学习和调研分析,决定以专科建设和质量管理作为切入点,确定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协同发展。重点专科建设不能为了重点而顾此失彼地盲目发展,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的普遍开花。因此,医院在具体实施时既要积极有序地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又要整体协同地推进临床专科发展,避免普通专科因发展不够而无法承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基本职责,偏离公立医院的属性。遵照这一发展思路,通过12 年的建设,目前医院已由二级医院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拥有33 个临床医技科室,开放床位799 张(不含在建项目床位数700 张),专科建设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2 建设重点专科的主要措施

2.1 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强化规划引领、建章立制,做到正向激励。据此,医院制定出台了《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院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评分标准》等,以增强指引性。明确了重点专科建设规划与创建标准,确定了评审流程与管理要素,强化了政策倾斜与机制激励。规章从绩效分配、设备购置、进修学习、晋升评优、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对重点专科建设予以倾斜支持,使之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根据规划,引导全院各科积极创建重点专科,从院级到省级循序渐进,不得无故不参加,通过创建的过程找准差距和发展目标。帮助科室克服畏难消极情绪,避免政策落实不力所致的负面影响,为重点专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激发科室创建的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

2.2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建设是一所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制定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进修学习管理办法》等规定,并经职代会通过后予以执行。遵照规定,结合市委引才政策,通过发放人才津贴与高额安家费,免费提供人才周转房,直接解决人员编制与岗位职级等优厚政策吸引、招聘人才。今年市委还向社会发布招聘公告,公开招聘1 名“双一流”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担任医院业务副院长。通过落实带薪、带全绩效进修学习,出全资委培并重奖在职研究生以提高学历层次等优厚待遇培养人才。通过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关心并落实其配偶就业与子女上学,以安心的环境与人文关怀留住人才。通过选拔品德好、学历高、技术强的重点专科带头人,充分体现学科带头人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以事业和待遇激发专科领军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通过培养年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将人才培养提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2008 年以来,全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9 人、一类本科生73 人,晋升副高65 人、正高17 人,升至三级岗位2 人,使得全院特别是重点专科人才的学历与职称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为重点专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智力保障,提升了竞争力。

2.3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大型三级医院的重点专科综合实力与其科研教学能力关联性最强,而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则应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在县级医院重点专科评估体系五大一级指标中,依权重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服务能力、医疗质量、技术队伍、科研教学、专科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居首位,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处置危重患者能力,提高病床周转次数等措施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三、四级手术等新技术。医院制定出台了《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办法》《新技术新业务评审评分标准》,明确规定重点专科每年必须开展1 ~ 2项新技术,撰写2 ~ 3 篇学术论文,并组织开展年度新技术、新成果与优秀论文评比奖励。除单项奖励外,其评比结果还纳入科室年度绩效考核、科主任综合目标责任考评中。2013 年—2016 年,全院共评比出41 项获奖新技术、180 篇优秀论文,激发了科室的技术创新和适宜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了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2.4 切实强化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是医院和科室的生命线、患者的命运线、职工的事业线。医院制定出台了《医院质量管理量化考核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检查评分细则》等规范,从医疗、护理、医技、院感、行管5 个维度,以不同的分值权重对科室予以量化考核。将药占比、临床路径、缺陷发生率等核心和一般指标全部融入考核体系中,实施月检查、月评分,利用《医务通报》《护理园地》《院感通讯》等5 大医院载体进行月通报,严格奖惩,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以量化分值为依据,开展“医疗质量流动红旗”、“阳光护理团队”等季度与年度的单项评比奖励,同时对科室实行季度与年度的综合评比奖惩。因质量管理成效突出,使医院在2011 年等级医院评审中,以全市第一名的高分获得二级甲等优秀医院,医院也因此获得了省医院管理先进单位、省创平安医院先进单位的称号,此外,还获得了省病历书写一等奖等多项省级殊荣。医疗质量的不断改进,夯实了管理基础,保持了专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3 重点专科建设的主要成效

3.1 成功创建省市重点专科

医院于2008 年启动院级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先后有妇科、产科、心内科、放射科、检验科、骨科、麻醉科、消化科8 个专科获得了2008 年—2010 年度周期内的首轮院级重点专科,夯实了专科建设基础。2011 年参加市级重点专科评选,先后有普外科、消化科、麻醉科、神外科、放射科5 个专科获得了2011 年—2015 年度周期内的首轮市级重点专科,提升了专科建设内涵。2013 年第1 轮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启动,先后有心内科、病理科、妇科、产科、康复科、检验科、药剂科、急诊科8 个专科获得了2013 年—2016 年度周期内的首轮省级重点专科;在2017 年—2020 年度第2 轮建设周期内,首轮省级重点专科中有急诊、药剂、检验再次参评,尽管未能成功卫冕,但泌尿外科、超声科、骨科成功创建为第2 轮省级重点专科。至此,全院省级重点专科数量达到了11个,占专科总量的33.33%,市级重点专科16 个,占48.48%,在同级医院中领先,跃居全市与全省先进行列。

3.2 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各级重点专科的成功创建,使得医院内涵建设加强,多项医疗服务指标显著提高。2020 年因受疫情影响,故选取2019 年的数据与2008 年进行比较。2019年的统计结果与启动重点专科建设的2008 年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2019 年的门诊量较2008 年增长了89.27%,达353 542 人次;住院量增长了169.73%,达37 570 人次;手术量增长了202.93%,达9 733 人次;全院业务收入增长了502.96%,16 个市级重点专科收入占比为76.37%,11 个省级重点专科收入占比为58.33%,均明显高于其数量占比(48.48%、33.33%)。此外,病床周转次数,三、四级手术占比,住院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医院县外转诊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0.05)。具体见表1。另外,经分析2019 年重点专科与普通专科的高危患者占比发现,重点专科高危患者占比为8.92%,明显高于普通专科5.14%的高危患者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2019 年与2008 年医疗服务指标比较

4 讨论与启示

4.1 加强跟踪管理以铸品牌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是强基层的长远战略,认真贯彻以评促建的理念,摒弃重评轻建的思想。注意不可错误地把重点专科当招牌而未提升成品牌,严格执行考核和退出机制。实行中期考核和终期评估,对于出现服务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满意度低于90%等一票否决事项的,则取消其重点专科称号。5 个首轮市级重点专科无一晋升省级重点专科,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今后应引入竞争和动态管理机制,摆脱“一时为重点,一直为重点”的错误思想,鼓励科室参与每个周期的评审,3 个未能成功卫冕的省级重点专科就是一个很好的警醒。通过加强跟踪管理,持续发力建设,将重点专科建设成品牌。

4.2 完善建设措施以铸名牌

针对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薄弱环节,医院应加强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完善病案首页信息,规范疾病编码填写,提高医院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的应用提升了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及评价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能用客观科学的数据全面反映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情况,结合医保结算支付,值得加大力度推广应用。高层次科研不作为县级医院与专科发展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但仍要加强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保持重点专科发展的后劲。切实强化基础支撑,不断改善条件和设施,突破发展空间受限的瓶颈;同时克服保守思想,及时将成熟的专业单设成科;不仅增加专科数量,更应注重专科质量。通过完善措施、多措并举,真正把重点专科建设成名牌。

4.3 强化专科联盟以铸王牌

专科医联体能带动医疗规范化,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协同,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要摆脱单纯以“圈地”为目的专科联盟,改变许多专科联盟只是挂了一个匾牌而未建设成品牌的现实,充分利用上级大型综合医院的优势资源,把专科联盟做实、做深、做强。远程医疗与专科联盟的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基层专科医疗水平的提升。建立以远程医疗为基础的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机制,是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的有效措施。通过强化专科联盟,实现同质化的深度融合,真正把重点专科建设成王牌。

重点专科建设增强了专科实力,提升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了医院快速高效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思路的正确引领、倾斜政策的正向激励、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等主要措施的有效实施是成功创建重点专科的关键;加强跟踪管理、完善建设措施、强化专科联盟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注重夯实支撑专科,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发挥带头学科的主导引领作用,这些举措在深化重点专科建设中值得进一步探究,以推进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