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娅楠 张琳娟 梅娜 李俊杰
随着手术器械及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已经进入微创外科时代。腔镜设备通常仪器精密、价格昂贵,对于手术配合的灵活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任意环节差错都可能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成本。有研究表明,2018 年手术腔镜设备维修次数相比2014 年增加了100%,维修费用增加179%,设备管理措施不严格、设备培训使用不到位及人为操作不规范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系统地对腔镜设备进行精细管理,对腔镜护理配合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提供顺畅、安全、高效的护理配合,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对陕西省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进行调查,旨在了解陕西省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腔镜设备及护理配合团队管理现状,以期为促进腔镜护理专业发展、构建标准化腔镜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21 年4 月选取陕西省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护理管理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纳入标准:手术护理专科工作≥1 年的在职护理管理者。问卷剔除标准:①填写不完整;②未在规定时间内发回;③同一医院多次提交。
1.2.1 调查工具
课题组查阅腔镜管理相关国家政策及国内外文献,结合所在医院腔镜管理情况,形成问卷初稿。采用问卷初稿预调查4 所三级甲等医院后修订问卷,确保问卷内容能够真实反映被调查对象情况。修订后问卷经课题组再次讨论,确定最终问卷。问卷包含3 个部分:①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被调查医院概况,如医院等级、类型、规模等;②手术室腔镜设备管理调查表:包括腔镜设备数量、维修方式、维修保养频率、高频维修部件、维修成本、设备信息化管理情况等;③手术室腔镜护理配合团队调查表:包括是否有腔镜护理配合专科团队、团队人员相关情况、是否有专科化培训、培训相关情况、团队现存主要问题等。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课题组编写统一的问卷指导语,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问卷发放。设置1 名信息联络员,负责问卷内容填写的远程指导及问卷回收后的数据整理。所有问卷条目均设置为必答,如有未开展项则自动跳过对应条目,以保证问卷质量。本研究发放问卷82 份,回收有效问卷72 份,有效率为87.80%。
共调查陕西省72 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6 所,二级医院56 所。三级医院平均拥有诊室4.9 间,二级医院平均拥有诊室1.9 间;2018 年—2020 年三级医院年平均手术量为2 466 台,二级医院年平均手术量为474 台。72 名调查对象中,男3 名,女69 名;年龄29 ~ 55 岁;工作年限5 ~ 24 年;硕士1 名,本科60 名,专科11 名;副主任护师25 名,主管护师39 名,护师8 名。
三级医院手术室平均拥有腔镜设备7 台,二级医院2 台,其中二级医院(37.50%)实现信息化管理高于三级医院(3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半数以上医院能做到每周进行设备保养,但购买正规厂家维修服务的不足半数。72 所调查医院均出现1 次/年以上的非计划维修,50.00%的三级医院由护士进行日常维修,二级医院甚至达到80.36%。导光束、镜头及连接线路为二、三级医院非计划维修的前3 位高频部件。手术腔镜设备管理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手术腔镜设备管理情况[n(%)]
二级医院(12.50%)和三级医院(37.50%)手术室拥有腔镜专科护理配合团队总体情况不理想,但超过一半的医院成立意向较高。成立专科配合团队、设置辅助人员、腔镜配合相关培训频率方面三级医院情况较好,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手术室腔镜护理配合团队现况[n(%)]
分析了二、三级医院手术室腔镜护理配合团队成立的阻滞因素,结果显示,72 所医院提出的阻滞因素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有资质的专科护士短缺、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专科护士使用模式单一,见表3。
表3 手术室腔镜护理配合团队成立的阻滞因素比较[n(%)]
3.1.1 腔镜设备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对设备使用状态、管理情况进行查询,增强可追溯性,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措施。原国家卫生部印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建立本机构的医学装备分类,实行信息化管理。而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实现腔镜设备信息化管理的二、三级医院不足40%,提示二、三级医院手术室腔镜设备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可能与西北部地区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关。建议护理管理者积极探索院校合作、院企合作途径,加快构建腔镜设备信息化管理措施。尤其在设备维修、故障检测方面,应使用追溯码,将设备基本信息、维修保养、报废信息等建立质控电子档案,使每台腔镜设备信息清晰准确,以方便管理和开展工作;在动态信息管理方面,可通过二维码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通过动态编辑形式对仪器设备进行信息追踪和记录,便于护士及时掌握本科室仪器数量及运行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应将手术设备信息与患者信息相连,实施数字化监控,对突发仪器设备不良事件予以快速处理与追踪,从而降低仪器设备的事故率,以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
3.1.2 腔镜设备保养维修工作尚不规范
设备在投入使用过程中,保养维修至关重要,通过保养维修可以有效延长设备使用期限,切实保障设备的综合性能。本研究结果显示,72 所被调查医院均出现1 次/年以上的非计划维修,购买正规厂家维修服务的不足一半,50%的三级医院由护士进行日常维修,二级医院甚至达到80.36%。可能是由于目前腔镜设备保养维修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制度规范,各家医院考虑经费问题,将保养维修工作交由有经验的护士承担。若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加上缺少标准化规范,就可能导致保养维修简化,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护理管理者将后维修理念转变为预防性维修理念,增加预防性维修,以减少非计划维修频次,秉承保养为主、维修为辅的原则,制定规范的维修保养流程;同时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设备规范化操作制度、性能检验制度,以保障维修保养流程的顺利进行。在管理方法方面,可设立腔镜设备状态库,全面记录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从而起到一定的比对作用,提高其性能掌握的实时性。在维修人员方面,首先完善维修组织管理、领导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共同职责、设备事故责任划分、人员培训等;其次,有条件者可尝试培养专业的腔镜临床工程师开展日常工作,减少厂家维修周期长、成本高,以及医护维修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
3.2.1 腔镜护理配合专科化程度低
腔镜设备在手术室投入使用的阶段是其创造价值的黄金时期,也是与护理配合人员工作紧密相关的环节。本调查显示,仅有12.50%的二级医院和37.50%的三级医院手术室拥有腔镜专科护理配合团队,但超过一半的医院成立意向较高,有资质的专科护士短缺、使用模式单一是影响腔镜专科护理配合团队成立发展的重要阻滞因素。腔镜专科护士管理制度对提升腔镜管理水平、降低腔镜故障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成立手术室腔镜专科组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是达到专科手术专人配合,技术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建议护理管理者加快推进腔镜护理配合团队成立,设置专科组长、副组长、轮转组员及固定组员,并进行专科分层培训,促进腔镜护理配合的高度专业化。此外,专科组应发挥核心作用,完善设备统一协调调度机制,针对过去临床科室自行购买和独立使用腔镜设备造成的设备有多个品牌、器械与之不相匹配等问题进行协调,减少腔镜手术多的科室器械严重短缺,而腔镜手术少的科室器械使用频率不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3.2.2 腔镜设备护理培训效果不佳
设备使用者的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因而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设备培训也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是腔镜护理配合团队面临的第2 大问题。非计划维修的前3 个高频部件为导光束、镜头及连接线路,这些都是腔镜配合护士的主要操作部件,说明腔镜设备护理培训效果不佳。因人为导致的设备故障远多于设备本身的安全事故,这与多项国内外研究一致。可能与部分腔镜护士未完全掌握腔镜设备的正确使用知识或未按照正确的方法规范使用有关。目前临床常见腔镜设备培训方法多为厂家向护理人员讲解、演示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建议护理管理者多关注培训方法的真正有效性,并结合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对培训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以减少因部分医护人员培训不认真或缺席,仅凭经验操作,或是听从其他“有经验”的操作者的指导进行操作的现象。重视培训后强化记忆,如将腔镜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分别张贴于使用、运送、消毒灭菌等各个环节,增加规范操作提示,方便大家及时阅读。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加快腔镜专科团队或腔镜小组的成立,邀请厂家及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的临床工作者,共同构建腔镜设备配合规范化培训体系,借助学会体系、医联体模式等为下级医院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