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三级公立医院在创新科研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2022-07-30 09:37:46蒋歆昶田会芬范兴兴朱棣张斌靳峰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2年4期

蒋歆昶 田会芬 范兴兴 朱棣 张斌 靳峰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是鲁西南地区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科研工作的发展滞后于医疗。近年来,创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新高度,成为新时代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医疗服务和科技研发能力,医院坚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结合医院实际,在科研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实践表明,不仅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医疗工作也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促进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1 创新科研管理举措

1.1 增加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近年来,我院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强院”发展战略,将人才与科技工作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的力度。在政策倾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研项目申报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为开展科技活动提供了环境、时间等全方位的保障,如为申请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人才每年提供1 ~ 3 个月的脱产时间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在经费投入方面,从2017 年开始连续每年投入5 000 万元扶持临床科研、平台提升和学科建设,对于引进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入职即给予45 ~ 12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上级立项的有资项目匹配比例为:国家级课题1:2,省部级课题1:1.5,厅局级课题1:1。对于新获得的重点学(专)科、实验室,根据级别不同,资助10 ~ 100万元/周期,旨在进一步激发科研工作的动力,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

1.2 营造浓厚的做事创业氛围

多年来,我院一直坚持把发现、培养、引进、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医院每年在招聘季赴全国著名高校宣讲人才政策,连续引入近百名全日制博士;通过实施“金凤凰”计划、“领峰”计划等,先后以聘用或柔性引进等多种灵活的机制吸引了较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工作。医院建立由院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机制,会同职能部门听取海外特聘专家建议、柔性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工作计划,全力支持高层次人才的做事创业设想,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如聘任行政职务、组建技术团队、提供启动资金、派遣境外研修等,尽最大可能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施展才华构筑平台。通过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在全院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 启动一流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引领下,自2017 年底医院正式启动了一流学科和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单位的创建工作,遴选出内分泌代谢遗传病学、骨科学、神经内外科学等10 个一流学科培育单位,遴选出生长发育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退行性骨与关节疾病科研创新团队等10 个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周期为5 年,制订了系统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学科资助额度为100 万元/年,团队资助额度为50 万元/年。各学科团队负责人与医院签署建设协议书,实行合同责任制。医院定期对培育学科和团队进行年度考核、中期检查,协助学科和团队分析原因并及时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对个别未达到年度及中期目标的学科给予停止或暂停资助等惩戒措施。

1.4 引入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运行机制

在访问国外的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迈阿密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学习国内华西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先进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构建了以项目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制为核心的科研运行体系,主要是从“3 个转变”“4 项原则”“5 条创新”的思路构建科研团队管理与运行体系。“3 个转变”是指医院工作重心由单纯的医疗为主向“医疗+科研”两翼发展的转变;科研工作由“全面扶持”到“精准发力”的转变;专职科研人员管理由人浮于事向目标导向、能者多得的转变。“4 项原则”包括总量控制原则、从严遴选原则、能者多得原则、动态管理原则。“5条创新”体现在:①首次引入科研带头人制;②创新性地为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配备科研助手;③实行外聘专家组建团队;④临床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双向取薪;⑤分开遴选基础研究科研带头人和临床研究科研带头人。医院出台了《科研团队带头人、科研骨干遴选办法(试行)》《专职科研人员管理规定(试行)》等配套文件。在总量控制方面,专职科研人员编制不超过职工数量的5%,科研带头人团队成员不超过5 人,科研骨干团队成员不超过2人。在能者多得方面,按照2.0、1.5、1.2、1.0、0.8、0 设置6 级绩效待遇,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分配绩效薪资。在团队成员费用方面,医院承担70%,PI 和骨干承担30%。将医院科研工作逐步由全面扶持转变到精准扶持,构建并实施了以PI 制、科研骨干及专职科研团队为核心的科研运行体系,建设了一批由特聘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等领衔的科研团队。

1.5 整合各级基础与临床平台资源

为兼顾临床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将中心实验室重组调整为医学研究中心,新址面积达2 500 平方米,各类高端仪器设备价值7 000 万元,能够涵盖临床、病理、分子水平等各类试验需求,将全部专职科研人员归入PI 和科研团队,主要仪器设备实现预约共享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引导以临床科研实际需求为导向,于2021 年成立临床大数据中心,获批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研协作中心,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共建数据平台。根据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及山东创新中心项目工作部署,医院积极推进资源库建设工作,矮小症及青春期疾病、综合性肿瘤、唐氏筛查等13 个遗传资源库进入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输入资源库信息量(共性数据条数)300 余万条。各级各类功能完善的平台为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等提供了海量、便捷、互通、共享的信息数据资源,也建立了有利于研究成果向临床运用转化、有利于学术成果向学科品牌、效能和核心竞争力转化的机制,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创造了平台条件。

1.6 强化科研诚信学风建设

由于来自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论文造假、学术不端曾一度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我院发现这种不良的苗头后,立即采取了积极的引导和严肃的惩戒措施,成立了学风建设专项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关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术行为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组织开展了科研诚信相关的管理制度自查、全院论文自查工作;召开全员科研诚信教育专题大会,加强科研诚信宣讲,倡导建立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同时建立了学术期刊预警制度,及时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将科研诚信评价作为评审、入党、职务聘任等工作的必要考察条件。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科研诚信管理,将研究论文审核前置,在论文发表前进行真实性审核,通过审核后再开具介绍信;发表后再行审核,通过后予以备案登记。在职称晋升方面,对于提交的SCI 论文,需要进行SCI 答辩,通过答辩者方可用于职称晋升。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姑息容忍任何的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报批评,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科技项目、人才称号、成果奖励、硕士生导师等申报资格,甚至在一定期限内降聘、缓聘等。

2 效果分析

2.1 促进了人才成长与梯队优化

近年来,医院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医院人力资源的学历层次,使得人才梯队更加优化合理。经过3 批次PI 及科研骨干遴选,先后聘任10 名PI、22 名科研骨干,见表1。这些高层次人才均已成为所在学科的中流砥柱,其中有的学科带头人、青年才俊逐步走上管理岗位;2 人被评选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9 人被评选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1 人由科研骨干晋升为基础研究型PI,5 人新晋为科主任或科研教学副主任。由此,医院逐步组建了一批由特聘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等领衔的科研团队,为人才梯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科发展增添了澎湃的动力。

表1 3 批次PI 及科研骨干遴选情况(人)

2.2 提高了科研工作层次和水平

近5 年来,我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00 余项,近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 项,累计55项,其中76.47%的项目负责人为PI 或科研骨干;发表学术论文1 8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300 余篇;著作400 余部,专利440 余项,获得厅局级奖励40余项。

2021 年度科研增速更为显著,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同比增长116.7%,厅局级项目增长95.2%,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66.7%;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70.76 万元,增长100.8%。2020 年,医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 年,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宁市分中心落户我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疾病)、生殖医学科(生殖健康)、眼科(角膜疾病)获批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启用,临床大数据中心对接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科学研究工作不再仅仅停留于知识驱动型医学研究,更加倾向于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驱动型医学研究,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有序转化应用,其中“干细胞纳米囊泡液体辅料”已获批医疗器械备案号和生产许可证,“烟雾病外科规范化诊治技术”被省卫健委批准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多重PCR 检测特纳综合征患者Y 染色体物质”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3 增强了医疗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在医院科研体系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服务于临床的理念,倡导科研成果能够指导、促进临床工作,切实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这在临床研究型PI 和科研骨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内分泌代谢遗传病研究团队以矮小症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矮小症的病因研究,建立了矮小症临床数据库及DNA 库,该临床生物样本库跻身国内前3 的水平,由此也促进了遗传病、性腺疾病、不孕不育等诊疗水平的提高。神经肿瘤与干细胞研究团队以胶质瘤、垂体瘤、烟雾病等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切入点,成立了烟雾病、垂体瘤等专病主诊医疗组,形成了专科特色。科研工作的强劲发展也促进了医疗工作的快速提升,2021 年成立了肿瘤日间病房、高级卒中中心,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开展了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进一步增加了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全年门急诊量同比增长37.8%,出院患者增长17.6%,手术量增长16.0%,4 级手术占比21.7%,增长12.5%;微创手术占比16.3%,增长5.7%;平均住院日6.6 天,主要业务指标和质量效益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同级医院优秀水平。

2.4 提升了学科内涵和建设水平

新的科研举措实施以来,在人才团队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才梯队持续优化,为学科建设增添了澎湃的动力;医院内外部资源平台的横纵向深度整合、聚变重构,科技项目数量和层次显著提升,也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心血管、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内外科、骨科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急危重症救治、消化内科、病理科等一些学科异军突起,风湿免疫等学科首次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100 强。矮小症、免疫性周围神经病诊疗、腰椎间盘微创治疗等荣获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称号。临床医学蝉联《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全球排名前1%。高级卒中中心获批国家卫健委“五星高级卒中中心”;心血管内科细分为7 个亚专业,高效完成了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获批“中国房颤中心”“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卓越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等。在原有国家及省市重点学(专)科/实验室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基础上,产科、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等26 个专业成功入选山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儿科被确定为省级儿童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在国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连续2 年获得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好成绩,综合实力稳居全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方阵。

3 讨论

医疗、教学、科研是公立三级医院的主要任务,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而这些都与科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为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具体到公立三级医院的科研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对公立医院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而高水平创新、高层次人才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1 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是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学发展史表明,医学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都离不开医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由此可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医学科研来源于临床实践,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应坚决摒弃单纯追求科研名目和数量的“功利”科研,开展医学科研应坚持临床导向和突出临床需求,由知识驱动型医学研究转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的驱动型医学研究,即充分利用各种临床资源,支持鼓励围绕临床问题开展临床诊疗、转化医学、循证医学、个体化医学研究创新与应用转化,使得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临床工作,切实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2 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抢抓发展机遇,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聚才用才,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这些关于人才的论断同样适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科学研究,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归根结底在于拥有一大批科研素质较高、优化凝练的科研技术团队。“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要实行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目标聚焦于国内外拔尖人才、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优秀留学归国人才等,吸引、凝聚渴望干事业的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应注意内部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尤其是业务能力强、培养潜力大、品德高尚、忠诚度高的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给高层次人才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在医院内部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蓬勃人力资源发展局面,为新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3 高水平创新是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目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孕育兴起,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此,科技创新也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具体到医院的科技创新工作,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医院发展的第一动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施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础科技项目,加强对业务和科技骨干的科研需求和创新支持,培育更多的临床应用转化型科研项目,增强科技进步对医疗技术的贡献率,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把握医疗卫生发展方向,就一定能跑出公立医院科技创新“加速度”,不断增强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力、支撑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