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2022-07-30 09:37:46李文敏程梦珍谭荧张浩林刘丝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2年4期

李文敏 程梦珍 谭荧 张浩林 刘丝

随着世界各国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显著增加,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基本矛盾给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带来巨大压力。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均采取不同措施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整与重组,由此产生了整合型服务体系(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并由WHO对其概念给出了相对权威的解释: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所涵盖的各项卫生健康资源进行协同化组织管理,保证群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通过“经济友好”的方式获得理想的卫生健康服务。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正处于深入推进阶段,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断裂、相关运行条件机制缺失、各机构部门协同效用较弱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居民的多元健康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对此,各地区积极展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试点工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然成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界也针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了诸多研究。本文利用CiteSpace 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这一时间跨度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全景式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和热点聚类,绘制直观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文献的主要来源。在中文数据库中检索的关键词如下:整合医疗服务、整合卫生服务、整合健康服务、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卫生服务、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在外文数据库中检索的关键词包括"Integrated Care" or"Integrated Health" or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or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or "Integration of Health" or "Coordinated Care" or "Comprehensive Care" or "Seamless Care" or "Transmural Care"。中、外文文献的检索时间跨度一致,均设定为2000 年1月1 日至2021 年6 月31 日。

1.2 文献筛选

根据CiteSpace 工作原理并借鉴前人研究经验,需对文献进行有效筛选。纳入标准:①与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章;②中文数据库文献语言为中文,外文语种限定为英语;③外文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中文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排除标准:报纸或报刊报道、会议摘要、征稿通知、书评、主题研讨、专访、论证数据不足以及实际内容与研究主题关联性较低的文献。文献筛选时,将同样的篇名、作者、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的文章定义为重复文章,合并为 1 篇纳入研究。对有争议的文献,同相关人员讨论后再行确定是否纳入。

1.3 文献处理

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软件是基于JAVA 开发的用于学术研究的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工具。该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在获取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分析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结构、洞察研究演变过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运算力和呈现力。将筛选后的文献用标准的文献提取格式导出,CNKI 数据库的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文献导出格式为“其他文件格式”中的纯文本格式。为避免人工去重产生遗漏,进一步利用CiteSpace 对其进行除重处理。后续主要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以及频率分析,包含作者、机构合作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发文国家分布等,经上述分析方法的应用,对可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度解析近20 年来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

2 结果

在CNKI 数据库和WOS 数据库中共检索文献6 286 篇,经过除重处理后共有3 564 篇文献符合研究标准,其中英文文献2 237 篇,中文文献1 327 篇。

2.1 发文量时间分布

发文量变化情况是衡量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根据文献发表年份分布状况绘制文献分布图,见图1。2000 年—2020 年的年度发文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14 年之前国内外发文量相当,而2014 年之后国内外发文量拉开差距,2014 年—2015 年国外发文量增长率达到67%,国内发文量增长率只有3%。我国在2008 年—2009 年及2011 年—2012 年的发文量也有较为明显的增幅,这与当时的政策背景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紧密相关。国外关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于2020年首次突破300 篇,可能与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相关专业人员的深度反思有关。

图1 200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发文量时间分布

2.2 研究力量分布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作者、机构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发文数量,在CiteSpace 中将节点类型选中“Author”“Institution”和“Country”。一般而言,在合作共现知识图谱中,连线越松散则表明该领域学术合作程度越低;节点越大或字体越大,说明作者机构或是国家发文量越多。此外,中心度是衡量节点权重的基本指标,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度,在CiteSpace 中的中心性指中介中心性,介于0 ~ 1之间,中心性值越大的节点影响力越强,大于0.1 即可认定为关键节点。

2.2.1 作者及机构合作分析

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作者、机构合作图谱见图2。从发文作者和机构群分布来看,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呈现“局部集中,总体分散”特点,即常见研究团队通常是由同一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同机构团队之间的联系松散。从图2 中可以观察到有3 个集中作者群,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张亮、魏来、唐文熙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北京大学孟庆跃、袁蓓蓓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李芬、金春林等组成的团队。3 个团队的研究具有较多相似点,主要通过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探讨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张亮研究团队运用整合理论、系统思想及利益相关者理论重点探析医保支付方式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机制研究;李芬团队聚焦于某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策略及成效分析;孟庆跃团队研究特色体现在基层卫生机构医防融合以及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的因素探讨和效果评价方面。发文量在15 篇以上的机构有3 个,分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具体见表1。目前不同机构学者处于分散研究的状态,这可能是造成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内涵和理论问题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后续研究应尽可能强化不同机构学者之间的交流。

表1 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 的机构

图2 国内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

在国外作者及机构合作共现情况见图3。从图3中可看出,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Univ Calif San Francisco(加州大学)、Kaiser Permanente(美国凯撒健康计划和医疗集团)为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达到50 篇以上。此外,发文量前4 位的作者是Vrijhoef,Hubertus Johanns Maria(10 篇)、Rutten-Van Molken, Maureen(9 篇)、Huijsman, R(9 篇)、Nijpels, Giel(8 篇)。Nijpels, Giel 关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集中在居家老年人的综合照护;Rutten-Van Molken, Maureen 侧重于多发病整合服务研究,探索影响多发病医疗服务整合的因素,并建议将有效的多发病整合服务模式在欧洲推广。从表2 中还可以观察到,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相对紧密,Harvard Univ(哈佛大学)和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的中心值均大于0.1;但发文量较多的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北加州凯撒永久医疗集团)的中心性并不明显,表明该机构独立研究居多,这与共现图谱所展示的连线相吻合。

图3 国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作者及机构合作情况

表2 国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 的机构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高校及其附属研究中心成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主力,国家通过宏观政策鼓励高校做科研,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换,服务于民生发展,给予高校大量资金支持。虽然高校及其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瞩目,但是缺乏社会组织的科研参与度,诸如行业协会和学会侧重参与社会或是行业管理,鲜有时间在科研方面做贡献。建议在未来科研发展中,社会组织可以适当加强科研力度,丰富该领域研究。

2.2.2 国家合作分布

对于国家合作分布的分析结果见图4。美国的节点和中心性最突出,发文量多达916 篇,占所有国家发文量的41%,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然后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其发文量均过百。从历史因素来看,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发文数量较多是因为欧美国家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起源相对较早,长期变革进程中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研究起步时间晚,发文量不及英、美国家,但是中心性达到0.05,高于德国(0.03)、西班牙(0.02)、意大利(0.01)等国家,见表3。这表明我国针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在国际合作和沟通中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

表3 WOS 数据库中高发文国家发文情况统计

图4 WOS 数据库中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国家合作分布情况

2.3 发文期刊来源分布

期刊是研究人员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我国整合型医疗研究载文量较多的期刊有《卫生经济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卫生资源》等,见表4,其中《卫生经济研究》载文量达26 篇。国外期刊、、载文量均在11 篇以上,见表5。评价期刊质量通用的指标是期刊影响因子,指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在特定年份被引用的频率。实际上,期刊质量由其发表的所有论文的质量水平决定,所以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期刊上所发表论文的质量。从表4和表5 来看,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2 ~ 3 之间,权威期刊载文量稀缺。

表4 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载文量排名前10 的期刊

表5 国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载文量排名前10 的期刊

2.4 词频及热点演进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词频分析即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对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频次较高或者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或者内容即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并将图谱中具有近似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比如“医疗资源”与“卫生资源”、“医联体”和“医疗联合体”。

通过图5、图6 和表6 可以看出,中外研究各有特色,整合、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一体化、医疗服务是近20 年来国内整合型服务体系研究领域出现的高频词汇,其中,医疗资源的中心值达到0.40,乡镇卫生院中心值为0.26。国外研究侧重于医疗保健项目综合护理的结果与质量管控、过程干预研究和成本效用评价(Outcome、Management、Service、Quality、Intervention)。国内研究热点关键词的中心值普遍比国外研究热点关键词中心值高,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相对集中,而国外研究更为分散。

表6 国内外高频关键词统计

图5 中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6 英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从研究热点的时区变化分析,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以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整合为基点展开,大致可以划分为4 个研究阶段。第1阶段为2000 年—2007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及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医疗卫生机构强调服务效率,尤其是农村卫生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该阶段侧重于乡镇卫生院、医疗保险、医疗资源、一体化研究。此时研究者所用术语是“一体化”,可以理解为是“整合”的雏形,为后来“整合”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2 阶段为2008 年—2012 年,这一阶段出现制度整合、资源整合、纵向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关键词,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衔接的重要性。也有极少数研究者开始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践可行性进行评估。从研究方法上看,前2 个阶段研究多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分析、描述性统计等为主。第3 阶段为2013 年—2015 年,该阶段的关键词有医联体、整合医疗,结合当时的医疗卫生发展背景:北京自2013 年开始全面探索城区和郊区医联体服务模式,医联体、医共体逐渐成为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大部分学者集中于与医联体相关的研究。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方式。2016 年至今属于研究突破性阶段:学者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进行思考;分析发达国家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建设模式,总结经验;比较国内不同地区医疗卫生体系整合模式。

整合医疗、卫生健康、质量管理是国外整合型服务研究的重点,实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在2000 年之前就在该领域做了大量探讨,但此次研究对2000年之前的文献并未纳入资料分析范围。国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研究展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特征,在2002 年—2007 年尤为明显,研究方法从理论、模型机制的理论性研究逐渐转向实证和定量分析方面,早期揭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条件机制和成本分析,后期对其运行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估研究;2008 年左右开始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针对特定群体实施有效整合服务。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研究更为充分。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og Likelihood Ratio, LLR)对研究热点进行聚类分析,对数似然率是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之一。其次聚类模块值(即Q 值)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即S 值)大于0.5,表明研究同质性较高。其中,聚类运行结果显示中文关键词网络聚类模块值Q=0.687 4,聚类平均轮廓值S=0.867 3,见图7;英文关键词网络聚类模块值Q=0.449 4,聚类平均轮廓值S=0.690 9,见图8,说明中英文关键词聚类的效果较好,研究内容较为集中,主题明确。

图7 中文关键词聚类

图8 英文关键词聚类

根据图7 和图8 显示,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主要聚类有#2 以人为本、#5 区域医疗、#6 医疗保险、#7 分级诊疗等;国外关键词主要聚类有#0 mental health、#5 chronic disease、#4 adult、#3 integration。但是CiteSpace 始终是计量分析辅助性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聚类分析和高频关键词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研究结论,可以将国内研究分为两大板块。①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地方实践与评价。从“一体化”到“整合”再到“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出现,我国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4 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模式,其中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研究相对普遍。王锐等对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的特点和典型代表地区做了详尽的阐述。县域医共体起源于安徽、拓展于山西、升级于浙江,就目前的研究看,针对安徽天长、浙江德清、福建三明、深圳罗湖的案例研究颇为丰富。如罗乐宣等对深圳罗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和体系架构进行全面叙述,分析了促进罗湖整合医疗成功的条件因素,并用统计数据论证其观点。陈至柔等综合运用系统综述法、主题框架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筛选,构建和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评价框架。②国内学者对部分发达国家的整合模式进行研究并采取中外对比分析。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成效良好。美国全面协调整合方式下形成的医疗集团,整合的重点放在保险公司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比如健康维护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和医疗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确定补偿总额。荷兰政府认为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群体更需要整合型服务,强调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整合,不同服务实行“捆绑支付”,形成“有管理的竞争”格局。英国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宏观指导下,重心逐渐向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照护服务整合转移,但牛津郡关注目标、预算整合,加强康复和跌倒预防;卡姆登区对服务对象进行风险分层,强调医疗与护理的整合;伦敦西区侧重构建分级、综合护理服务。在分析欧美等国家医疗卫生整合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学者进一步将医疗联合体与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整合路径、整合内容进行对比,总结出有益于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经验。

国外研究可以划为3 大模块。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模式,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来源多样。国外学者借助理论论证“整合”的合理性,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当中,常用的理论有社会网络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系统整合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Ling 等采用变革理论评估了英国部分地区在特定背景下整合型医疗卫生政策实施效果;Hielmar 等采用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间网络理论分析丹麦整合服务提供商参与项目的动机及影响因素。②影响整合的因素分析和机制设计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国家政治举措,包括支持性法规、灵活的行政重组以及财政福利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条件。在中微观层面,医保筹资与支付方式、多学科团队文化、信息沟通回馈系统、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都会影响整合的方式和质量,因此,机制设计过程中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组织和领导、服务供给、人力资源等因素。③关于特殊群体的具体整合服务方式及效用研究。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针对慢性疾病综合护理提出了以下4 方面的注意事项:专业人员与疾病管理相匹配;服务提供商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强化全科医生与初级保健护理人员间合作,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能力;信息共享是整合的关键。Uittenbroek 等运用老年人综合护理评估工具(Patient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Elderly Care,PAIEC)从患者参与度、目标设置、解决问题能力和成本效益几方面评估荷兰社区养老整合服务体系的整合质量。

3 讨论

纵观国内外近20 年研究和实践,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本质上是根据群众健康需要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及其管理有效融合,协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终身连贯服务。本文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进行客观分析,识别国内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变,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研究基础状况。通过知识图谱可以看出,自2009 年以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呈现出愈来愈热的趋势,尤其2015 年后发文量攀升幅度明显。从发文作者(群)来看,我国致力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主要作者有张亮、魏来、代涛、孟庆跃、王常颖等人,国外主要部分学者之间形成较为固定的作者群体,群体之间分布零散。从发文机构来看,高校及其附属研究中心是研究的主要力量;从国家发文量来看,美国占据绝对优势,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国内发文量稍逊一筹,但我国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地位;从期刊来源看,排名前10 位的载文期刊影响因子集中在2 ~ 3 之间,权威顶级期刊的载文量稀缺。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和进展演变分析发现,整合、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一体化、医疗服务、Outcome、Management、Service、Quality、Intervention 是国内外研究高频出现词汇;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阶段与其政策发展和实践进程契合,国外研究相对稳定且分散。结合相关文献的热点词聚类分析,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我国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国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地方实践与评估,对比部分发达国家整合模式并分析其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发展的启示。国外分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影响整合的因素分析和机制设计,特殊群体的具体整合服务方式及成本效用研究3 大类。虽然目前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有愈来愈热的趋势,但国内研究有以下问题尚待完善。

3.1 提升不同机构作者间的合作力度与研究质量

从作者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看,机构作者间的连线零散,合作圈范围较窄,须拓宽成员间的交流合作范围,以促进本领域的交流与共享,进而实现知识创新。处于中心的学者应意识到自身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注意团队成员间的多向沟通,争取引进更多的学者,不断使团队发展壮大;高影响力的学者应加强双向沟通,长期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团队的长远发展,进而提升该领域的研究质量。对于非中心研究者和机构可以主动寻求与其他人员或者机构合作,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跨界研究合作,以创新性、发散性思维挖掘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增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3.2 丰富我国国情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研究

内涵反映事物或是现状的本质属性。从前文分析看,国内对于整合型医疗的概念内涵研究时间短且研究量少,只有刘文俊等和农圣等少部分知名学者的概念阐述比较新颖。尽管学者们在研究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对其内涵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依旧存在不足:阐述过于泛化,论述其广义内涵而未讨论特殊情境下内涵的延伸以及相似概念辨析,未指出适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边界;缺乏需方视角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涵解读。因此,建议后续内涵研究从以下4 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需要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个体层面与社会群体层面的结合;二是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动态变革和适应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地域特征构建内涵框架;三是坚持基层导向,突出初级健康服务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服务连续性和综合性;四是拓宽研究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对整合的内核要素、整合路径及方式进行系统化、整体性思考。

3.3 完善重点人群整合服务与管理研究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致力于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步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全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整合服务和老年人综合护理研究已经取得良好成果,我国对于慢性疾病的研究大量分布在临床医学领域,倾向于供方药物研发与临床治疗研究,鲜有对具体疾病的预防、康复服务以及管理的具体整合策略进行探讨。对此,后续研究首先要深入重点人群进行整合服务需求调查,分析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的重点人群服务整合模式及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提供指导方向。此外,还应探索重点人群风险分层管理研究,尤其是风险分层的依据、风险分层的具体操作以及风险分层实施的过程控制、不同风险层级人群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方法等,这些均需专业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3.4 加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就目前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看,国内对于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及机制运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的根源是利益分配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发展受限,扭转“倒三角”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需要进一步寻找长期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其次是医保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治理研究。医保问题研究是当前社会研究热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国家在健康领域主要强调的发展策略,但是医保本身充满复杂性且各个地区情况差异大,如何让医保充分发挥驱动功能,使之更好地应用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数甚少。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环境中,数字信息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度嵌合运行机制研究尚未成熟,可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关注议题。

3.5 强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本土理论基础探索

从现有研究状况看,我国缺乏符合自身国情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理论与机制设计;缺乏既从国家政策设计的历史维度又兼顾地方政策实施的区域维度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演变过程予以全景式的二维阐述。实践研究先行于理论研究,国内不缺乏地方实践以及评估研究,但已有研究对理论的补充完善程度不够,缺少本土化理论解释框架。国外学界在探讨整合型服务时所提到的系统整合理论、变革理论、结构与功能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已经相对成熟,但这些理论不一定能完美地解释中国国情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属于医疗卫生领域,但是跟经济、信息技术、组织管理息息相关,多学科交叉研究或许有助于该领域发展。

本研究尚存以下不足:一是文献遗漏,文献选取时间范围划定在了200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2000 年之前可能存在部分值得利用的文献;二是分析工具CiteSpace 自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