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炜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0)
船舶企业作为海上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服务的主体,承担着海上武器装备建设和保障的重任。物资供应的安全,直接保障着武器装备从研制到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有效运行。而物资供应的源头首在选用。因此,船舶企业要以产品为核心,抓好物资选用管理,打造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切实提升船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不断线”。目前,大多船舶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物资选用管理模式下,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不完善等问题[1]。所以,亟待建立与产品相适应的物资选用新模式,依托信息化建设,提升物资选用管理水平。
目前,大多数船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仍采取按项目计划,分散供应的模式,物资供应工作难度较大。而物资选用作为物资供应的源头,具体实施工作主要依托于各型号产品的设计单位展开,由设计师在研发过程中完成选型。该模式一方面受到物资选用与设计研发串行的客观因素影响,往往迫于时间压力,对选用的物资难以进行深入的技术分析和测试,给后续研发工作带来隐患;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师并非专业的物资专家,缺乏对物料的累积和持续投入,物资选用的优劣通常由设计师个人认知和自身素质决定。因此,造成不同产品之间,乃至不同分系统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各自为阵的现象,致使同一产品甚至同一个分系统中使用大量性能相近、规格不同的物资。而研制阶段一旦完成选用后,因产品技术状态管理要求,导致设计定型后的物资很难再进行改变。尤其针对进口物资,一直受到美国对华封控的影响,物资时常无法持续、稳定供应,致使产品不断出现“转产即停产”的被动局面。对此,船舶企业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解决因物资停产或断档对武器装备造成的技术替代及适配性等问题,反映出在装备研制阶段,物资选用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因此,船舶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认清物资选用管理存在的安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无论是生产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船舶企业因其保密性,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一般现代企业。船舶企业应在进一步完善基础管理、优化制度流程的基础上,以物料资源池和物资优选目录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物资选用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目标任务进行固化和细化,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选用机制,提前识别和释放物资供应风险,提高物资选用管控能力,增强供应链保障能力,最终达到物资管理提质增效的目的。
船舶企业的项目运营,因时间紧、任务重,常常是多种型号、交错并行的状态,而不同特性的项目,物资需求来源(这里指供给厂商及提供的产品)往往也不尽相同,物资信息呈现出增量大、更新快、统型难度大的特点。目前,物资信息的收集和维护工作,仍主要采取人工管理的方式,在缺少参照标准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通过个人经验判断,而各类人员的理解不一,直接造成物资类别和代码的准确率、一致性较差,物资信息的整体质量不高,对于设计师迫切需求的物资性能指标、供应状态、质量可靠性、供货商等信息,无法做到迅速响应和匹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1)国内、国外产品信息掌握不全面,对其性能特点、技术参数等未形成电子版记录,不便于设计师进行快速地查找、对比分析,无法满足高效设计选型的需求,导致设计选用的可用率较低。
2)进口产品主流标准及应用情况的认知模糊,尤其对国外厂家的主流产品了解不全面,导致选用的部分产品为非主流产品或不成熟产品,再加上市场环境波动较大,极易形成采购瓶颈。
3)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工作与装备研制、生产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缺乏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信息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满足替代进口产品要求的国产产品信息,未及时推送至设计页面,造成国产化替代信息流转不畅,国产化率无法提升。
4)物资信息的可视化、集成度不高,缺少物料信息资源池,导致设计师选用物资基本处于盲选状态。此外,物资信息的归类标准不规范,各型号产品的设计师交互性不强,增加了物资集成管理的难度。
船舶企业一般设有合格供方名录和物资分类台账,并实行物料代码管理。现阶段的新物料申请工作,主要步骤为:1)设计部门提出需求;2)物资部门市场调研;3)业务部门评审确认;4)通过新物料代码申请。整个过程,从前段发起需求申请到后段审核需求结果,各业务部门之间缺少工作交互,未能形成相互配合、协同选型的工作机制。同时,缺乏对主要岗位与重点环节的管控,没有对新物料选型需求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首先,对于需求物料信息与产品技术规范的相符性,以及在对比物料技术规格的标准性方面,缺少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其次,物料选型管控机制不健全,缺少对物料可用性、可采购性、可靠性的认证过程,导致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选用过程职责不清、管理措施不能有效落地的情况。当新物料选型的合理性存在问题时,每一步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接口不顺,各业务部门互相之间推诿扯皮,极易形成管控的“灰色地带”。一旦设计部门将有异常的新物料选入采购计划内,那么这些未经严格管控,且存在问题的物资被不断复用,形成恶性循环,将极大地加剧物资选用失控的风险。
大多数船舶企业都有工程设计软件和资源计划管理平台,但在物资选用方面,却很少有集中具备物料评审、申报、选用等功能且各部门可在线操作的网络管理系统。缺少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使物资选用存在无依据可循、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导致物料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多,妨碍了选型的效率和精准度,对设计师选型工作中的指导与帮助不大。若不对相关联信息进行整合,消除不标准、不及时带来的资源浪费,将直接影响产品的研制生产进度。因此,需建立起有效、便捷、节点可控的物资选用管理系统,在产品管理人员、设计师和采购人员之间搭建一个多方信息交互平台,使物资选用更加顺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进而更快的响应客户需求。
物料基础信息管理,是物资选用规范化管理的底板工程。抓好物料基础信息管理,需做好:1)物料分类要科学合理,应结合产品的应用需求和物料的技术特点,制定物料分级、分类目录,做到纵向层次清晰,横向定义准确。2)建立物料技术库,物料的技术规格书和测试报告等技术资料是物料规范化管理的基石,应对技术资料进行登记建档,为使设计师快速了解物料的关键指标,提供便利条件。3)物料代码序列化和唯一性,要把物料的本质属性作为代码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对选定的属性按代码的排列顺序予以分层,并留有适当的代码扩充量,以保证新增物料时,不打乱原有序列,做到一物一码。4)建立多层次的物料属性,不仅要包含物料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质量等级等基本属性信息,还要完善物料类别、技术指标等参数属性信息,并逐步建立价格、供货周期、采购合格率等采购属性信息,形成多维度的物料资源池。同时,精细化地做好物料基础信息的维护工作,为物料资源池顺利导入物资选用管理系统奠定数据标准的基础。
物资优选目录必须具有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可替代性强的要求。应按照物资产品化、通用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依托物料资源池,对物料开展分类梳理,制定不同品类的物料选型选用原则,具体可分为:1)供货商维度,可将多家同一类型需求的供货商进行压缩,保留质量可靠的供货商;2)物料维度,可将同一厂家功能、指标相近的需求进行统型,去除非标或非通用物料。通过优化物资的品种、规格和供货商,最终形成适应多型号装备的物资优选目录,以满足不同产品功能、性能、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将物资优选目录作为规范选型的路标,引导设计部门在物资优选目录内完成选型,并通过物资部门参与会签,形成各单机产品的物资选用清单(BOM),BOM即可作为物资部门采购输入的依据,以此实现选型流程的优化和受控。
物料认证是根据物料选型需求,寻找供应资源,并通过供方审查、样品确认、首件验证等方式,确认物料型号对产品需求符合性和可信性的活动[2]。1套科学系统的新物料认证管理体系应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使其适应产品开发需求。要加强以下建设:
1)建立技术专家资源池。将各专业的资深设计师纳入技术专家资源池。在研发前段,由技术专家确认设计部门提供的物料选型参考信息能否符合产品需求,从专业技术角度,避免物资选型的非标性和随意性,保证所选物资符合行业主流发展趋势。
2)建立专业选型控制团队。基于商务谈判层面,成立以物资部门为主,设计部门为辅的选型控制团队。选型控制团队负责与供应商对接物资选型需求,收集记录需求调研情况,并传递至需求部门。通过把选型控制端口前移至调研阶段,实现物资供应风险的提前甄别和预警。
3)建立多维度决策,协同选型机制。结合需求调研反馈信息,组织技术、质量、计划、物资等多部门参与物资选型的审核会签,主要对所选型物料的技术、质量可靠性是否存在风险,供方的资质、可持续供货能力是否充分具备等要求进行综合评估,共同完成选型确认。
新物料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新物料认证流程
物资选用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依托于物料基础数据和设计选用流程。1)将物料技术规格书、测试报告、物资优选目录、物料选型通用原则等标准文件放入系统中,引导设计师规范选型。2)按技术专家资源池、专业选型控制团队及各维度审核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设置业务流程,将其固化到系统软件中,实现进度和过程信息的可查询和可追溯。通过信息化建设,使管理全过程更清晰、更透明,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提升物资选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执行力。
物资选用管理系统作为连接设计部门和各业务管理部门的纽带,应提供模糊、高级搜索功能,能对需要的设计参数进行比对统计,为方案论证、物料选型提供数据依据支撑,以保证设计选型的规范性和技术先进性,保证产品技术的沿用和三化。系统还应支持各类物料管理业务流程,比如物资编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料问题处理等,且具备数据集成能力,与CAD,ERP等软件有良好的接口关系,做到数据共享和同步[3]。
船舶企业的物资选用管控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创新管理理念,重塑管理流程,有效管控设计源头,同时,推动信息化建设,重点围绕物料基础管理、选用标准、认证管理等环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物资选用更加透明、便捷、规范,为进一步优化设计、计划、采购、质量等各方面协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早日实现船舶企业供应链的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