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旅音乐中的手风琴艺术发展述略

2022-07-29 06:33
音乐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鲁艺军旅手风琴

黄 蓉

一、手风琴在中国的启蒙

19 世纪末,西洋乐器手风琴开始传入中国,引进初期,大都作为一件或自娱自乐或卖艺谋生的乐器工具而存在。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国苏维埃武装起义引发大批俄国民众涌入我国东北地区。巴扬手风琴作为俄罗斯民族乐器,承载着许多漂泊在外的俄罗斯人思乡恋土的情感寄托,促使那一时期的手风琴艺术开始在东北地区慢慢传播开来,手风琴音乐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进而引起艺术渗透。

李士钊在《关于中国二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情况的片断回忆》一文中提到:“二十年代之初在聊城农村演‘谢雨戏’的庙会上,卖野药的江湖术士和卖梨膏糖的人拉手风琴……”由此可知手风琴已在中国的街头慢慢崭露头角。

20 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租界地区生活居住了大批量的外国人,这为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后来学堂乐歌和群众性歌咏活动的日益高涨,手风琴作为伴奏乐器的身份开始逐渐被中国大众所熟知。而后在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甚至是晋察冀的敌占区,手风琴在革命活动中开始凸显文艺职能,在配合宣传队演出鼓舞士气的活动中踊跃起来。基于当时恶劣艰苦的战争环境,能够满足当时的演出条件配合演出要求的和声性乐器是极其稀缺的。手风琴琴体易携带、演奏形式多变、和声功能突出,能够胜任各种演出任务,便于配合宣传抗日革命思想。同时手风琴因簧片震动的发声原理音色穿透力强且琴声响亮,能够适应任何演奏环境并产生优良的演出效果,极度符合当时的政治性文艺宣传工作,鼓舞并激发民众爱国主义精神。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旅手风琴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落户陕北,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大批的知识青年与文艺工作者纷纷走上抗日战争的最前线。1938年4月1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中国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学院。顷刻间全国各地从事文艺工作的有志之士及各大根据地原有的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迅速集结起来,共同奔赴延安,开辟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运动,凝聚了以“强调抗战情绪”为主旋律的战时音乐文化现象。基于当时社会的特定历史环境,手风琴音乐能够在军旅及边区中发挥最大的宣传能力,反映出当时具有特殊需求的社会情况。这时的中国军旅手风琴音乐踏上了为伴奏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救亡演出的宏大征程中,成为抗日斗争中最有力的文艺武器。这些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游击队之歌》等等均由手风琴伴奏。军旅手风琴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革命根据地音乐活动当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乐器之一。

1938年初,正值上海“一·二八”抗战六周年之际,由延安鲁艺师生排演的四幕话剧《血祭上海》公演,其中手风琴伴奏工作由向隅担任。当时配有插曲和音乐的话剧并不多见,《血祭上海》一连公演十余场,在仅有数万人口的延安受到了万余民众的空前欢迎。

图为话剧《血祭上海》演职人员合影,向隅背着手风琴于图片右上端

当时延安拮据的配器队伍中,竟然有一架珍贵的手风琴。可想而知,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手风琴在延安鲁艺教学及演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其乐器自身优异的便携式和声特性,手风琴承担了视唱、合唱伴奏、上课练兵等多种教学任务。作为既可伴奏也可独奏的乐器,几乎参与演出了延安时期全部的音乐会演出及音乐活动。在教学与演出的基础上,它同样承担着文工团慰问军民的文艺任务。1940年向隅背着一架手风琴,坐着毛驴车长途跋涉随延安鲁艺文艺队伍去到陕甘宁边区最大的兵工厂,为那里的军民演出文艺节目。由此可知,手风琴在延安鲁艺的教学、音乐会演出、慰问演出当中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文艺力量。

图为音乐系学员孟于考试前试唱,关立人伴奏(1941年)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专程到鲁艺为广大师生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方针,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指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随后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执行党的精神,纷纷深入群众中去,长期地全心全意地参与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展开丰富的创作与演出。

1943年春节,延安街头如火如荼的“新秧歌”文艺演出流行开来,李焕之在鲁艺秧歌队的街头乐队中背着一架巴扬手风琴进行演奏。由此可知,当时延安鲁艺不仅仅只有一架手风琴,也有俄罗斯的民乐巴扬。这架巴扬正是当时在苏联最为常见的三排扣(即三排键钮音型排列)的老式巴扬,而巴扬同样也是当时活跃在苏联红军队伍文艺符号最为鲜明的革命乐器。二战时期的欧洲东线战场与中国战场中均存在着相同担当的文艺力量,即战争部队当中的军旅手风琴。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军旅手风琴艺术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磨灭的红色音乐文化载体,它旗帜鲜明地承载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英勇斗争的反抗精神,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血液,流淌在每一位渴望和平的人民大众之中。

图为鲁艺秧歌剧乐队,持巴扬手风琴者为李焕之(1943年)

1944年5月,延安鲁艺组建了一支由十一二人组成的小乐队(其中由李焕之担任手风琴演奏),前往保安县(今志丹县)参加新建志丹陵墓的落成及公祭大典。这次的演出任务已不是单纯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或是鼓舞人心的文艺表演,而是作为直接参与边区人民重大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代表着军旅手风琴已承担起了鲜明的政治角色,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军旅手风琴

20 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此刻中国军旅手风琴又成为慰问文艺乐器,走出国门踏上了他乡之地。那一时期我国派往朝鲜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中均配有手风琴演奏员,他们跟随大部队背着手风琴奔赴朝鲜战场。我国著名的军旅手风琴家任士荣曾于1953年和1958年两次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他曾讲到,“我们的文艺慰问团一过鸭绿江,美军的轰炸机就盘旋在上空,战场上随时有可能遇险。文艺演员们藏在山沟里给志愿军和人民军战士们演出。当上空的战机俯冲轰炸来扫射时,我就背着手风琴钻到树林里,誓死与手风琴共存亡!等飞机走了再出来集合继续演出。白天我们是不敢行动的,只有晚上才能开始演出,换观众不换演员,经常一晚连演三场。有时在美军轰炸下周围不停地晃动,但大家向志愿军战士们学习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仍旧能够保证非常从容地演出。”当时任士荣背着部队配备的德国HOHNER 牌80 贝司的手风琴,为部队战友们演奏了《多瑙河之波》《志愿军战歌》《一条大河》等多首脍炙人口、深受战士们喜爱的手风琴乐曲。军旅手风琴作为慰问团当中的重要核心乐器,除相声快板这类节目不需要手风琴伴奏外,其他类型的节目均需要手风琴伴奏。

在当时的情况下,军旅手风琴家们所处的战时环境是血雨腥风的,需要随时冒着生命危险不停地转移,配合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他们不仅要跟随大部队深入战场直面险境,还要拼尽全力保护好国家为自己配备的珍贵的手风琴。不论身处何种险峻的战情,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演奏状态为志愿军战士带来鼓舞人心的表演。军旅手风琴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突出的艺术功能与战斗号召力,它的琴声激励鼓舞了数万战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它的琴声传递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达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眷恋与关怀;它的琴声为志愿军战士们血腥的战斗生活带来了无限慰藉与浓浓暖意。同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慰问演出的军旅手风琴家们,也更加坚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决心,激发了用怀中的手风琴为国家出力、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四、和平建设时期的中国军旅手风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传承革命文艺精神注重现代文艺建设,贯彻执行“上哨所、下海岛、服务官兵”的文艺方针,手风琴作为重要的文艺宣传乐器活跃在各大基层军营中。而后新中国在不同兵种、不同等级的军队编制中均成立了文工团( 队),例如空政文工团(1950)、海政歌舞团(1951)、总政文工团(1952)、解放军军乐团(1952)等艺术团体,中国军旅手风琴正式成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与音乐符号存在于部队中。这一时期解放军部队展开了“深度加强连队政治思想工作,丰富连队业余文化生活”的文娱活动,进而文工团的文艺表演团体开始频繁下基层为广大指战员进行演出,为了加深军民关系也经常到各个地方演出。这样各处巡演、不定时、不定方位的奔走性演出任务,必然无法保证乐队或钢琴的配置条件。因而为了轻装上阵携带方便,手风琴成为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为支持基层开展文娱演出活动,满足部队手风琴演奏员的需求,当时部分优秀的军旅手风琴家们开展了数期手风琴培训班,培养有伴奏能力的手风琴演奏者。这是中国手风琴事业的新天地,为而后手风琴队伍在我国的逐渐壮大与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时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军旅手风琴演奏家,他们服役于军队,积极参与军旅手风琴音乐创作与演出,对手风琴艺术日后在中国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代军旅手风琴家有:总政歌舞团的张自强,自50年代起先后编配手风琴歌曲伴奏四十余首,改编手风琴曲《士兵的光荣》《秧歌变奏曲》等作品;海政歌舞团的杨文涛,曾作为北京歌舞团的一员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了苏联、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空政文工团的任士荣,曾在1965年参加在法国马赛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访问演出,法国《马赛人报》《费加罗报》等媒体均刊登了题为《中国手风琴家演奏的中国乐曲和法国乐曲令人惊讶》《中国人以热情征服了马赛人》等文章,回国后,受到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宴请;总政歌舞团的王碧云,1954年曾专为一个苏联歌舞团的女声小合唱伴奏苏联民歌,被苏联中央报刊誉为“金手”。随总政歌舞团多次出访朝鲜、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以及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手风琴手的李遇秋、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闪源昌、广州战士歌舞团的曾键等等一批杰出的军旅手风琴家。他们一方面在国内军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走出国门将手风琴作为重要的“外交乐器”进行国事访问与演出。这些在海内外均具影响力的军旅手风琴艺术家们,创造了多场经典的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手风琴作品,为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且重要的贡献。依据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文化脉络,毋庸置疑,中国军旅手风琴艺术发展史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结语

中国军旅手风琴艺术植根于红色音乐文化,立足于军队文艺的基础之上,成长于共和国复兴之路,它已然成为中国军旅音乐中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作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中国军旅手风琴音乐诞生于战争年代 ,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军旅中形成了角色鲜明的音乐特色。当我们寻求解答关于中国军旅手风琴音乐文化艺术共同规律的问题时,不难发现这正是整个中国军旅音乐文化的一般特征与文化品格的体现。我们的军旅手风琴音乐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孕育着深厚的革命传统与民间文化,体现着中华儿女高度一致的社会思想与民族哲学。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多元化的繁荣发展,军旅手风琴音乐作为红色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主旋律力量,将会凸显更加重要的艺术职能,奉献更为广大的艺术舞台。

猜你喜欢
鲁艺军旅手风琴
军旅青春正步走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