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武
(1. 福建师范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 福建师范大学 菲律宾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7)
国际中文教师既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制约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1)周勇.国际中文教师供需矛盾分析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20,(2).王添淼指出,构建一支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队伍,是实现国际中文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2)王添淼.国际中文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基于美国TESOL项目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长久以来,教师问题一直都是国际中文教育所面临“三教”问题的核心和基础(3)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国际中文教师亦成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国际汉语教师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特点(4)黄启庆,刘薇.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2);李欣蓓.近20年我国“国际汉语教师”主题研究热点与路径——基于CNKI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6).。然而,上述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回顾所用文献大多是国内的研究,很少涉及国外国际中文教师的相关研究。与此同时,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成果不断丰富,学界普遍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称为职前国际中文教师(5)汲传波.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变化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5);王亚敏,黄晓光,汪珍珠.职前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自主性特征初探[J].海外华文教育,2020,(4).,也应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纳入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范畴。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应该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6)注: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主要群体,本文中所提及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特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以及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以及国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那么,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国内职前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在研究主题上有什么异同,国内外中文教师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又有何异同?这些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始于2007年(7)蔡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8,(4).,文章以2007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851篇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和467篇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以及国外SSCI期刊收录的91篇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的年度分布,载文期刊,发文机构与作者、研究主题等多角度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国内职前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在主题分布上的异同,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研究提出建议。
文章选取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时间跨度从“2007~2021年”,以“汉语国际教育”并含“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并含“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并含“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并含“学科”等进行“主题”检索。删除通知、消息、会议综述、报道等非研究论文,最终得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有效学术论文467篇;根据上述条件和方法,以“对外汉语教师”并含“国际汉语教师”并含“国际中文教师”进行“主题”检索,得到有效学术论文851篇;另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中的“SSCI”论文数据库,以“Chinese language teacher”or“MTCSOL”进行检索,剔除不相关文献后,共得到有效论文91篇。最后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5日。我们按照论文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21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期刊论文年度分布情况
论文年度分布可以体现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图1中实线代表近15年CNKI数据库中851篇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文年度分布,从2007年到2013年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顶峰,发文78篇。之后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且近6年每年都发文70篇以上。
短划线代表近15年CNKI数据库中467篇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文年度分布,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近7年每年都发文40篇以上。
点线代表近15年SSCI数据库中91篇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发文年度分布,其发文量也是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发文都超过10篇,2021年发文达到17篇。以上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相关研究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通过对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载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CNKI数据库851篇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载文量前10位期刊中,主要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为主,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中英文)》《海外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6本期刊也是CNKI中467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
表1 2007~2021年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载文期刊分布情况(前10位)
CNKI数据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期刊都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分别载文62篇和33篇。CNKI数据库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排行前10位的发文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仅《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三本。从学科类别上看,这10本期刊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
国外SSCI期刊收录的91篇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中,发文量最多的System,发文14篇,其次是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和ForeignLanguageAnnals,均载文7篇。这10本期刊也是以语言学科和教育学科为主,这点和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载文前10位期刊学科分类相似。
发文机构与作者分布可以体现主要研究力量的来源情况。我们对发文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降序排列统计发文前8位的机构(按一级单位),如表2所示。
表2 2007~2021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期刊论文发文机构分布情况(前8位)
数据显示,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文机构都是高等院校,其中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文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44篇)、北京师范大学(43篇)和北京语言大学(31篇),这三所高校也是CNKI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排行前三位的发文机构。从地理位置来看,这10所高校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其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作者层面,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发文排名前8位的作者分别是王添淼(21篇),王丕承(15篇),吴勇毅(6篇),丁安琪(6篇),陆俭明(5篇),黄启庆(5篇),夏日光(5篇)和刘佳音(5篇);而近15年CNKI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发文排名前8位的作者分别是李泉(9篇),吴应辉(8篇),周艳芳(7篇),王丕承(6篇),崔希亮(5篇),王添淼(4篇),李宝贵(4篇)和亓海峰(4篇)。这些高产作者大都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发文较多机构。
近15年SSCI数据库中,国外中文教师研究主要发文机构是中央民族大学、麦考瑞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各发文4篇,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在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都是发文较多的单位。接下来是香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奥尔堡大学,各发文3篇。其中发文最多的3位作者是Yang Gong(6篇),Xuesong Gao(4篇)和Xiangyun Du(4篇)。这三位作者都来自上述发文高产高校。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主题,我们运用CiteSpace(版本为6.1R2)进行共词分析。共词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来概述研究热点,反映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及其发展的静态结构与动态历程。(8)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具体而言,运行CiteSpace软件,分别对近15年CNKI数据库851篇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和467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以及国外SSCI期刊收录的91篇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7年~2021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前16位)
通过表3我们发现,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CNKI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以及SSCI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共现词并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共现频次的多少可以探测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的热点和前沿。(9)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通过关键词共现频次以及二次文献阅读分析,我们发现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主题存在共性,也具有其个性特征。而近15年SSCI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主题则与CNKI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也具有异同点,将分别加以分析。
1. 孔子学院相关的教师研究
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都出现了“孔子学院”这个关键词。孔子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中文教师,尤其是本土化的国际中文师资。宛新政分析了海外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在促进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中,孔子学院所发挥的作用,提出孔子学院应提供多模式、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推进汉语教学的本土化探索及加强与当地教育资源的沟通和合作。而教师素质问题是孔子学院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10)宛新政.孔子学院与海外汉语师资的本土化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1).陈艺、余子侠指出,当前孔子学院中文教师数量不足,课堂教学能力不足,应立足高校,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新方式培养更多储备师资,进一步延长外派教师的培训时间,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11)陈艺,余子侠.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问题及培养建议[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
邵滨、富聪、刘晶晶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在孔子学院大力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专业学位,然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面临就业难等问题,应利用孔子学院的教研平台,精准定位,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12)邵滨,富聪,刘晶晶.孔子学院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无论是在职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培训,还是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都离不开孔子学院的平台支持,孔子学院相关的教师研究是上述两类研究的共同主题。
2. 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无论是在职国际中文教师还是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都出现了“培养模式”“培养”“师资培养”等关键词。可见,培养模式是国内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共同主题。
虞莉分析了美国大学师资教育与师资培训两种主要师资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并根据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实际,提出增加受训教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学技能训练以及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13)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央青提出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法,即采用内容点拨、教师精讲、案例分析、模拟练习、成果展示5个全新的教学环节来组织培训,培养教师的能力。(14)央青.浅议5P国际汉语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性[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对于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陈曦指出,国际中文教师一般采取汉语加外语的培养模式、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模式以及短期培训模式等三种培养模式,今后应关注多层次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15)陈曦.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1).。伍秋萍、卓珒、陈品延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种子教师”,可采用全程见习的培养模式,创建研究生见习“共同体”,全面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师胜任力。(16)伍秋萍,卓珒,陈品延.全程见习培养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师胜任力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5).
无论是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还是在职国际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都是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1. 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研究
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有自身的个性。“教师素质”“教学”是该类研究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比起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更加注重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刘涛、刘富华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专家评分发现,现阶段国际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存在问题,应强化互动性、实践性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17)刘涛,刘富华.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王添淼指出,教师应是一个“学的专家”,应学会通过学习实现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并提出国际中文教师成为“学的专家”的基本理念和实现路径(18)王添淼.国际中文教师教学能力再探——成为“学的专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也有不少学者对国际中文教师某方面素质进行研究。李茨婷对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提出未来如何进行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相关研究。(19)李茨婷.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5).针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李宝贵、庄瑶瑶提出国际中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路径,以应对当前学科专业化信息素养不足的现状(20)李宝贵,庄瑶瑶.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
2. 体态语和教师话语研究
“体态语”“教师话语”是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师恰当、自然地运用体态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王添淼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国际中文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也可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提高教师反思能力(21)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10,(6).。刘颖提出,国际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应该遵循避免文化冲突,通过合适方式介绍汉民族体态语,适度使用体态语等原则。(22)刘颖.体态语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4,(17).
教师话语也是国际中文教师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王祖嫘指出,可从教师语言的形式、结构、组织原则和影响因素、调整策略、接触和迁移以及能力评估等6个方面展开对国际中文教师话语展开研究(23)王祖嫘.国际汉语教师话语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9).。还有学者分析了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课堂教学视频,对教师话语的话语量、平均句长、提问和反馈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4)司甜.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课堂的教师话语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8,(3).
3. 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研究
“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是近15年CNKI中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化学科建设水平,有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效果。
朱永生、冯丽萍、王路江等学者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课程设置能兼顾理论性与应用性,以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培养,实现创新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有效统一。(25)朱永生.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的几点设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6);冯丽萍.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长江学术,2009,(1);王路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0,(6).
与课程设置相比,学科建设则是更为宏观的概念。汉语国际教育是年轻的学科,宁继鸣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意识薄弱、学科属性模糊、学科建设缺位,不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应该引起重视(26)宁继鸣.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学科”双重属性的反思[J].语言战略研究,2018,(6).。不少学者针对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汲传波指出,应该在“双一流”视阈下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将学科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促进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交叉学科发展(27)汲传波.“双一流”视阈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8,(4).。李泉、陈天琦认为,应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专业,一并纳入学科建设的范畴,建设包含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学科”(28)李泉,陈天琦.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科化”之路[J].语言文字应用,2020,(2).。
在SSCI文献中,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仅有5篇,因此不将SSCI中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分开阐述。从表3和二次文献阅读中,我们发现,师资培养是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的共同主题。
上文已经提及国内国际中文教师文献注重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事实上,无论是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还是国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都非常注重师资培养。Wang,Chen和 Levy 对一个为期12周的在线面对面师资培训项目进行分析,探讨在线师资培养模式中应该教授哪些知识(29)Yuping Wang,Nian-Shing Chen and Mike Levy:Teacher training in a synchronous cyber face-to-face classroom:characterizing and supporting the online teachers’learning process[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0,(4).。Lan,Chang 和 Chen 设计了一个注重认知、行动和反思的在线师资培训模式,以提高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30)Yu-Ju Lan,Kuo-En Chang:CoCAR:An online synchronous training model for empowering ICT capacity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6).。Han对一项为期一个学期的任务型学习教师培训项目开展调查,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师培训中的作用(31)ZhaoHong Han.Task-Based Learning in Task-Based Teaching:Training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8,(38).。我们也注意到,国外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训模式,注重在线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是国内研究中所缺乏的。
表3数据显示,SSCI数据库中近15年国际中文教师的研究主题和国内相关研究主题有较大区别。“信念”“感知”“教学法”“身份”等关键词在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高频词中并未出现,可见,国外中文教师研究更注重教师信念与感知、教学法、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在研究范式上,SSCI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大多采取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
Wang和Du考察在教材不足,培训机会有限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丹麦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32)Li Wang,Xiangyun Du.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ir roles in theDanish context[J].System,2016,(61).实证研究是SSCI国际中文教师的主要研究方法,Li等对新加坡汉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课程实施的感知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33)Li L,Zhao S,Yeung A S.Chinese language reform in Singapore:Teacher perceptions of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12,15(5).。Peng和Pyper对加拿大中文课堂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创新经验进行研究,考察新型教学法的有效性。(34)Peng Y,Pyper J S.Finding success with pedagogical innovation:A case from CSL teachers’ experiences with TBLT[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21,25(4).Gao对在中国香港地区教授南亚学生的中文教师的身份认同开展了实证调查。(35)Gao F.Teacher identity,teaching vision,an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 South Asian students in Hong Kong[J].Teachers and Teaching,2012,18(1).这些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提供借鉴。
综上,近15年国内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主题分布的异同点,以及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主题分布的异同点,体现了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多元性以及研究视角差异和地域差异。国内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实践;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亦可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向前发展。
基于以上对2007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851篇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和467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以及国外SSCI期刊收录的91篇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论文的基本状况与主题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和建议。
梳理了2007~2021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研究主题分布,结论如下:
第一,年度分布上,近15年无论是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还是SSCI中的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仍呈现增长趋势。此外,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数量明显少于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数量。
第二,载文期刊中,近15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CNKI数据库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总共95篇,占文献总数7.21%;System是SSCI数据库中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载文最多期刊,发文14篇,占文献总数15.38%。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所发期刊的学科分布均在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在CNKI数据库近15年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排行前10位的发文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仅《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三本,载文51篇,仅占所有文献总数3.87%
第三,从机构来看,近15年CNKI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排名前10位的发文机构与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校,而近15年SSCI国际中文教师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发文机构和作者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可见研究机构和作者聚集性特征明显。
第四,研究主题来看,近15年CNKI中在职国际中文教师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的共同主题是孔子学院相关的教师研究和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不同主题是在职中文教师研究侧重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研究、体态语与教师话语研究,职前中文教师研究侧重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研究。近15年CNKI数据库和SSCI数据库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共同主题是师资培养模式,不同主题是教师信念与感知、教学法、教师身份认同。SSCI文献基本为以量化研究为主的实证研究,这和CNKI文献中以思辨和经验分享为主的规范研究范式有较大不同。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培训的开展。
1. 注重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开拓研究视角
虽然当前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明显较少。教师问题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又是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储备力量,学界应该注重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实践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要开拓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当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缺少跨学科、多视角的集成式研究,创新性不足。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内涵丰富,研究对象可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外交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应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
从载文期刊上看,近15年CNKI中国际中文教师相关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较少。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其研究质量。结合关键词词频与文献追踪,我们发现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成果与国外SSCI高质量研究论文相比,在研究方法与范式上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国内研究基础研究较少,应用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规范研究较多。基础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状况研究。当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状况研究都滞后于其发展实践,大量应用研究缺乏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千篇一律,可操作性低;而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学科领域,规范研究并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展需求。可借鉴SSCI数据库中国际中文教师的相关研究,注重田野调查与实证方法,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师。
3. 实现研究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国内外学界交流合作
无论是国内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还是国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目前主要发文机构均在北京、上海、悉尼、新加坡等大城市,而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CNKI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中,较少进行跨校、跨省、跨国的合作,而在国外SSCI相关论文中,跨区域、跨国别合作较多。
国际中文教师直接关系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兼顾各个区域平衡发展,鼓励国内各个城市的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单位进行相关科研工作。同时应该加强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领域学者的交流合作,可以通过开展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增进国内外学界的了解。可以取长补短,借鉴宝贵研究经验,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发展。
近15年国内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和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主题分布的异同点,以及近15年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主题分布的异同点,体现了不同分类下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个性和共性。从职前和在职划分来看,了解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主题特色后,可倒逼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在该方面的研究与培养实践。如,在职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关注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体态语与教师话语,那么在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方面,应该加强教学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以及教师话语和体态语的培训。
从国内外划分来看,由于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差别较大,国际中文教师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学习国内外不同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拓展思路,增加学术增长点,如国内可增加针对教师身份认同、教师信念、教师对信息技术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主题和范式相互借鉴,有助于增强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