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芳,杨 磊,高相南,蒋立坤,关 洋,马 林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854)
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具有光谱吸收广、高效、低色泽、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紫外线吸收剂领域的研发热点[1-4]。当前,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的研发方向主要有新结构化合物、多功能化和反应型等[1-7]。反应型紫外线吸收剂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在三嗪结构上保留或引入反应基团,使其能接到高分子材料分子链上,达到零迁移的效果,从而大幅提升高分子材料的寿命[8]。
噻吩结构在有机光电材料中获得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9-10]。噻吩基团的引入,既可以扩宽吸收范围,也可以增加摩尔吸光系数。鉴于上述特性,笔者将噻吩基团引入到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分子上,考察噻吩基团对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光谱的影响。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1.1.1 噻吩基溴化镁的合成
称取2.8 g(0.11 mol)金属镁加入到25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再加入10 mL无水四氢呋喃及一粒碘晶。在氮气保护下,将16.3 g(0.1 mol)2-溴噻吩溶于30 mL无水四氢呋喃中,于室温下缓慢滴加至三口瓶中。滴加完后升温至60 ℃,反应3 h。停止反应,得到的物质即为噻吩基溴化镁四氢呋喃溶液,备用。
1.1.2 2-氯-4,6-二噻吩基-1,3,5-三嗪(UV TC)的合成
在25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装入9.2 g(0.05 mol)三聚氯氰及50 mL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再将上述噻吩基溴化镁四氢呋喃溶液加入到恒压滴液漏斗中,在室温下滴加入三口烧瓶中。滴加完后升温至60 ℃,反应5~6 h。停止反应。将反应液倒入氯化铵水溶液中,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出旋蒸浓缩,柱色谱分离,得到白色固体UV TC 9.8 g,收率70.5%,备用。
1.1.3 4,6-二噻吩基-2-基-2-(2,4-二羟基)苯基-1,3,5-三嗪(UV T0)的合成
将9.0 g(32.17 mmol)UV TC、4.7 g(35.39 mol)无水三氯化铝、50 mL无水氯苯及3.7 g(33.78 mol)间苯二酚加入25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升温至85~90 ℃反应3 h,通过TLC监测至原料反应完全。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倒入10%的稀盐酸中,充分水解后抽滤出黄色固体,柱层析分离,得到黄色固体9.8 g,收率86%,备用。
1.1.4 4,6-二噻吩基-2-基-2-(2-羟基-4-正辛基氧基)苯基-1,3,5-三嗪(UV T8)的合成
取3.0 g(8.49 mmol)UV T0、1.29 g(9.34 mmol)无水碳酸钾、1.8 g(9.34 mmol)溴代正辛烷及50 mLN,N-二甲基甲酰胺(DMF)加入10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 在100 ℃反应至原材料完全反应(TLC监测)后,停止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再用水洗至pH=7~8,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掉硫酸钠,有机相用旋转蒸发仪浓缩,柱色谱分离,得到黄色固体粉末3.1 g,收率78.5%。
图1 含噻吩结构的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1.5 4,6-二噻吩基-2-基-2-(2-羟基-4-正己基氧基)苯基-1,3,5-三嗪(UV T6)的合成
取3.0 g(8.49 mmol)UV T0、1.29 g(9.34 mmol)无水碳酸钾、1.54 g(9.34 mmol)溴代正己烷及50 mLN,N-二甲基甲酰胺(DMF)加入10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于100 ℃反应至原料完全反应(TLC监测)。停止反应,后处理过程同1.1.4,得到黄色固体粉末3.2 g,收率86.5%。
1.1.6 4,6-二噻吩基-2-基-2-(2-羟基-4-正丁基氧基)苯基-1,3,5-三嗪(UV T4)的合成
取上述3.0 g(8.49 mmol)UV T0、1.29 g(9.34 mmol)无水碳酸钾、1.28 g(9.34 mmol)溴代正丁烷及50 mLN,N-二甲基甲酰胺(DMF)加入100 mL三口圆底烧瓶中,100 ℃反应至原料完成反应(TLC监测),停止反应。后处理过程同1.1.4,得到黄色固体粉末2.6 g,收率80.7%。
2.1.1 反应中间体的NMR
UV TC。1H NMR(400 MHz, CDCl3),δ: 8.28~8.29(d, 2H), 7.71~7.72(d, 2H), 7.23~7.25(m,2H);13C NMR(400 MHz, CDCl3),δ: 171.32, 169.06, 139.64, 134.06, 132.28, 128.81。
UV T8。1H NMR (400 MHz, CDCl3),δ: 13.08(s, 1H), 8.48~8.50(d, 1H), 8.25(d, 2H), 7.66~7.67(d, 2H), 7.23~7.25(m, 2H), 6.58~6.59(d, 1H), 6.51~6.52(s, 1H), 4.03~4.05(m, 2H), 1.83~1.85(m, 2H), 1.49~1.51(m, 2H), 1.33~1.39(m, 8H), 0.91~0.94(m,3H);13C NMR(400 MHz, CDCl3),δ: 170.85, 165.19, 164.29, 132.74, 131.87, 131.33, 128.63, 110.16, 108.32, 101.74, 68.31, 31.84, 29.38, 29.26, 29.12, 26.04, 22.68, 14.12。
UV T6。1H NMR(400 MHz, CDCl3),δ: 8.50~8.51(d, 1H), 8.26(d, 2H), 7.67~7.68(d, 2H), 7.24~7.25(m,2H), 6.59~6.60(d, 1H), 6.53(s, 1H), 4.04~4.06(m, 2H), 1.82~1.87(m, 2H), 1.48~1.53(m, 2H), 1.37~1.40(m, 4H), 0.94~0.96(m,3H);13C NMR(400 MHz, CDCl3),δ:170.86, 165.22, 164.30, 132.79, 131.91, 131.34, 128.65, 110.15, 108.35, 101.76, 68.32, 31.59, 29.08, 25.70, 22.62, 14.05。
2.1.2 目标化合物UV T4的NMR
UV T4。1H NMR(400 MHz, CDCl3),δ: 13.07(s, 1H), 8.47~8.49(d, 1H), 8.24(d, 2H), 7.66~7.67(d, 2H), 7.23~7.24(m, 2H), 6.57~6.59(d, 1H), 6.51(s, 1H), 4.04~4.06(m, 2H), 1.80~1.85(m, 2H), 1.53~1.58(m, 2H), 0.94~1.05(m, 3H);13C NMR(400 MHz, CDCl3),δ: 170.83, 165.18, 164.28, 132.73, 131.87, 131.32, 128.62, 110.16, 108.30, 101.73, 67.97, 31.16, 19.25, 13.87。
由氢谱可见,噻吩环上3位的H,化学位移都在7.67~7.68,为双峰;4位的H化学位移在7.24~7.25,为三重峰;5位的H化学位移在8.24左右,为双峰;苯环上,3位的H化学位移在6.3左右,为单峰;5位的H化学位移在6.59~6.60,为双重峰;6位的H化学位移在8.50~8.51,为双重峰;酚羟基的化学位移为13.03,单峰;与苯环相连的烷氧基上,与氧原子相连的亚甲基的H,化学位移在4.03~4.05,多重峰;其余碳链上的H,化学位移均在2.0以下。
对于碳谱,上述3个化合物在化学位移77以上,基本完全相同,均有10个峰,对应的是分子骨架上的10种碳原子。在化学位移77以下,主要区别是3个分子的烷基取代基长度不同导致的碳谱上碳的峰数不同,UV T8分子上含有长度为8个碳的烷基取代基,碳谱上在化学位移70以下,有明显的8个峰,而UV T6有明显的6个峰,UV T4有明显的4个峰,对应的分别是各自的烷基上的碳原子。
通过NMR分析,证明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是正确的。
2.1.3 红外光谱
采用红外光谱仪对结构进行了测试,见图2。
图2 UV T4~T8的红外光谱
图2中,波数3 068 cm-1处为间苯二酚结构苯环上C—H键的伸缩振动峰;2 920 cm-1处为烷基取代基上亚甲基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2 851 cm-1处为亚甲基的伸缩振动峰;1 200~1 300 cm-1处的峰为烷基与间苯二酚相连的C—O键伸缩振动峰。
2.1.4 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图3)发现,UV T4~T8的光谱吸收范围几乎重叠均对280~360 nm的紫外光均有较强的吸收值,最大吸收波长达到319 nm,证明UV T4~T8具备紫外吸收的功能。
图3 UV T4~T8的紫外吸收光谱
将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目前商业化的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UV 1577与UV 1164)进行了对比,结果见图4。
图4 UV T4~T8与UV 1577、UV 1164的紫外吸收光谱
与UV 1164和UV 1577相比,UV T4、UV T6和UV T8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具有较大的红移,UV 1577最大吸收波长275 nm,UV 1164最大吸收波长290 nm,UV T4-T8最大吸收波长达到了319 nm;另外,UV T4-T8在300~400 nm都具有比UV 1577、UV 1164更高的摩尔吸光系数,使其可能成为更高效的紫外线吸收剂。UV 1577、UV 1164的结构见图5。
图5 UV 1577和UV 1164的化学结构
2.1.4 热重分析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3个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UV 1577、UV 1164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对比,热失重曲线见图6。
图6 UV T4-T8及UV 1164、UV 1577的热失重曲线
从图6可见,3个目标化合物UV T4、UV T6和UV T8,失重1%时的温度均大于300 ℃,350 ℃下的热失重为5%~10%。可见,从热稳定角度来看,3个目标化合物可以适用于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中,在成型加工的过程均能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
将100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颗粒分别与0.5份的UV T4、UV T6、UV T8、UV 1577及UV 1164进行充分混合,再经注塑机注塑成标准样(混合和注塑温度均为285 ℃)。标准样进行初始黄值检测后进行光老化测试(Q-UV),测试时间400 h,测试结束后检测样本的透光率(检测波长为400 nm),检测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标准样的初始黄值
表2 标准样经400 h老化测试后的透光率
由表1和表2可知,UV T4、UV T6、UV T8 3个化合物加入到PET中后,样本的初始黄值与UV 1577、UV 1164加入到PET中的初始黄值都比较接近,其中加入UV T8的样本表现出了比UV 1577更佳的应用效果。经过400 h的光老化后,加入UV T4、UV T6的样本的透光率比其他3个样本稍低,而加入UV T8的样本表现出了与UV 1577、UV 1164相当的应用效果。数据表明,目标化合物UV T4、UV T6和UV T8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a.通过三步反应将噻吩结构引入到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分子结构中,合成了3个新的紫外线吸收剂UV T4、UV T6和UV T8,并通过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3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
b.3个目标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对于商品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UV 1577、UV 1164具有30~40 nm的吸收红移,且摩尔吸光系数有明显提高。热重分析表明,3个目标化合物在300 ℃以下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热失重率小于1%;350 ℃左右,热失重率达到5%~10%,热稳定性好,并且3个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紫外线吸收剂功能,具有一定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