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7-28 02:02章维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入射角节段骨盆

孔 杨,章维新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临床技术的革新,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多样,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拥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可让病变神经根充分暴露,确保神经根减压的彻底性,恢复椎间隙高度,是疗效较好的术式之一[1]。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伴随的对脊柱后方结构破坏问题也逐渐显露,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具有一定代表性,发生率可高达35%[2,3]。这种邻近阶段退变可出现代偿性的运动幅度增大及负荷增加,导致相应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是脊柱内固定术后的一个潜在长期并发症,大大降低手术效果,不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PLIF治疗的患者,能够在手术方式方面控制变量,将研究侧重于患者及病情本身。本研究分析可能影响PLIF治疗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潜在因素,寻求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合理干预,为患者良好康复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①PLIF手术均在本院开展;②具备完整临床资料并能够完成随访;③临近节段无手术史的患者。排除标准:①PLIF治疗前已存在临近节段退变状况;②术后未遵医嘱进行必要康复训练的患者;③合并腰椎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男39例,女67例;年龄42~86岁[(63.35±4.33)岁];PLIF治疗后住院时间13~19 d[(16.06±2.17)d]。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2 方法①临床资料调查。包括性别,腰椎手术史,年龄,吸烟史,融合节段,术前骨盆入射角,术前骨密度(通过超声波测定法),术前腰椎前凸角,术前头端角度,以上内容均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析。②参考《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4]相关内容诊断临近节段退变。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106例腰椎管狭窄症PLIF后患者,出现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和未发生临近节段退变分别为25例(23.58%)和81例(76.42%)。

2.2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与未退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患者有腰椎手术史占比及年龄高于未退变患者,术前骨密度和术前骨盆入射角水平均低于未退变患者(P<0.05);两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与未退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3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目前邻近节段退变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脊柱融合后相邻椎体术后活动幅度下降,最常见的退变形式是腰椎滑脱和椎间盘退变[5~8]。因此,分析影响腰椎管狭窄症PLIF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减少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对当下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106例腰椎管狭窄症PLIF后患者,出现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和未发生临近节段退变分别为25例(23.58%)和81例(76.4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患者有腰椎手术史占比及年龄高于未退变患者,术前骨密度、术前骨盆入射角水平低于未退变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PLIF后临近节段退变有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对脊柱术后临近节段退变有较深影响,具体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老年人脊椎不太灵活,发生腰椎不融合的可能性增加;且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疾病,在年龄因素影响下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病理及生理改变[9,10]。因此高龄是导致PLIF治疗后发生临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且年龄因素与低骨密度因素常伴随发生[11]。在面对此类患者情况下,应注重围术期护理,结合外科快速康复等理念开展治疗与护理,通过对应康复措施解决患者基础生理及病理性改变,如增强锻炼次数或强度,服用补剂等方式提升骨密度及强度,以此减少低骨密度、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

合并腰椎手术史患者发生临近节段退变可能主要在于患者腰椎功能受到多次创伤,椎间盘髓核存在较大负荷,但其传递压力负荷的能力大大减小,部分患者可出现持续性腰腿痛等不适[12]。且手术史会对椎间盘细胞代谢平衡造成破坏,加速腰椎功能退变,形成恶性循环。骨盆入射角可体现调节轴向应力承接传导性能,在众多因素内骨盆入射角与临近节段退变具有集合恒定的相关性[13,14]。术前存在较小的骨盆入射角会增加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概率,原因在于过小的入射角增加了纵向压力,椎体后柱和后方负荷的增加,直接导致代偿作用下腰椎相邻节段所受压应力集中,加速退变[15]。目前临床研究虽发现了骨盆入射角对骨盆代偿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如何解决此问题仍无统一的科学方法,希望今后研究能在本文基础上深入讨论。

综上所述,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PLIF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重要因素开展对应治疗及护理方案,以此保障预后,促进腰椎功能康复。

猜你喜欢
入射角节段骨盆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光通过平行玻璃砖侧位移大小的分析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圆形区域匀强磁场对带电粒子运动方向的作用
利用H型钢柱电线杆实现高铁覆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