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荣军,吴庆学,顾梦
(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湖北 咸宁 437000)
牙骨质撕裂泛指牙根牙本质与牙骨质之间分离的现象。在美国1999 年牙周病分类研讨会中规定:牙骨质撕裂归于发育及获得性异常,它造成牙周组织破坏及促进菌斑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临床上牙骨质撕裂较为少见,特别对于单个牙牙龈反复肿痛、瘘管及窄而深牙周袋,牙周探查牙周袋内有骨性碎片极易误诊为牙周病变及根尖周病变而将病变牙拔除或行根管治疗,而临床上将未波及牙髓的撕裂牙骨质摘除并行根面平整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 年3 月至2017 年12 月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因单个牙牙龈反复肿痛、瘘管及窄而深牙周袋并最后确诊为牙骨质撕裂合并牙周炎的患者9 例。年龄49~66 岁,平均(57.78±6.14)岁。其中男5 颗,女4 颗;中切牙3 颗,侧切牙2 颗,双尖牙3 颗,磨牙1 颗。牙齿松动度<Ⅲ度。
①单个牙牙龈反复肿痛、瘘管3 个月以上,可伴有窄而深牙周袋或大而深牙周袋,牙髓活力测试正常,常规牙周治疗及抗感染治疗无效;②根尖片见根周牙槽骨吸收破坏严重,伴有或不伴有见高密度影游离或半游离于牙周袋内;③牙周探查见窄而深牙周袋内有骨性碎片;④术后病理检查诊断骨性碎片为牙骨质撕裂。
成功:病变牙自发性疼痛消失,牙龈红肿、溢脓及瘘管消失,牙周袋深度及范围变小,牙齿松动度减小,牙髓活力测试正常。X 线牙片示:病变区游离或半游离高密度影消失,牙槽骨吸收破坏范围较之前有所缩小且吸收牙槽骨有所恢复。好转:病变牙自发性疼痛消失,牙龈红肿、溢脓及瘘管好转,牙周袋范围及深度无明显变化,牙齿松动度如前,牙髓活力测试正常。X 线牙片示:病变区游离或半游离高密影消失,牙槽骨吸收破坏范围较之前无明显缩小,吸收牙槽骨未有所恢复。无效:病变牙牙龈仍有肿痛、溢脓或瘘管,牙周袋范围及深度无明显变化或加大,牙齿松动度如前,牙髓活力测试正常。X 线牙片示:病变区游离或半游离高密度影消失,牙槽骨吸收破坏范围较无缩小且有所增大。
所有患者经过根面平整术后分别嘱咐患者1周、6 个月、1 年复诊。有部分不能按约日期复诊的患者,电话嘱托后都能逐渐来院复诊。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9 例病例总结
表2 治疗疗效及结果(n=9)
部分病例展示:患者周XX,男55 岁,因下颌前牙牙龈反复红肿伴牙齿松动不能咬合5 月余;既往曾有叩齿及咬啤酒瓶盖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自诉曾在药店购买人工牛黄甲硝唑片及牙周康,服用无效,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检查(PE):见41、31、32 牙龈红肿伴退缩,挤压牙周袋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31 牙周袋6 mm,松动度<Ⅲ°但>Ⅱ°,41、32 松动度Ⅱ°,牙周袋分别为5 mm、4 mm。牙髓活力正常,X 线牙片:41、31 牙槽骨水平吸收至根尖。31 近中根中区见针状高密度影,32 远中及舌侧角形吸收,见图1。诊断为:①31重度慢性牙周炎伴牙骨质撕裂,②41、32 重度慢性牙周炎。告知患者31 牙科试行治疗,如治疗疗效欠佳,必要时后期拔除,建议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及根面平整术后GBR 植骨,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GBR 植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常规行龈上、龈下洁治术、调。一周后复查牙龈红肿好转,牙周袋内挤压仍有少许脓性分泌物。用3%过氧化氢冲洗牙周袋后术区用10%聚维酮碘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后用精细的龈下洁治器,沿41、31、32 根面刮除牙根表面及牙周袋内骨性碎片及炎性肉芽组织、散在的牙石菌斑术后病变牙松动加重,行43~33 纤维带+复合树脂固定(建议患者GBR 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常规上派力奥、牙周塞治。口服抗生素3 d、洗必泰含漱一周并嘱其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复查。术后病理检查示:牙骨质及肉芽组织。术后一周复诊牙龈红肿及溢脓好转,牙周袋如前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复查牙龈无红肿,牙周袋如前无明显变化,牙髓活力正常。6 个月复诊诉牙龈无明显红肿,31牙周袋5 mm,41、32 牙周袋分别为4 mm、4 mm。牙髓活力正常,牙周纤维带复合树脂固定良好,仍不敢用前牙咬合。X 线见:31、41、32 破坏牙槽骨区骨密度影有所增高,见图2。术后1 年复查,牙龈无红肿,31、41、32 牙周袋分别恢复至4 mm、3 mm、3 mm。X 线见:31、41、32 吸收牙槽骨已恢复至根中1/2,骨密度影进一步增高,见图3。拆除牙周纤维带复合树脂固定装置后31 牙松动度恢复至<Ⅱ°但>Ⅰ°;41、32 牙松动度恢复至<Ⅰ°。患者自述能用前牙咬馒头等食物,但咬硬物时仍感前牙乏力。
图1 术前X 射线
图2 6 个月X 射线
图3 1 年X 射线
牙骨质是环绕在牙齿根部表面的一薄层骨样组织。较薄,颜色偏黄,无机物占约45%~50%的类似于骨样组织,有不断增殖的特性。其营养主要来源于牙周膜血液供应并依靠牙周膜纤维将牙齿固定于牙槽骨中。牙骨质是牙周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牙周组织再生中起重要作用[2]。而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牙骨质厚度也在逐渐增厚并形成牙骨质环[3]。随着纤维束的减少及牙骨质脆性的增加,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牙骨质撕裂[4]。牙骨质片自根面撕裂,是一类罕见形式的根折[5],可导致牙周附着迅速丧失。创伤、牙骨质过厚、年龄、牙骨质结构的发育缺陷等因素,考虑与牙骨质撕裂发生有关[6-7]。当发现不明原因的单个牙迅速附着丧失;有孤立而深的牙周袋;合并瘘管,基本排除了牙根纵裂等病变:根管治疗失败;探诊可能会探及根面不光滑或有骨性碎片感,但明显不是牙石的,理应高度考虑牙骨质撕裂可能。牙骨质相关病变曾考虑是牙周病变始动因素之一[8]。然而,仍有一些病例报道牙周破坏与牙骨质脱落相关联[9]。有研究[10]表明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牙周组织,引起牙周病变并促进牙病变的发展及骨破坏。本组研究病例基本牙髓未波及,故采用根面平整术治疗牙骨质撕裂,其预后还是比较理想的。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彻底刮除游离于牙周袋内牙骨质碎片及附着于上面的纤维组织、感染菌斑及炎性肉芽,并有利于其牙周组织的感染控制及促进牙周上皮组织的重新附着。
临床上牙骨质撕裂的报道很少,特别是在国内更少,但并不一定代表其发病率极少,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牙周炎及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甚至拔除。不同国家的牙骨质撕裂病例发生率没有统计,单纯根据文献报道的病例表明,牙骨质撕裂的发生率远高于临床资料。虽然本组病例对于牙骨质撕裂的认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待于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