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成 田瀚 尹训强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在体育教育中,体育心理学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意识、学生的思想情感、建立运动目标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思考并探究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素质。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牵连出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会影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而往往积极的心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提高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有消极心理,就会影响他们对当前体育教学的学习观念和热情,阻碍他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和进步,同时也会阻碍体育教学过程的发展。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在学习及性格上的发展,也会对学生在学校的教学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一旦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活动,如果能通过体育心理学得到及时改变,这对于当下学校,无论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在思维、性格、生理、体能以及观念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由于女生先天在体能方面弱于男生,而且还会受到生理及性格的影响,女生相较于男生而言,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消耗相对较多的体能,以至于对女生的身体、心理造成比较大的负担。因此,这会对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造成影响,对参与体育活动产生排斥心理,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学生在接触不同的体育活动场地及运动设施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些运动项目就会在心理上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如标枪、跳高等项目,学生首先就会对运动项目的相关器材产生恐惧的心理,而且这些器材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容易产生一种自我心理暗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会使学生对这项体育活动产生抗拒或排斥心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紧张,甚至逃避的心理,由于心理负担过重,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因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没有达到预期,而且会引起他人的议论、评价以及嘲笑等。
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个人竞争机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胜负的竞争。因此,在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进一步导致更大的思想压力,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与此同时,学生之间本就存在着体能、性格、生理、能力等差异,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些体育能力强、身体素质好,并且对体育活动有一定追求和向往的学生,会非常渴望参与体育活动,并且愿意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而有一些身体素质稍弱,对体育活动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不敢尝试进行体育活动,担心在体育活动中不及格或者害怕失误导致最终无法完成体育活动,遭到同学的议论、评价与嘲讽,最终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样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尝试进行体育活动,产生对体育活动的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体育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而不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引导。应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愿意去尝试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的开始,先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生思想深处,先培养对体育活动基本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然后再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能指导,最终达到理想的成果。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特定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获得进一步的反馈,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习惯,组织相应的小组活动,从而加强团队之间的互动,提高团队之间的参与度,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启发学生的运动学习动机。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以及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对一些心理存在障碍、缺乏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学生,积极进行运动目标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克服心理障碍,再加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技能进行亲身指导示范,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标愿望,从而进一步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要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首先应该从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上进行调整。对于体育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进行预习以及教学过程中技术要点回顾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鼓励及暗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并且逐渐开始主动进行体育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诱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由于受到教学体制及教学背景的限制,现在学校中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最终的教学结果为重心。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主要关注的重点是以学生的运动强度、密度以及心理负荷等为主的内容,体育教师不得不为了通过最终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而牺牲部分体育教学过程,这也使得体育心理学与体育教学实践相脱离。另一方面,有部分体育教师在自身方面,缺乏体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与理论,以至于无法最终落实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导致学生最终只能学到基本的体育操作技巧,并不能真正形成积极的体育观念。
男生与女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现在还是有许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将男生与女生分开教学,采用相同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最终导致差异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心理上,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中,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导致身心疾病。因此,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将使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信心。在这一方面,学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否则将很难端正运动的心态,也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体育目标。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养成积极运动的心理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最终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对体育事业产生追求。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做示范学生模仿的阶段,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学习到课程的核心内容。再加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也引进了课堂,许多的体育教学视频开始被大量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虽然打破了体育教学只能在学校学习或者受到学校场地限制的困境,但是却限制了体育心理学理论在体育课堂中的发挥,以至于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实时互动,以及内心交流。
现如今,我国学校配备的体育心理学教师并不多,甚至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体育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在现在学校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心理学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学生时代,并没有与时俱进,导致体育教师很难将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体系以及“互联网+”战略,实现体育教学中优质教学资源的集合共享,教师通过这些资源加以学习,可以进一步弥补体育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从而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改进。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对较为专业、系统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理论进行学习,并且从中认识到体育教学与体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借此丰富学识。此外,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行进行心理调节。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表象训练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利用表象训练法来联想理论知识,在身体肌肉感知运动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动作的记忆。这需要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获得专业的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再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教学的规律性,学生对学习内容以及重难点理解越清楚、记忆越深刻,对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教师在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将日常教学实践与之相结合,最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能极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学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接触不同类型的事物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认知。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使之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相匹配。体育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明显的成效。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既要求同存异,也要因材施教。
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身健体,不能为了成绩及相关指标而忽略其根本。通过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并提供相对有利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最终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