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主观性:层级性和系统性的建构体

2022-07-27 07:30赵德芳
关键词:主观性立场语篇

赵德芳

一、引言

语言主观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的热门话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注重主观性在微观语言形式上的表征,对语篇的整体主观性研究不足。虽然有学者如李凌燕①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高莉②高莉:《英语广告语篇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以不同语体语篇为语料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同样注重的是微观层级上的主观性表征,没有注重语篇的宏观主观性系统研究。同时,学界存在着多个与主观性相关的概念,如“立场”“态度”“情态”“评价”等。这些概念彼此交叉,有的甚至混淆使用,给主观性的系统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拟在分析主观性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语篇语义学及认知框架的基本理论,对语篇的主观性做一尝试研究,以利于主观性的系统和全面了解。

二、主观性相关研究

语言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①John Lyons,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739.这是里昂(Lyons)对主观性的定义,后由沈家煊引入国内学术界并被广泛接受。②里昂的定义原文:…markers of subjectivity as devices whereby speaker,in making an utterance,simultaneously comments upon that utterance and expresses his attitude to what he is saying.在该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comment,attitude,speaker。其中,comment,可以理解为评论、评价。人们在评论某事物或事件时,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attitude,即态度。人们在表明对某一事件或事物态度的同时,要会显露出自己的对事件或事物的心理反应,即情感。因此,沈家煊翻译的这段对主观性的定义成为经典,为许多研究者引用。参见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定义中包含的“立场、态度、感情”等关键词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芬根(Finegan)把主观性概括为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情感(affect)和认识(epistemic modality),③Edward Finegan,“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in D.Stein&S.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p.1-15.为学界主观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视角”是说话者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加以叙说的出发点,“情感”是说话人对话语命题感情、情绪、意向、态度、评价等的表达,“认识”则是说话人对命题的认识状态或情态的表达。这些“视角、情感、认识”和定义中的“立场、态度、感情”都有许多相互交叉或对等的地方。而这些关键词在国外语言学界有关语言表情功能的研究中都能找到几乎相应的术语,例如“感情”、④Elino Ochs&Bambi Schieffelin,“Language has a heart”,Text and Talk,Vol.9,no.1,1989,pp.7-26.“态度”、⑤Paul Tench,The Intonation System of English,London:Cassell,1996.“立场”、⑥Ellen L.Barton,“Evidentials,Aargumentation,and Epistemological Stance”,College English,Vol.55,no.7,1993,pp.745-769.“评价(evaluation)”、⑦S.Hunston &G.Thompson,“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in S.Hunston&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27.“情态”、⑧S.Fleischman,“Imperfective and Irrealis”,in J.Bybee&S.Fleischman(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pp.519-551.“言据性”、⑨W.L.Chafe&J.Nochol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orwood,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6.“评价(appraisal)”⑩J.R.Martin&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London:Palgrave,2005.等。这些术语大体相同,是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理论对同一现象的研究。

在已有研究中,“立场”的概念外延最为广泛,几乎涵盖态度、情感、评价等所有范畴。立场研究视角多样,包括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学等,这些研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1.认识立场是公认的子类。康拉德和比伯(Conrad&Biber)的认识立场、[11]S.Conrad&D.Biber,“Adverbial Marking of Stance in Speech and Writing”,in S.Hunston&G.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56-73.奥克斯(Ochs)的认识立场、[12]Elino Ochs,“Linguistic Resources for Socializing Humanity”,in J.J.Gumperz&S.C.Levinson(eds.),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407-437.伯曼等(Berman et al.)的认识态度、[13]R.Berman,H.Ragnarsdóttir&S.Stromqvist,“Discourse Stance: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Written Language&Literacy,Vol.5,no.2,2002,pp.253-287.海兰德(Hyland)的言据性、[14]Ken Hyland,“Stance and Engagement:A Moda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Discourse Studies,Vol.7,no.2,2005,pp.173-192.杜·博伊斯(Du Bois)的认识立场[15]John W.Du Bois,“The Stance Triangle”,in R.Englebretson(eds.),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pp.139-182.等都强调作者如何传递信息,表达对命题的确定性、可能性、言据性,都属于认识立场子类。2.态度、情感、评价是公认的立场功能。康拉德和比伯的态度立场、奥克斯的情感立场、伯曼等的情感和评价、海兰德的情感、杜·博伊斯的评价和情感等都是表达对言谈话题或言谈对象的看法或价值判断,属于态度或情感表达范畴。除了上述共性之外,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强调立场的定位功能,伯曼等的“取向、概括性”的概念以及海兰德的“出场和自我提及”的概念,都强调指示系统(包括人称、时间和空间指示)的作用,用以说话人自我定位。杜·博伊斯社会互动视角的立场研究关注定位和结盟,即作者/言者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传递信息及呈现评价的来源、如何与其他主体结盟。可见,立场研究范围最广,包含了主观性研究中“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

相比之下,主观性定义中的“态度”和“感情”的概念外延则相对较小。上述“立场”研究中也部分包含这两个概念,如康拉德和比伯的态度立场、伯曼等的态度维度都强调说话人对事物或命题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奥克斯的情感立场、伯曼等的情感态度、海兰德的情感范畴、杜·博伊斯的情感立场等都关注人类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心理反应。“态度”是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也能间接反映说话人的情感;感情是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也能间接体现说话人的态度。两者之间也有重合的部分。

此外,亨斯顿和汤普森(Hunston&Thompson)的“评价(evaluation)理论”及马丁和怀特(Martin&White)的“评价(appraisal)体系”也都和主观性研究中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有关。亨斯顿和汤普森的“评价(evaluation)理论”把“评价”界定为“说话人或作者对他们正在讨论的事物或命题所持的态度、立场、观点或感情的表达”;①S.Hunston&G.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pp.5-6.马丁和怀特的“评价(appraisal)体系”则“关注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关注语篇中言者在选取立场时的主观存在、关注言者如何表达态度、以及如何定位读者/听者使其做出相应的反应”。②J.R.Martin&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London:Palgrave,2005,p.1.可见,两种评价理论都和主观性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作者/言者通过语篇构建自我的存在,包括自我态度、立场、身份以及所属语言团体的情感和价值观,反映出主观性特征。另一方面,作者还关注读者的存在、定位读者,希望读者对自己的态度做出相应的回应,反映出交互主观性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见,“立场”“评价”“态度”“情感”都和说话人自我有关,都属于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范畴。这些概念彼此交叉、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学界也存在很多概念混用的情况。“一个学者有可能使用‘立场’来表达另一个学者所谓的‘主观性’,而其他语言研究者则可能倾向于使用‘评价’,避免使用‘立场’这一标签。”③Robert Englebretson,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p.2.但是,这些概念又不完全对等,各有侧重。单就“主观性”和“立场”而言,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是基本的社会认知关系,帮助组织语言使用……是对话互动交际中立场表达的社会认知基础。④John W.Du Bois,“The Stance Triangle”,in R.Englebretson(eds.),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pp.139-182.人类情感、态度和立场表达涉及的语言层面的手段主要涉及一些主观性范畴,这些主观性范畴都负载着某种价值,这就是立场表达的具体内容和含义。⑤方梅、乐耀:《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可见,“主观性”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概念,并逐渐扩展到语义和语用层级,成为语言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而“立场”“态度”“情感”等则是语言主观性在话语中的语义、语用功能表达。

面对诸多概念相互交叉混用的现状,呼吁学界尽快厘清概念之间的异同,以帮助认清主观性本质。语篇主观性研究则是对这一呼吁的响应,同时解决传统主观性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

三、语篇主观性的层级性

既然语言主观性是指语言表达的主观自我,那么作为最高层级的语言单位—语篇,一定也能找到言者的“自我印记”。首先,任何语篇都是围绕话语者的交际目的而创作的。为了达成交际目的,话语者必须根据交际语境和意图在多种语言形式中加以选择。语篇是话语者选择的结果。这些选择都会体现话语者的立场、认识和策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观性涉及语言使用的概念。斯麦特和弗斯特雷特(Smet&Verstraete)⑥斯麦特和弗斯特雷特提议应区分两种主观性:语用主观性(pragmatic subjectivity)和语义主观性(semantic subjectivity)。语义主观性又进一步分为概念主观性(ideational subjectivity)和人际主观性(interpersonal subjectivity)。参见H.D.Smet&J.Verstraete,“Coming to Terms with Subjectivity”,Cognitive Linguistics,Vol.17,no.3,2006,pp.365-392。称之为语用主观性(pragmatic subjectivity),并认为语用主观性是语言运用的本质特征,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有关。因此,语篇的主观性首先表现为语用主观性。

语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影响作者交际策略、语言形式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不同影响语篇中语言成分表现的主观性高低。而语篇主观性程度的高低则主要通过语篇内部多个表达主观自我的语言成分相互协作、逐渐累积的结果加以体现。因此,语篇的主观性更表现为语义主观性(semantic subjectivity),是语篇内部多个语言成分在意义和形式上表达出的主观性特征的总和。语篇中,说话人介入程度高,其选择的语言成分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主观性,如广告性语篇需要作者充分表达自我对产品的态度和情感,因而一般表现出较高的主观性特征。高莉对英语广告语的分析就证明了该类语篇主观性程度高的特点。①高莉:《英语广告语篇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研究》。相反,说话人介入程度低,其选择的语言成分则表现出较低的主观性。如新闻类语篇要求对所发生事件加以客观报道,要求说话人在报道时尽量不要表达自我、力求客观真实,因而一般表现出较低的主观性特征。李凌燕对新闻叙事语篇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该类语篇“低主观性”的特征。②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语篇构建过程中,话语者对交际语境、交际意图等语用因素的把握和个人的认知能力有关,在选择具体语言成分构建话语时,更涉及话语者对客观事物的识解,和说话人的认知系统有关。因此,语篇层面的主观性最终还是表现为认知主观性。

语篇的主观性既表现为语用主观性,也表现为语义主观性,更表现为认知主观性。三个主观性属于不同层级。认知主观性反映语篇创作者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知系统有关,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用主观性与语篇交际意图有关,是语言运用的本质属性。语义主观性与语言成分的意义有关,是语篇中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征累积的结果和总和。因此,在三大主观性中,只有语义主观性才是显性的、可以量化的系统,是体现语篇主观性高低的核心系统所在。

四、语篇主观性的系统性

语篇主观性的核心是语义主观性。在马丁和罗斯(Rose)的六大语篇语义系统③马丁和罗斯发展的语篇语义学理论包括六个大的语篇语义系统:概念系统、协商系统、评价系统、确认系统、连接系统和语篇格律系统。该六大系统也分别对应着Halliday的三大语篇元功能体系:概念系统对应元功能体系中的经验元功能、协商和评价体系对应人际元功能、确认和格律对应语篇元功能、连接系统体现的是逻辑语义关系。参见J.R.Martin&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Clause,Second edition,London:Continuum,2007。中,协商系统、评价系统与主观性有关;在高彦梅的七大语篇语义框架④高彦梅对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体系做了调整,提出了语篇语义框架建构,包括指称框架、时间框架、评价框架、立场框架、关系框架、协商框架和信息框架。参见高彦梅:《语篇语义框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指称框架、评价框架、立场框架也都能体现言者的主观性。可见,在语篇的多个语义系统中,总有一些系统用于体现话语者的主观自我。本研究在主观性定义和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相关关键词重新界定,认为语篇主观性包括四大系统,即定位系统、立场系统、态度系统和情感系统。

1.定位系统

“定位”指作者在观察世界、创建语篇过程中采取的视角,主要表现为语篇人称-时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的指示系统。任何语篇的构建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都具有特定的交际对象。任何语篇在构建过程中,创作者都会根据交际意图和语境选取恰当的视角来描述客观世界、开展叙事。因此,采用何种视角、如何构建叙事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处理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都涉及语篇创作者的自我定位,从而构建语篇的定位系统。

在众多的语言成分中,指示语“具有指向性,引导构建话语主体的定位系统,明确主体的视角、情感等主观成分”,⑤赵秀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外语教学》2010年第31期,第24页。是定位系统最鲜明的语言表征形式。首先,语篇的人称系统,特别是“第一人称”的使用是言者自我的显性表现手段,用于标识言者的视角和定位。此外,语篇空间指示词(如“这里”“那里”)、时间指示词(如“这时”“今早”)也可以显性标识言者的空间和时间定位。纵观以往的研究,诸多学者都提及或研究过指示词这一主观性的重要语言标示,如里昂①John Lyons,“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gour,ergo sum”,in R.J.Jarvella & W.Klein(eds.),Speech,Place,and Action: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New York:John Wiley,1982,pp.101-124.、吴一安②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王义娜③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沈家煊④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等的研究。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语篇中指示词构建的定位系统体现语篇作者自我定位,是语篇主观性的重要系统之一。

2.立场系统

本文采用狭义的“立场”概念,将“立场”界定为:作者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表达的对命题内容的知识和信仰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评价。任何语篇都是作者在和读者互动中构建的。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提高交际效果,作者利用多种语言资源向读者明示自我对命题的认识,以提高交际互动,维护和读者的人际关系。这就是语篇的立场系统,主要表达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及信息传递方式的评价,表达的是话语的非命题意义,包括认识立场和方式立场两个子类。

其中,“认识立场”指言者对命题的知识和信仰,其语言系统主要用来评述命题内容的确定性、可靠性等。这类立场多通过词汇和语法两种资源构成的“立场标记”来呈现。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是认识立场的重要表达手段。例如英语中的“ought to、may”以及汉语的“要、可能、会”等情态动词、英语中的“probably、surely”以及汉语中的“的确、想必、恐怕”等情态副词都是重要的词汇手段,用以表达言者对命题信息真值的认识。语气词也是言者表达对事件主观认识的重要手段,如“的、吧、呢、了、吗”等帮助言者表达对命题主观判断的确认度。除了词汇以外,小句结构如“我认为、I think”是学界公认的表达说话人主观认识的话语标记,表明信息是来自说话人自己的认识、想法等,是一种标识度比较高、体现强主观性的显性认识立场标记语。

“方式立场”体现说话者对信息传递方式的自我评价,用于凸显话语互动中的立场行为。表达言语方式的副词、评注性话语标记等是常用的表达方式立场的立场标记语。例如英语中的副词“honestly、briefly”等、汉语中的小句“老实说、简言之、说白了”等帮助言者表达自我对交际方式本身的评论。说话人通过这类显性话语标记明示自我立场,以吸引受话人关注,提高话语互动性。

3.态度系统

“态度”是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任何语篇都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对客观事件进行叙事的基础上建构的。在描述、叙事的过程中,作者总会或多或少表达自我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评价或看法,这就构成了语篇的态度系统。本研究采用狭义的“态度”概念,借用康拉德和比伯的态度立场、杜·博伊斯的评价以及马丁和罗斯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的部分观点,认为“态度”是语篇作者对客体事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和鉴赏,是对客体具有某些特定性质或价值的评判。

语篇作者利用多种语言资源表达自我的态度。其中,形容词,特别是含有评价语义的形容词是常用的显性态度标记,表达对客体的判断和鉴赏。部分评注性标记语如“神奇的是、令人难忘的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类“XP+的是”结构用于对事件加以评价,表达言者态度。此外,夸张也被认为是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⑤闫亚平:《夸张: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用于表达态度意义,⑥布占廷:《夸张修辞的态度意义研究》,《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利用张皇夸大的方式凸显态度强度。程度副词如“最”“绝”、数量词如“天下第一”中的“第一”等都是作者利用夸张表达自我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态度或提高评价强度。

4.情感系统

语篇作者在创作语篇、开展描述和叙事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所述事件或客体的影响,在情绪或心理上做出反应,从而在话语中反映出来,构建语篇的情感系统。本文采用“情感”狭义的语义概念,主要强调事件或事物对说话人情绪或感情的影响,激起的愉悦或厌恶之情,包括伯曼等的情感态度、海兰德的情感、马丁和罗斯评价系统中的情感、杜·博伊斯的情感立场等。

在奥克斯和希夫林(Schieffelin)总结的情感表达方式中,①Elino Ochs&Bambi Schieffelin,“Language has a heart”,Text and Talk,Vol.9,no.1,1989,pp.7-26.语气词、副词、词缀、词序、重复、韵律变化等都是本文狭义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情感词汇(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语气词(特别是句末语气词“啊”)、句法结构、韵律结构等常被用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研究发现,语调、感叹词、语气词、语法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都是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手段;②史铁强、安利:《论语篇的主观情态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此外,作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语篇空间来表达情感,③史铁强、安利:《论语篇的主观情态性》,第36页。例如“排比的句式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常用来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④王德春:《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在既有研究中,定位、立场、态度、情感等概念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为整体主观性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系统框架力图采用狭义的界定来区分这些概念,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交叉和包含关系。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定位和立场是相辅相成的,若作者定位凸显自我,语篇立场主观性则较高。态度和情感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但是两者不能完全替代。态度强调对事物的判断和鉴赏;情感则是事物激起的对客体的反应,可以间接体现言者态度。

五、语篇主观性框架建构及协作机制

1.主观性框架建构

任何语篇的生产和理解都离不开主观性这个必要成分。⑤Ilana Mushin,Evidentially and Epistemological Stance——Narrative Retelling,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作者在构建语篇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资源明示自我的时空和人际关系定位、表达自我对命题的认识和对事物/事件的态度以及客体激起的自我感情,从而构建语篇主观性各个子系统,完成语篇的人际功能。这些子系统又相互协作,构建语篇的主观性整体特征。

语篇主观性框架实际上是一个层级性的建构体(见图1),分别由宏观、中观、微观系统构成。定位、立场、态度和情感是四大宏观语用功能系统,各宏观系统又分为低一层级,构成中观系统,表达语篇不同的语义功能。定位系统表明言者在人称、空间和时间三个系统中的自我定位;立场系统则由认识立场和方式立场构成,明示言者自我对命题的认识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评价;态度系统表明言者对事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和鉴赏,由判断和鉴赏系统构成;情感系统由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这些中观系统又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微观系统得以体现。从构建的角度来讲,言者的主观性主要通过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句式、语篇等各层级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各类语言形式担任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构建语篇的微观系统,这些微观系统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网络,表达话语者的自我定位、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构建语篇主观性的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任何语篇的主观性都是由系统层次构建而成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互为佐证、相互体现,共同构建语篇主观性框架。

图1 语篇主观性框架建构

2.协作机制

语篇主观性框架是一个层级性的建构体,是语用-语义-形式的层级建构系统。该系统的建构过程和结果是许多因素相互协作的过程和结果,包括语篇外部和内部因素之间以及语篇内部因素之间的协作。

首先,任何语篇都要完成一定的功能,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和目的;同时,任何语篇都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交际。在语篇构建过程中,语篇外因素如作者的交际意图、语篇读者、传播媒介、交际环境等都会影响作者的预设,从而制约作者对语类、语言形式的选择。换句话说,任何语篇的构建都受到语篇外部这些客观存在的语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语篇作者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个体,要在识解交际意图、语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在自我“介入”的程度上进行选择,即在客体识解、编码过程中要多大程度凸显“自我”,留下自我印记。这一系列的选择涉及作者的认知能力、对交际意图和语境的把握。因此,语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的协作主要表现为语篇作者对语用因素的认知识解,表现为语篇的基本特征即语用主观性,是语篇主观性程度差异的制约要素。

语篇内部要素之间的协作主要包括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表现为语篇内部主观性和客观性(即低主观性)之间的调和,通过语篇的信息布局和韵律结构加以体现。任何语篇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调和的产物,也是言者主观性在语篇中的分布和结构的产物。主观性分布帮助展示一类语篇所采用的主观性倾向,揭示同类语篇在主观性选择方面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倾向。语篇中的主观性结构则可以展示各个语篇内部微观主观表征的选择和安排,揭示作者希望构建的主体间关系,以及表达的主观意图。第二个层级则表现在语篇内部主观性系统之间的协作上,通过语言形式的搭配和共现模式加以体现。语篇主观性程度的高低通过语篇中各主观性语义系统得以体现。四个宏观系统之间虽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互相补充和协作。“定位”系统为语篇主观性强弱定下基调,通过构建语篇“时间-空间-人际”系统,向读者明示其想构建的人际关系。若作者高度介入,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则语篇中常与“我”共现的“言说动词、观点动词”等也会出现较高的频率,从而构建出较强主观性的立场系统。反之,作者介入程度较低,构建的立场系统主观性则相对较弱。因此,“定位”和“立场”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态度”和“情感”系统虽各有侧重,但也是相互体现、相互辅助的协作关系。例如,情感也能间接反映言者态度。语篇内部主观性系统的协作要素较为多样,协作方式也较为复杂,也成为不同语体差异化的解释维度。

语体,作为一种在长期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功能变体,正是语篇内外多种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协作的结果。不同的语体,呈现出不同的主观性等级和主观性各系统之间的分布和搭配。在语篇中,各系统微观层面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征使用频率有高有低,某些表达主观性语言特征出现共现模式,从而体现出语体的差异。刘艳春通过运用多维度方法,分析了汉语中某些语言特征的共现模式体现的语体差异。①刘艳春:《汉语语体变异的多维度分析——基于17个语体72项语言特征的考察》,《江汉学术》2019年第3期。在其研究发现的7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多个语言特征体现出主观性。第一个维度是“突出个人立场互动”维度。在该维度的正特征中,具有较强主观性特征的第一人称代词、夸张与加强语、观点动词(如“认为”)、语气词等共现,以突出个人立场和观点,强调主体介入性,从而使语篇体现出较高主观性特征,例如“电视访谈”类语体就具有这些语言形式高频共现的特征。另一个体现主观性特征的维度是“突出情感态度”维度。在该维度的正特征中,第二人称代词、语气词、感叹句、叹词等具有较高主观性的语言特征共现,使语篇能“面向特定对象”、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例如“戏剧”就是这类语言特征共现的典型语体。该研究证明,语言主观性系统也是语体语言特征表现的有机部分。

3.案例实证

笔者以旅游宣传语篇①笔者以百度旅游、携程旅游、马蜂窝旅游网上的旅游指南、旅游攻略中介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宣传语为语料对象,自建了近40万字的旅游宣传话语语料库,相关统计都是基于该语料库开展的。为例,以主观性框架中体现主观性的人称代词、空间指示语、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语气词、评注性话语标记、形容词、评价句式、评注性副词、程度词、夸张、情感词汇、感叹句、排比修辞等语言标示为检索对象,统计了这些语言特征在旅游宣传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旅游宣传语篇主观性系统分布

从图2的分布情况来看,各层级系统在语篇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旅游宣传语篇在介绍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如形容词、夸张等语言形式对旅游资源加以鉴赏,用程度词提高鉴赏力度,以表达宣传者对旅游资源的态度,帮助读者判断旅游目的地价值,从而使态度系统成为这类语篇最主要的主观性系统。其次是情感系统,宣传者主要使用情感词汇表达旅游资源激起的积极自我反应,从而把这些反应明示给读者,以激起读者同样的积极情感,达到宣传目的。情感系统在表达宣传者自我情感的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宣传者的态度,两个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定位系统体现的主观性位于第三。宣传者主要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来突出面向潜在游客这一特定对象,而不用第一人称代词来凸显自我。使用“这”类指示代词,以拉近潜在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心理距离。立场系统是旅游宣传语篇最弱的系统。宣传者使用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语气词表达自我对命题真值的判断,表达自我立场,以和读者互动,提高话语的可接受度。

主观性系统在旅游宣传语篇中的分布状态是由交际目的决定的。在旅游宣传类语篇的四大系统中,定位系统是基础系统,第二人称代词及“这”类指示代词的使用凸显了读者的重要性,提高宣传者和读者的互动,塑造互动虚拟空间现场感,奠定了语篇的人际及空间定位;立场系统是辅助系统,通过和读者互动、立场协商的方式提高话语的可接受度,帮助宣传者有效表达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态度和情感;态度和情感系统是该类语篇最主要的主观性系统,表达宣传者对旅游资源的态度和情感,完成语篇的劝说功能。这四大系统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语篇的主观性框架,为交际目的服务。

广告语体研究发现的语言特征中,也包含第二人称代词、褒义色彩的词语(情感词汇)、最字句(程度词)、夸张、排比等主观性语言特征。②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这些语言特征在旅游宣传语篇中呈现共现模式,从而说明旅游宣传语篇属于广告语体的下位语体,更说明主观性系统语言表征是语篇所属语体语言特点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语篇主观性是一个层级性、系统性的建构体,是语用-语义-形式的层级建构系统。语用主观性表现为语篇建构者对语篇外语境因素的识解,是语篇主观性构建的制约要素。语义主观性是语篇主观性的核心系统,通过语篇中表达主观自我语言成分加以表征,表征形式累积的结果体现语篇主观性强弱,表征形式之间的协作则表现为词语的搭配和共现模式,构成语篇所属语体语言特征体系的一部分。所谓“章法决定句法、句法控制词法、词法又贯穿于章句”。①黎锦熙:《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价》,载《黎锦熙语言文字学论著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语篇创建过程中,话语者的交际意图及语篇外因素制约着话语者主体介入的程度,影响话语者对语类的预设和语体的选择,进一步制约着篇章内部句式、词汇的选择,从而最终影响语篇的主观性构建。反之,句法、词汇等微观系统也贯穿于整个语篇之中,帮助构建语篇主观性宏观系统,解释各类语篇主观性的倾向和强弱。

语篇主观性既是一个认知概念,也是一个语义概念,更是一个语用概念。制约语篇构建的语用因素被语篇编码者内化在自己的话语中,显性或隐性地表达自我的定位、立场、态度和情感,构建语篇的主观性系统。语篇的这些主观性表达逐渐固化成为一种语体特征,经过主观化,逐渐演化为言语社区概念、认知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主观性立场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