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教育试点下旅游专业开设急救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探析

2022-07-27 07:50钱金栿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分导游景区

马 晓,钱金栿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医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意外事故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故不仅是医务工作者,普通大众掌握一些常用的现场急救技术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学校教育是人才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其中就包括急救能力的培养,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急救教育,第一批试点中就包括各省的高校。“急救教育”通过教授正确的急救知识及技能,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伤害、挽救生命,更大意义上,系统的急救教育能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的急救素养,扩充急救人力资源,提高急救水平。

1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教育普及率低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一部分国家认为让普通大众掌握一定的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强调对他们的急救教育,公众接受急救教育比例较高[1-2]。据统计,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仅有不到1%,而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能达到40%及以上[3]。美国每3人中就有1人学习过心肺复苏急救技术[4],且美国部分地区的儿童每年要进行至少2个学时的急救学习[5]。50%的澳大利亚公众及45%的瑞典公众及接受过急救教育[6-7]。日本中学生接受急救教育的比例高达92%[8]。有关报道显示,2007年在我国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北京市的每150人中也仅有1人在接受急救教育后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且在急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急救技术就是心肺复苏,而我国已接受过此项技术学习的人员也仅约1 000万[9]。以上对比数据均显示我国与国外,特别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对急救教育不够重视。

在面向公众进行救护知识普及的同时,国外研究也十分重视一些常发生意外的特殊职业,如建筑业[10]、交通运输业[11]及攀岩[12]等。近年来,我国虽已逐步关注普通大众的急救教育,并且率先在我国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针对普通公众的急救教育[13],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等一些急救相关培训机构也开始对消防、警察、保安等特殊人群进行培训,但总体来看国内现场急救教育及相关研究还是主要针对医护人员[14-17]、学生[18-19]和社区居民[20-22],并且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特殊职业人群,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培训相较于西部地区,特别是滇西北地区,大多还是集中在发达地区。

综上所述,我国急救教育涉及的人群相对片面,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现场普及率低,普及范围小。

2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教育学习需求高

众多研究显示,虽然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较低,但公众对于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却有较高的需求。有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现场急救的相关知识[19,23-26];且相关研究也发现,导游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有较高的积极性,97.2%的被调查导游都认为对心肺复苏术的学习非常有必要[27],张新定等[28]对海南省导游员调查显示96.82%的导游员有对现场紧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笔者对滇西北地区的72名导游及115名景区工作者进行调查也显示94.4%(68人)的导游,89.6%(103人)的景区工作者对医疗救护知识及技能学习有需求。

3 出游意外事件时有发生

各种意外事故常发生于医院以外,其中一个很特殊的院外地点就是旅游景区,因旅游景区人流量大、旅途风险伴有不确定性、游客自身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医疗配备及相关安全状况又易被国家、社会、景区工作人员以及游客自身忽视等因素,导致旅行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情绪,甚至对旅游者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且对景区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对旅游城市的影响会更大,比如滇西北地区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常见旅行意外事故主要有水土不服、中暑、溺水、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以及针对滇西北地区由于地势高,旅行者容易产生高原反应等。笔者对滇西北地区的72名导游及115名景区工作者进行调查也显示38名(52.78%)导游曾在带团过程中遇到出游者发生意外事故,36名(31.3%)景区工作者曾在工作中遇到出游者发生意外事故。对海南省部分导游调查也显示其现场急救知识不足,缺乏现场紧急救护技能[28]。因此,在出游时学会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特别是一些现场急救常用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旅游景点是人流聚集区,除了许多游客医疗安全卫生意识淡薄之外,许多旅游景区医疗卫生保障设备短缺,甚至人群密集区缺乏医疗点,且景区的卫生宣传工作等还有待提高,政府对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事业关注度也不够,这些都是亟待完善的问题,因此在旅游景区设置人力物力都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点以保障旅客的安全非常必要。综上所述,应对旅游相关单位了解和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4 全民急救教育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进行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对涉及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如导游这类特殊人群进行急救培训,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基层和农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缺乏专业的急救人员,故我国的现场急救及相关培训工作要特别重视优先发掘和培养一些特殊的社会救护力量。对导游、景区工作者等特殊人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的人群较多,接受急救教育后极有可能抓住急救的黄金时间,在现场就地展开积极地施救,并能通过他们较广的工作活动面对周围人起到间接传授作用,故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重点进行急救教育[29]。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也曾强调过急救技能不仅是医务人员要掌握,也要让普通大众学习一些诸如心肺复苏术这样的重要急救技能[29]。并且接受过急救教育的特殊人群除了可发挥最基本的急救作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我国目前院前急救体制的不完善、帮助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适应院前急救的多样化,缩短无治疗期,减少一些医疗纠纷,扩充急救人力资源,提高急救水平[30]。

5 学校教育是急救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31],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急救教育成为现代高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32],对这些高校学生依托高校进行急救教育,能极大推进我国急救教育工作。而我国尚未建立较完善的急救教育体系,如未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专业急救师资缺乏,急救教育深度不够且通常安排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教学,可见许多高校对急救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郑坚江也强调急救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例如美国公众的急救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教育,直至社会的完整过程串联而成,因此才形成了公众很强的急救意识和能力。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我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也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且我国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更要求学校“有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同时“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可见一定程度上也提示急救教育将被纳入并实施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课程及素质教育之中[32]。进一步讲学校人员集中,教学设施相对齐全,学校教育是各种人才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其中就包括急救能力的培养,故在校进行急救教育是提高我国公众急救素养的基础及最佳途径[33]。因此,急救教育应列为学校课程日程,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急救素养,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以期推进急救教育系统化、普及化、常态化。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现场急救技术,也是维护健康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结合旅游业作为很多地区的重要产业,比如为云南省主要支柱产业,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旅游 管理等,如果这些行业的相关人员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现场急救技术,那么对工作也会带来积极影响,从而间接推动经济发展,而学校教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6 旅游专业未开设系统规范的急救课程

旅游专业急救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缺少学习的途径[34-36],或者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缺乏系统性,不够规范,比如陆琴[29]的调查显示导游既往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中急救培训仅占4.9%。张新定[28]的调查显示导游员现场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来源于网络和电影电视这一类非正式系统规范的途径,只有56.18%的导游员接受过现场急救教育。旅游人才急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可归纳如下:第一,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够重视。很多地方的导游岗前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如导游带团艺术技巧、 政策法规、 文明服务、应变能力等,但缺少应急救护培训的内容。第二,学校对旅游相关专业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够重视,急救设施和专业师资缺乏,未开展正规、系统的急救培训。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涉及急救方面的知识太少,只有在《导游业务》《旅游实务》《旅游安全管理实务》等课程中以卫生常识为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且大多缺少实训部分,未开展系统专业的导游急救实践课程,但现场急救知识讲究应用性和操作性,专业系统的旅游急救实训课程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急救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旅游人才急救实训课程的授课仅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并未或者较少涉及强调可操作的实训教学中[29,36]。第三,缺乏相应考核评价体系。比如在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全国职业院校导游服务技能比赛中等一系列考试或比赛中,对导游应急救护能力的考查涉及也很少或者说没有涉及[35]。

7 旅游专业急救课程学分管理体系构建

总体方向上,首先校方、相关教师及学生本身都需要对急救教育提高重视,学校层面需将系统规范地急救课程纳入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进行学分管理,相关教师及学生层面也应该提高生命意识,重视急救素养和旅游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次,需以“善用本校+合作他方”为原则进行师资和设备软硬实力建设,如已开设医学类专业则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资源(设施和专业师资);如果没有那就需要在前期加强他方(红十字会、其他有医学急救资源的院校等)合作,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培养和引入急救资源,逐步将本校的急救软硬实力提升和完善[37]。

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及授课基本模式的设置。根据“急救教育试点”的相关文件精神,校园急救教育将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连续教育普及。首先,在校园急救教育尚未成熟的起步阶段,可以将“旅游急救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待校园急救教育逐步成熟开展,则高等教育阶段就不再仅仅是针对特殊专业进行急救教育,而应该是针对全校范围内的所有专业,这个阶段可以将“急救课程”纳入所有专业的学分管理机制当中,即设置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针对旅游类特殊专业,可以在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基础上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常见出游意外类别、常见旅游地区地理人文环境三个要素加设旅游急救的专业选修课模块。不同的课程性质设置对应不同的学分(学时)设置,根据相关研究[34,37-38]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作者针对从业本校连续8学期开设2学分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实用现场急救》情况综合考虑,设置高校校园急救教育课程总体学分在1.5~2学分,授课模式上总体为“理论+实训”的模式。

教学层次上,把握住教学过程的五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进行旅游急救课程建设,通过系统教育,规范旅游专业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标准[37]。将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都划分成具体的知识目标(急救知识)、能力目标(急救措施)和素养目标(生命教育)三个维度,依据“三维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见表1)。

表1 旅游专业急救课程学分管理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高校作为国家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急救能力义不容辞。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我国旅游类专业的生源还是较多的[39],且从目前对部分旅游专业学生的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急救相关知识的学习意愿强,认为掌握急救知识非常必要,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很有帮助,且导游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也十分积极,笔者对滇西北地区72名导游调查也显示所有导游都认为导游/旅游相关专业有必要开设“医疗救护”方面的相关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及旅游从业者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可行性[27-28]。提高旅游专业人才急救能力,是对出游者负责的表现,更是对旅游市场的一种保证。

猜你喜欢
学分导游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学分
黄希川
网约导游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