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救援医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

2022-07-27 07:50申文娟姚梦静李一德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灾害医学

申文娟,姚梦静,金 彪,付 乐,李一德,罗 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深圳 518107)

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救援医学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兴起。1996年1月,我国学者正式提出了救援医学这一概念[1]。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我国灾害救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暴露出救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普通民众救援医学知识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发展救援医学教育迫在眉睫。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意外伤害、职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我国有学者分析了在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开设灾害事故救援课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2]。顺应国际潮流,结合我国国情,我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救援医学》公选课,结合自身授课经历,对救援医学公选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救援医学》课程介绍

救援医学是研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的规律及医学救援任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等问题的科学,是“急诊医学和灾害医学两者结合而成”,力求通过高效的医学救援行动,将各种危急情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程度控制在最低水平。本课程以李宗浩主编的《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内科学》《外科学》中相关的内容,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涵盖跟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场景下的救援。课程内容包括救援医学的发展历程、各类灾害救助特点及应急救援程序的介绍,医学急救技术比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技能培训,传染病的预防及处理,典型灾害的应急救援,如核、化、生、地震、中暑、淹溺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救援医学发展历程及现状,了解各类灾害救援的组织及特点,掌握常用的急救技能,普及灾害救援知识。

2 《救援医学》课程方案

2.1 教学计划

本课程主要师资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重症医学教研室,部分课程由骨科教研室老师承担。考虑首次开课,为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务部的设置,选择总学时为1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5学时,技能培训3学时,暂时只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课,每学期接收人数100人,2020年下学期开始开课,目前已开设三学期。课程考核包括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采用设定主题的论文形式检验学生对于救援医学的了解程度,同时检验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技能考核内容是心肺复苏,检验学生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考核合格可获得1学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见表1)。

表1 教学进度计划表

2.2 教学内容设置

本课程在开课前根据课程特点及在大学生中普及救援医学知识的教学目的,制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救援医学概述主要讲述灾害及救援医学的概念;救援医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救援医学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现状;各类灾害救助的组织及特点。常见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固定转运采用理论及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保证学生对上述急救技能尤其是心肺复苏术的掌握。各论侧重从各种灾害事故的识别、特征,现场自救及互救技术、救援技巧、常见救援误区等方面进行讲授。

2.3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山大学未接触过临床医学及急救医学的本科生,学生专业主要为理工科。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未接触过救援医学知识,剩下的也只是通过书籍、课堂、网络、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救援医学。在了解学生的构成后,确定教学模式以救援医学科学普及教育为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结合网络、报纸、杂志、影视等资源,引用视频、动画、图片,模拟各种救援场景,采用启发式、引导式、问题探究式等方法讲授常见灾害事故的识别及救援方法。科普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避免非医学生听不懂的尴尬,激发其听课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上课前的问卷调查显示60.24%的学生喜欢生动幽默的授课方式,18.07%的学生喜欢教师有更多的互动。比如海姆立克急救法引用了电影中海姆立克法急救的场景,让学生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应用时机;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通过视频、动画中错误防控措施的播放,让学生找“茬”;创伤急救技术让学生们分享自身经历,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急救技能。大量形象的图片、动画,来源于生活、影视的视频,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对各种灾害场景的识别、如何应用救援技术、如何开展自救及互救技术等知识刻骨铭心。通用救援技术采用理论与课堂演示、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利用模拟教具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真正掌握救援技能。

3 应用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显示66.67%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其余学生为满意。82.0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73.0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吸引人,58.79%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生动。34.62%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52.56%的学生可以理解一部分。所有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扩展了知识面。75.64%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到。70%的学生希望加大科普及宣传力度改善科学救援,使人民群众意识到救援医学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救援医学科普式的教学模式对于非医学生是合适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救援医学部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对比见表2,掌握的医学救援技能如图1。

表2 课程前后学生对部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对比

图1 授课结束时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4 讨论

4.1 综合性大学开设《救援医学》公选课的必要性

4.1.1 我国救援医学教育的现状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面临着巨大的灾害。我国也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以地震、洪水、矿难、爆炸、交通事故以及恐怖袭击为典型代表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3]。在现代急救和灾害医学学术基础上,在大急救观念主导及大急救队伍的参与(即警察、消防等综合救援)下,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救援医学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兴起。救援医学是综合性的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参与。从学生获得救援医学知识的途径可以看出,我国灾害救援的公共教育还未普及,灾害教育处于起步阶段[4]。上海一项针对健康工作者、医学生及社区居民的调查发现,8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灾害医学知识水平较低,媒体(报纸、杂志、互联网和电视/广播)是最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5]。本课程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也显示68.87%的学生获取救援医学知识的途径来自网络。

4.1.2 我国医学救援人员培养体系的思考

广义上凡是掌握救援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事故现场开展医学救援的都属于医学救援人员。从国内外救援来看,事故灾难现场“第一救助者”往往是非专业的普通民众,其救援能力和方法影响到极大地影响到救援效果[6]。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芦山地震后提出了“三分他救、七分自救”的概念,将灾难医学救援人员的培训体系拟分成5级,分别针对普通公众(重点是大学在校生)、第一目击者(重点是警察、消防队员等)、普通医务人员、急救及ICU人员以及专业医学救援队成员。灾害发生时,如何将“第一目击者”转为合格的“第一救助者”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救援医学强大的后备军,目前国内开展救援医学教育以部队院校为主。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救援医学教育,以点带面促进救援医学知识的公众普及,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 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设《救援医学》公选课是大学生获取专业外知识的最好途径。

4.2 科普式救援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4.2.1 国内外救援医学教学模式

灾害医学救援教育通常分为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包括理论授课及实践模拟。美国等发达国家军事医学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卫生教育体系层次分明,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各级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系统规范,重视预备役人员训练及发挥远程医学教育作用,并且开展战伤救治相关课程。欧美已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灾害医学学术组织和灾害医学救援中心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在大学开设了灾害救援医学课程培养专业的灾害救援人才[7]。继续教育主要通过现场和远程教育方式[8]。日本灾害医学教育范围广、针对性强,主要模拟自然灾害针对性进行救援和自救的实战培训[9]。

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没有设立灾害救援医学相关的独立专业,只有几所医学院校开展了灾害救援医学教育,且是偏向于院前急救的救援[6,10-11]。目前我国的灾害医学教育项目侧重于开展特殊的小规模培训项目,如本科生灾害护理短期培训课程、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社会培训课程、公共卫生人员应急准备培训课程等[12]。医学救援是灾害救援的重要阶段。我国医学院校救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缺乏统一、规范、先进、完善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救援医学发展的要求,所培养的人员无法满足当前各种复杂救援任务的需要[13]。高等院校应加强救援医学基础教育,同时针对专业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全民普及教育。

4.2.2 救援医学科学普及式教育的可行性

医学救援人员的培养主要分为社会普及教育、职业人群专门培训两类,专业救援医学人才培养的欠缺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14]。大学生是特别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也是突发灾害事件的主要群体[15]。大学生也可以作为救援医学知识宣传及普及的重要载体,在社会面推广救援医学知识。课前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是因为兴趣选修本课程,89.16%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自己的灾害救援能力,57.83%的学生希望为将来参加灾害救援作知识储备。由此可见,大学生极其渴望接受救援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

目前,我国开设《救援医学》公选课的院校并不多,我校在华南地区尚属首次,无可借鉴的教学体系及模式。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调查显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救援教育急需加强,且他们对灾害救援技能培训需求强烈。因此,在综合性大学开展救援医学的科学普及教育,让他们接受系统的专业性灾害救援知识课程学习,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科普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社会科学特点更浓,带有人文学科的色彩,使课堂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主要针对非专业人员,目的是发动群众,教育全体人民。在灾害频发的今天,许多大学生都遇到过需要救援的灾害事故。在大学生中普及救援医学知识,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有学者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将我国救援医学人员培养体系分三级四层,大学生中开设科普式救援医学教育可作为一级培养体系的重要形式[6],即全民救援知识培训。

我们在借鉴《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教材后,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目前关于在非医学生中开展救援医学教育的研究较少。一项《美国急诊医学住院医师项目中灾害医学培训的调查研究》发现最常培训的救援医学能力是检伤分类及伤员净化[16]。最常见的灾害救援医学教学方法是演习、讲座和研讨会。没有研究表明其他居民也可以用统一的教学方法。非医学专业人员的救援医学教学模式可多样化,如模拟演练、PBL教学、分组研讨等。本课程结束后,71.79%的学生建议增加实用技能的培训。与武警某院校的一项关于紧急医学救援实践教学的需求调查结果一致,大多数学员对实践教学有较高的需求。该调查还发现,学员对“紧急医学救援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前三位的是初级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模拟演练;排后三位的是卫生防疫与防护、心理应急救援、核化生等特殊伤员救治技术[17]。本课程内容设置中已包含心肺复苏及创伤急救技术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教学,综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后期还可以通过模拟演习、开发针对特定场景的模拟灾害救援教学软件,增强学生的实际救援能力,同时不断规范培训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可以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救援医学技能培训模式。

4.3 救援医学科普式教育的实践效果

4.3.1 有利于教师科普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救援医学》公选课授课教师都是专业课老师,教学对象大部分是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备课及授课难度从某种程度来讲大于专业课授课。课件需反复修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呈现出来,能用图片视频解释尽量少用文字,还需恰当地融入人文历史知识,比如传染病的历史、对传染病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教师在通晓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得去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公共卫生学、微生物学等。讲授理论的同时跟实际救援场景、最新时事相结合,课件中引用了大量救援现场的视频、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内容的实用性。在授课技巧上,课堂提问互动、技能示范,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听课需求及状态,抓住学生的兴趣。在讲述一些难以理解的原理时,应用图片、动画及恰当的比喻,比如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以气球塞子作为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学生印象深刻。科学普及式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逻辑性提出了更大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水平。

4.3.2 有利于救援医学专业知识的民众普及

《救援医学》公选课作为一种可以持续在各高等院校开展的教学形式,随着时间的积累可以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同时,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可以不断地进行改进。科普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正向反馈的“广告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成为推动救援医学教学体系成熟、规范的一种动力。大学生自身医学救援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也是救援医学科普教育的践行者。在我国民众灾害救援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率先在大学生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救援医学基础教育,以点带面,进而形成可以向广大民众普及的培训体系。后期还可以通过各种模拟救援演练、线上教学等形式在社会面形成特定的培训体系。

4.4 教学实践经验及改进

授课教师将“让学生听懂”作为最基本的原则,教学内容注重人文、历史、社会学、医学知识的融合,教学氛围既严肃又不失趣味性。该课程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受教于平常之时,救援于危难之际”“课程内容注重生活实际”“科普性质的知识点与技能对学生们更友好”“实用、开阔眼界”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通过该课程提高了灾害防范的意识,认识到救援医学不仅仅是急救及医疗卫生部门的事情,还是关乎每一个个体的事情。因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专业设置原因,目前该课程教学对象是理工科学生,后期完全可以在人文社科类学生、高校教师甚至普通民众中推广。

目前课程内容设置是针对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件,随着大学生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中的灾害事件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其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优化救援医学课程及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制订医学救援知识学习计划与方案、积极与其他教师、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救援机构进行灾害救援医学知识的合作与交流。线下课程具备一定的规模及师资后,可以逐渐开发线上课程资源,编写统一的教材,作为补充学习资料在学生中推广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其需要承担救援医学学习计划的制定、按照学习课程要求及时完成一定的救援医学实践、在学习实践完成后按时撰写工作日志和反思报告并分享经验。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在今后不断丰富考核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理论教学外,救援医学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强化灾害事故救援的技能与技巧尤为重要。开发模拟教学软件或模拟灾害现场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对灾害现场需要救助的人员积极进行救治,如呼救生存技巧、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或者让学生参与灾害救援医学知识宣教技能的训练,一方面锻炼学生自身对灾害救援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灾害救援医学知识。

5 结语

在综合性大学开展救援医学科学普及式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可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推广。因目前开设救援医学公选课的高校较少,此教学模式仍需更长的时间来检验效果。将来希望编写统一的《救援医学》教材及开发模拟教学软件,更好地推动我国救援医学人员培训体系的建设。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灾害医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灾害肆虐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