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2-07-27 16:18甄国红郭淑颖姚丽亚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政体师范院校要素

甄国红 郭淑颖 姚丽亚

在社会人才需求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双重驱动下,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职业师范教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同年出台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与教学”部分提出把师德教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基于以上国家政策对于职业师范教育的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本文着力探讨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体现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特色

职业师范院校是集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双重属性[1],这与《标准》所提出的职业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一致。

《纲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功能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师范院校将该理念作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导[2],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是未能将“普遍”要求,具化为对职业师范院校的“专门”要求,课程思政的“职业性”“师范性”特色不鲜明,而且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于促进育人特色实现的“课程思政体系”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为提升职教师资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一个由全新理念引领的课程思政体系,对于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的同质性问题,打造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形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从系统构成的角度看,课程思政体系可看作是学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过程中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3],该体系发挥效用的关键是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明确要素内涵、搭建系统结构、实现系统功能,推进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点多是“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同向同行,育人合力的凝聚较为宏观。以此为指导,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能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思政”,但缺少相关体制、机制,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应在《纲要》的指导下,确立职业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发挥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形成面向高水平职教师资培养的育人合力。

(三)有利于打造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当前,从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和学术界现有研究来看,育人模式方面的实践改革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育人模式”和“三全育人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载体[4];“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是实现教育方式、空间和保障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5]。

以上两种育人模式更侧重于理论逻辑,在实践层面,目前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与其他高校相比并未体现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可以作为育人模式构建依据的课程思政体系不健全。因此,依据《纲要》要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内容,面向高水平职教师资人才有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依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分类、分专业、分阶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打造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典型育人模式。

(四)有利于提升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职业师范院校着重于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初见成效。但由于“职业性”“师范性”两个重要学校属性未融入课程思政目标,“职业精神”“师范精神”两个重要价值目标未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和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覆盖不彻底,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全面,机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不到位,导致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不够显著。

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与路径探索,统一全校教师课程思政的系统认知、提升其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形成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建立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能有效促进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提升。

二、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立足办学定位,凝练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2019年《方案》提出打造“国家工匠之师”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工匠之师既是“双师型”教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职业性”“师范性”办学定位的内涵深化和语意阐释。在社会经济发展、地方经济转型的驱动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各职业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依据地方产业结构不同和学校办学条件差异,调整办学定位,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匠之师”协同育人机制[6]。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立足学校“职业性”“师范性”的办学定位,围绕“工匠之师”的育人目标,凝练课程思政基本内涵,归纳课程思政要素构成,体现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特色。

(二)基于系统思想,理清课程思政逻辑理路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应包含要素、结构与功能三个核心因素。《纲要》指出课程思政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因此从系统逻辑关系看,各个子体系既是构成整个课程思政体系的要素,也为支撑下一级要素而自成系统,体系可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级整合。课程思政体系的结构是各级要素的关系,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课程思政体系的功能是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职业师范院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由学校统筹、职能部门主导、教学分院落实、专业教师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提升职业师范院校育人成效。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之二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探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逻辑理路及要素构成,形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三)根据专业特色,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载体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载体,包括教学工具与设备、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案例与设计等,具有丰富的承载功能[7],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开发的案例、资源、系统、教材、平台等都是承载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系统、交互、开放、聚焦的课程思政载体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载体的形式和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功能与育人目标同向同行,与专业特色同向同行。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的设计与开发应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并融入课程思政内涵,兼顾职业性、师范性与专业性。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实现一个或者多个教学载体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形成典型的育人模式,助力育人成效的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之三是基于各个专业的育人特色,开发承载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载体,通过职业性、师范性与专业性的三性融合,打造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四)面向育人主体,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取向

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框架和形式上的规定,其本身也蕴含着实现内生发展的脉络[8]。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教学体系相融相生,在实践层面应以高水平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系内涵逻辑为核心范畴,理顺课程思政体系各要素的结构关系与发展脉络,以实践主体和实践场域为重点探索课程思政体系的实践取向与实施路径。这里的实践主体即执行和应用课程思政体系的人,亦即育人主体。学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着践行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职责,其课程思政能力关系到体系功能的发挥、体系实施路径的生成和课程思政实践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之四是探索课程思政体系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取向及其与育人主体的关系,进而确定课程思政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提升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三、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1.守正创新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要守正创新促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守正”即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新”即创课程改革之新[9]。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协同育人和体现育人特色的角度来讲,课程思政要落实到具体高校和专业,也应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守正创新,主要在于兼顾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守正”即守课程思政基本策略之正,“创新”即创高水平职教师资培养之新。

2.多元一体

课程思政体系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由不同要素或子系统通过各种结构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在体系构建中,应遵循多元一体的原则,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思政体系中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体系构成的角度,把各个子系统分散的力量,整合成系统聚焦的力量;从三全育人立场,落实主体责任,把个人的、分段的、单一的力量凝聚成育人共同体的、全程的、集中的力量。从以上两个方面打造育人共同体,凝聚立德树人合力。

3.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体系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要求体系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同向同行,也要求课程思政小体系与育人环境大系统的同向同行。因此在体系构建中,应遵循同向同行原则,保证育人方向一致、育人步调一致。建立子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使其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与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领域发展的联系,通过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交互合作,在抓紧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打造多渠道、多阵地、多方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和特色育人模式。

4.贯通渐进

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大国工匠培养目标自觉贯穿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各个子系统、要素和环节的循序渐进。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一个动态、平衡、开放、发展的系统,各个要素及其系统结构展示了体系的层级性、阶段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其中层级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实现依据渐进原则,关联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实现依据贯穿性原则。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遵循贯通渐进原则既可以避免要素分离、体系散乱,也能促进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

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包含目标、内容、教学、评价和保障等若干子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系统论思想为依据,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分层级、分维度实施构建。基于职业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包括目标、内容在内的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并将其与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相融合。为确保育人效果持续提升,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实现与目标达成进行评价,为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与实施提供条件和保障。

2.主要方法

基于对现有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成果和专家访谈结果,提取课程思政要素,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和分解。工匠之师融“工匠”与“教师”的角色于一身,根据《方案》对“大国工匠之师”的阐述,提出工匠之师既是大国工匠,也是大国良师的内涵判断,以此为依据构建目标体系。将大国工匠所需的职业精神内涵分解为匠心匠艺,大国良师所需的师范精神内涵分解为师德师爱,并将提取的思政要素归纳为工匠精神、工匠技艺、师德师风和师爱情怀四个类别,完成内容体系的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公共基础、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所有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在学生“入学、在学、毕业”等各个阶段实施课程思政、在“学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等三个层面完成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10],针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学生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分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保障体系围绕育人目标,在机制、组织、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实施构建,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三)课程思政体系要素的确定

1.面向“工匠之师”构建目标体系

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各职业师范院校对于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匠之师”协同育人机制已经达成共识。“工匠之师”作为职业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一级目标),有“工匠”与“师”两个明晰的目标指向,这与职业师范院校所承载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相一致。在中国“大国复兴”和“大国崛起”背景下,将职业师范院校育人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即生成为“大国工匠”和“大国良师”两个目标维度(二级目标)。

2.面向“职业精神”“师范精神”构建内容体系

从职业精神的角度,工匠精神类要素包括执着专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阐释了“匠心”内涵;工匠技艺类要素包括笃信尚学、精技强能、实践创新、技艺传承,阐释了“匠艺”内涵。从师范精神的角度,师德师风类要素包括身正行端、明礼求是、尊规守范、崇师尚教,阐释了“师德”内涵;师爱情怀类要素包括家国情怀、乐教育人、爱岗敬业、以生为本,阐释了“师爱”内涵。以上四个类别项分别指向“大国工匠”和“大国良师”目标维度,体现“职业性”和“师范性”的职业师范教育属性。

3.面向“三全育人”构建教学体系

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所有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价值观养成教育,在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师范精神教育。从“全过程育人”角度,新生入学阶段融入崇师尚教、笃信尚学等教育,在校学习阶段融入精益求精、乐教育人等教育,毕业求职阶段融入实践创新、爱岗敬业等教育。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由学校层面统筹规划、专业层面分类建设、课程层面具体实施,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开发与专业发展和育人目标同向同行的教学载体。

4.面向“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三个层级。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三个维度,从元素来源的真实性、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对“思政元素挖掘”进行评价;从问题设计、案例设计、价值设计对“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评价;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组织对“教学策略”进行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两个维度:从问题认知、分析、推理、判断对“新观念的形成”进行评价;从应用新观念解释、解决复杂专业问题对“新观念的应用”进行评价。

5.面向“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构建保障体系

在机制保障方面,围绕育人目标,通过组建课程思政专门机构推进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拓宽育人主体,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在组织保障方面,以“党建引领”的方式,从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进行相关制度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制度建设落实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制度保障提升课程思政工作成效。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促进体现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四)课程思政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系统论的角度,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目标体系是方向,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实施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均以此为依据和引领;内容体系是核心,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教学案例的设计、系列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资源的构建均以此为依据和导向;教学体系是重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研究和课程思政实施均以此为依据和指导;评价体系是关键,教师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策略改进均以此为依据和指引;保障体系是支撑,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环境、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均以此为依据和条件。

每一个体系都有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定位、优势、特色和功能。在这5个体系中,目标体系处于最上层,对另外几个体系的功能发挥起到主导作用,内容体系和教学体系彼此渗透、融合,占据体系核心位置,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贯穿于前3个体系之中,对于内容体系和教学体系功能的发挥起到配合、支持和服务作用。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的基础和依据,该体系不仅包含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系统要素,还包含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见图1。

图1 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结构框架

四、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落实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之一是校、院、专业等各级课程思政主管部门,承担着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实施、改进提供指导、推进、保障和服务的责任,要求建设由校党委领导、各级部门参与的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育人主体之二是所有课程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责任,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求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并在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结束后,依照评价体系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通过以上实施路径,促进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的形成,确保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得以落实,课程思政体系得以实施。

(二)确立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并将其细化为若干项具体目标,在目标表述上,融入一级思政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学生毕业后5年预期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修订毕业要求、分解为若干项指标点,融入二级思政目标,并构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之后按照“公共基础”“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分模块进行课程设置及安排,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比例。基于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重构包含“知识、能力和价值”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价值目标中融入思政目标,构建“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强度矩阵”;重构包含“课程要素与思政要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与各项内容对应的课程目标及学时分配;重构课程考核与达成度评价方法体系,确定课程目标考核的具体分值与权重,制定评分方法及持续改进机制。

(三)依据体系指导,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最后一公里”,课程与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承担着学生“职业精神”和“师范精神”培养的重要使命和课程思政体系执行、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载体生效、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重要责任,这也正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载体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载体包括教材、系统、案例等,在课程思政体系的指导下,本着“课程教材与教学大纲同向”原则,面向“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体系,编写课程思政教材;本着“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同行”原则,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扩展学习的时空范围;本着“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频”的原则,面向具体专业,建设具有检索、解析及管理功能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教学过程设计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依据,也应以课程思政体系为依据,针对特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内容、元素与案例、方法与手段、组织与实施以及时间分配的设计。

(四)促进能力提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

培训的重点内容是明确育人方向、提升育人水平和树立育人典型。以往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均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课程思政的普遍性要求对于“职业性”和“师范性”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在师德培训中融入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内涵,形成对于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致认知,统一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思想,明确育人方向。高校中部分教师,尤其是理工类教师,思政教育方面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可以与本校思政课程教师进行“院、系、师”层面的对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指导,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理论水平。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较突出的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载体开发、理论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重点培训树立课程思政育人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此外,还可以采用内引与外培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家讲座、学习交流、主题研讨等,全方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猜你喜欢
政体师范院校要素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近代中国的两种自由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