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刘建伦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市教科所)
历史地图是重要的史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古人云:“左手置图,右手置史。”研究好历史地图类试题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历史地图类高考试题的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21 年高考加大了历史地图类试题的考查力度,呼应了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依据近年来地图类高考试题,简析该类试题的考查特点和复习对策。
历史地图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标识历史事件的空间定位,确认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历史地图考查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就是学生通过识读地图,指认具体的历史地点。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它被包含在“时空观念”中,即历史事物的掌握不仅要有准确的时间观念还要有准确的空间定位。因为历史事件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条件,也奠定了历史事件产生影响的基础。
例1.(2020·浙江7 月·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图1(局部),对图1 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
图1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该题并无更深层次的考查含义,纯粹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有精确的空间定位。试题中的地图呈现了多个中国古代著名工程的地理位置,其中只有一个标注是正确的。该图中①是秦始皇长城,②是郑国渠,③是都江堰,④是灵渠,故A 项正确。
例2.(2018·天津卷·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图2 中(D)
图2
A.①B.②C.③D.④
本题考查了1931 年中央苏区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红色首都瑞金召开,制定颁布了宪法大纲,这是历史教材中叙述的内容。因此,学生依据题干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关键词,可推断出这次会议是1931 年11 月召开于瑞金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进行空间定位,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 项。稍有难度的地方在于,瑞金的地理位置具体在哪里?学生只要了解中央根据地处在赣南闽西,就很容易确定正确地点④。此题涉及课本上的历史史实及空间定位,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基本史实和地理位置两个方面的知识。此题考查的核心仍然是在地图中准确指认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但本题没有直接显示历史事件,学生需要通过对题干文字材料的阅读,先判断材料所述是哪一历史事件,然后再在地图中确认地理位置。
对历史地图进行识读和解释,得出一定的历史结论,这是高考历史地图考查的较高层次,也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历史地图中的具体运用。该类试题并不要求学生识读历史事件和定位精确的地理位置,而是要求从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判断和历史结论。
例3.(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3。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
图3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该地图根据战国以前铁器出土地点分布绘制而成。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出土的只是笼统的铁器实物,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农具,故A 项错误。图3 中在新疆地区也标注了一些铁器出土地点,这些铁器出土地似乎与中原地区的铁器出土地遥相呼应,但实际上,战国以前的新疆地区并没有实现与中原的密切联系,故B 项错误。图3 中的铁器出土地点分布虽然很广泛,但是在战国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并不普及,而且这些铁器有很多是陨铁,并不能真正反映冶铁水平,故C 项错误。铁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地图中铁器遗址分布广泛,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即战国以前的我国古代社会已经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故D 项正确。该题的正确选项实际上是根据地图识读与分析得出的一个相应的历史结论。
历史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史料,它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历史的阶段特征。
例4.(2019·全国卷Ⅱ·33)图4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
图4 15 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该题地图反映了15 世纪欧洲印书坊广泛分布的情况,这需要结合文艺复兴这一历史背景,才可以恰当地得出文化趋于活跃这一历史特征,故A 项正确。地图信息无法说明政治变革加速,故B 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出现要早于15 世纪,且在图4 中无从体现,故C 项错误。欧洲新教的传播始于1517 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故D 项错误。因此,该地图试题所考查的是文艺复兴前期欧洲新文化兴起,文化趋于活跃这一历史阶段特征。
中学历史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些历史信息是教材文字叙述所没有的。教师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发掘更多的隐性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历史学科能力。
例5.(2019·江苏卷·16)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图5。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
图5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该题考查了教材中的一个隐性知识,即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过程艰难。图5 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 宪法在各州获得批准的时间。特拉华州最早批准1787 年宪法是在1787 年12 月7 日,最晚的是罗德岛,在1790 年5 月29 日批准。由此可见,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曲折艰难的,故正确答案为A 项。各州矛盾和分歧在地图中无从体现,故B 项错误。图中无法体现出南北方处于对立状况,故C 项错误。当时美国已由邦联体制过渡到联邦体制,故D 项错误。
2021 年历史地图类试题的考查力度空前,也出现了新变化。全国甲、乙两卷均以地图为材料命制第42 题。2021 年全国甲卷第42 题将历史地图的考查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对地图所承载的历史事物进行综合运用和解释。
例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6 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图6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该题贯穿了三个思维过程:读图——标图——释图,即依据文字材料的提示,认真仔细地阅读地图,全面把握地图中的有效信息;确定文字材料所述历史事物在地图中的空间位置,依据答题要求在地图中标出这一位置;调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原因进行历史解释。
试题要求学生了解明代中央与地方部族政权关系特点,依托史实来解释历史事物,做到论从史出,这从侧面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该题所包含的史料是一段关于明代卫所制度的文字史料和一幅明朝地图,通过上述史料来说明明代卫所制度存在的某种情形,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体现。该地图呈现的是明朝这一特定时段的信息,以及明代版图及中央政府与周边部族的位置关系,并要求学生标识卫所位置,这是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当学生在地图中标识出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之后,就要对这种集中分布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这是试题考查的核心关键部分,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要求。该题所考查的是明代中央政府与周边部族的关系,它说明周边部族的历史存在以及历史贡献,同时彰显中央政府对周边地区的有效治理与管辖,这就暗含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家国情怀。
该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为学生可以在地图中的不同地点作标识,并进行解释,这也导致学生答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给阅卷评分带来一定难度。命题者显然预见了这一点,地图在长城一线突出标注部族政权名称:鞑靼、土鲁番、女真部、鞑靼土默特部等,意在诱导学生尽量把卫所集中区域标注在长城沿线及京师附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答题,也便于教师阅卷。
必须指出,该题所考查的“卫所”内容在旧教材中没有出现,而在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中有所涉及,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仍能迅速理解题意。对于卫所集中区域的标注,则需掌握明朝与周边部族关系的特点才能确定。同样,对标注的合理解释也要调用明朝相关的历史知识,而这些知识并没有出现在旧教材中。该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查学生的课外延展知识,但是学生仍能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对卫所的集中分布及其原因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
根据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类试题的考查特点,2022 届高考复习可采取如下策略: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历史地图可承载历史背景、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件和历史结局。它能更直观地揭示不同空间的历史在同一时段之内的相互影响。脱离历史地图的历史叙述是不完备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地图使用量非常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虽然2022 届高三很多省区仍使用旧教材,但新教材中的地图极有可能会提前渗透到高考中,因此教师要有选择地提前使用新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辅助复习课。例6 明朝卫所题是将部编版教材中地图和文字内容提前引入到高考试题中,这一现象值得注意。《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5页《明朝形势图》与2021 年甲卷第42 题所采用的地图基本一致,但文字叙述没有出现卫所,仅提及“都司”。明朝与鞑靼部的关系则有较多叙述。在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2、63 页中,出现与该题相关的内容。《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几乎与2021 年甲卷第42 题所用地图完全一致,其文字叙述涉及“卫所”,与答案有重大关联。教材相关叙述如下:“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当下新旧教材更替,高考试题可能会提前考查新教材内容。高三教师应提前研究新教材,并将部分新教材地图引入课堂。
从地图中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地图学习的较高思维层次的要求,也是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每一幅历史地图,都是该历史时段的空间切片,集中承载着该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如中国古代史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1 页],其关键点是北宋的局部统一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4 页],则反映出两大军事集团交战形成的东、西两条战线,以及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这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安排。
历史地图中的地理事物标记往往非常复杂,全部掌握和识记是不可能的。教师要研究历史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地图的特征,使学生辨认、区别各种历史地图。例如,《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区别,其关键就是看晋国是否存在,有晋国的是春秋,没有晋国的就是战国。因为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对地图中所标记的历史事物的精准定位,是历史地图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准确地指出历史事物的具体发生地点,才能达到对地图的有效运用。同时,对地图主要事物之间关系的阐述也非常重要。例如,《战国形势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 页]的重点就是要弄清战国七雄的准确位置,特别是秦与六国的位置关系,以及匈奴、长城、中原的位置关系,从这种位置关系来说明当时的战略态势。而战国七雄并立纷争,游牧的匈奴与中原农业民族隔长城对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对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首先要精确定位宋金议和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而不是想当然的以长江为界。
部编版教材中大量的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发掘更多的隐性知识。地图隐性知识的挖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地图所标识的地理事物和历史事件作直观陈述;二是对地图中所蕴含的具体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解释,或概括其历史特征;三是对地图所暗藏的历史规律和本质进行归纳与揭示。三个方面的学习过程分别属于历史叙述、历史分析、历史总结三个思维层次。这三个思维层次和学习过程可以分别体现在不同的地图中,也可以在同一幅图中兼而有之。在这三个地图的学习层次中,可以很好地贯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所倡导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如《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0 页],通过此图可以看出不仅是红军主力由江南地区转移到北方抗日前线,而且也是中国革命重心在地理区域上的一次大转移,即由南方迁移到西北。细看图中所示情节: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过金沙江、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陕北等艰难征程,体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再研读红25 军长征路线、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以及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则可以发现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失利和战略转移是全方位的,根据地人民和红军在此期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由长征前分布广泛的武装割据转变为长征后相对集中于陕北的战略据守,形成了局促于西北一隅的新势态,虽保存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和精华,但中国革命仍旧处于极其困难和不利之中。通过地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危害和长征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历史地图的学习,也可以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一系列中国史地图可以直观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历史地图的学习意义重大。例如,清朝在入关后经过百余年的斗争,最终继承和巩固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疆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0 页有《清朝疆域图(1820 年)》。清朝疆域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最辽阔的,但是其完整性却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清朝把历史上凡与中央政权有过密切交往和发生过隶属关系的周边地区和部族基本上纳入了有效管辖。清前期版图不仅面积辽阔而且结构完整,其广阔的疆域囊括了宽阔的沙漠、草原和森林地带,使清朝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相当可靠的地域保护和缓冲,形成良好的国土安全屏障。东部和东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库页岛、台湾岛、南海诸岛等大小岛屿均在中国版图之内。另外,清朝绝大多数边界经过严格的勘界核查,清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最终奠定了中国版图。清朝所设置的大量界碑为解决后来的领土争端和新的边界勘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从而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因此,从该图可以认识到,清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作出了超越前代的贡献。通过对该地图的分析挖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