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萌 , 火艳丽, 薛林贵, 李 莎, 冷 艳
(兰州交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3]。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课程建设不可忽视[4-6]。研究生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衔接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一环[7-8]。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当为研究生教育开好头、铺好路、把好关[9]。《工业微生物学》是兰州交通大学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本次课程教学改革希望通过“三阶段教学法”即理论学习、文献阅读和工程应用三个教学阶段,实现夯实基础、启发思维和开拓视野三个目标,同时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训练研究生多方面能力素质,使该课程教学成为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效融合的一把利剑。
为深入了解兰州交通大学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对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测绘科学、资源与环境、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理工类专业500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师德师风和总体评价六个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9份,有效问卷499份,问卷有效率99.8%。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教学内容(图1A)、教学态度(图1B)的赞同率((完全同意人数+基本同意人数)/总人数),分别为67%和78%,对师德师风(图1C)的赞同率为69%,对教学效果(图1D)和教学方法(图1E)的赞同率分别为58%和61%;总体评价中(图1F),研究生对考核方式的赞同率为58%,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率为72%。其中,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赞同率最低,说明兰州交通大学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图1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调查Fig.1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A: 教学内容; B: 教学态度; C: 师德师风; D: 教学效果; E: 教学方法; F: 总体评价A: teaching content; B: teaching attitude; C: teachers′ ethics; D: teaching effect; E: teaching method; F: total evaluation
根据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力求达到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阶段教学法”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图2)。
图2 “三阶段教学法”的内容方法和目标Fig.2 Contents, methods and objectives of "three stage teaching method"
第一阶段为重点知识学习。教师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理论知识和与实验室、工业应用结合紧密的应用知识)提炼出来,形成题目分享给学生(每人一题),学生经课后自学、总结凝练、课外拓展后,制作PPT在课堂上分享,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实现本科课程(《微生物学》)与研究生课程(《工业微生物学》)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提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阶段为前沿知识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的,与工业微生物应用紧密相关的高质量(中科院分区二区及以上)文献(每人一篇),通过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凝练总结,制作PPT在课堂上分享。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有助于日后科研思路的形成,使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提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阶段为工程应用设计。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总结目前工业微生物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形成应用拓展或工程设计类题目分享给学生(每组一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查询、组内交流、工程设计,完成题目,制作PPT,课内分享。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三阶段教学法”力争实现夯实基础、启发思维、开拓视野三个目标,全面提升研究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以上三个教学阶段全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题目以及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和要求以作业任务的形式发布至“蓝墨云班课”(以下简称“班课”)手机APP辅助教学平台的“任务中心”栏目,学生在手机上实时查阅,完成任务后将PPT或文献资料发至“班课”中“作业反馈”模块供教师在线审阅,教师将审阅意见反馈至学生,学生修改后再上传,直至合格后,方能进行课内分享。
为使三个阶段的学习既具深度又具广度,保证翻转课堂顺利高效进行,教师需要在班课平台上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供学生课外拓展使用。上课前,教师在“教学包”栏目中发布云教材、重点理论教学内容课件、重难点理论教学微课、名师慕课供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在“资源库”栏目发布科研进展专题、工业应用视频、工程案例分析等供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在“我的题库”栏目发布作业练习、习题思考和在线测试供学生自检自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随时发布课程相关资料,如与加深理论深度和应用拓展相关的文字材料、视频,工业微生物应用的前沿进展、经典文献,新兴工业微生物门类介绍和前景分析等。
课程总评成绩由“班课”经验值(60%)和期末闭卷考试(40%)共同构成。
“班课”经验值(过程性考核):以“班课”经验值最高的同学为满分60分,其余同学按比例计算得分。
研究生在“班课”平台上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相应的经验值:①每次上课前在“班课”中签到获得经验值(每次1经验值);②在“班课”中阅读老师发布的各类学习资料获得经验值(阅读1次并达到最低时长获得2经验值,重复阅读不再获得经验值);③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设计、PPT)并上传至班课,教师评阅后获得经验值(按时上传获得2经验值,教师评阅一次性合格再获得3经验值,若修改后合格则获得1经验值);④学生在“班课”中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提问、答疑、质疑等),获得经验值(主动提问每次获得1~3经验值、回答同学提问每次获得1~3经验值、回答老师提问每次获得1~3经验值,具体获得的经验值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质量决定,由教师评判);⑤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后,老师和学生在“班课”中打分获得经验值(个人分享:教师评分0~5分,学生互评(每位同学打出分数的平均值)0~5分,总分10分;小组分享:教师评分0~5分,组间互评(各小组打出分数的平均值)0~5分,小组每位成员获得相同的分数。1分折算1经验值)。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考试分数(百分制)× 40%
经验值成绩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作业任务的完成度及课堂分享等过程性环节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本次教学改革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
2.4.1 启发式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10-11]。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布置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采用自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学提纲、指明学习路径)、重点分析(对关键性问题的启发和探索)、案例引入(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 探究式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第一阶段)、探究(第二阶段)、合作(第三阶段)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献中包含的前沿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对工程应用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设计,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联系实际对知识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4.3 任务式教学 通过任务诱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13]。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总结凝练,个人完成或小组讨论后,进行课内分享,获得成就动机;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以及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化和深刻化。
2.4.4 引导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与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提升[14]。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目标达成方法的改善,对学习动力的提升,对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锻炼,以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
兰州交通大学《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共32学时,实施“三阶段教学法”,每个阶段大约占10学时。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自学相关微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后,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30 min左右的课堂分享。教师给出的题目:首先,是重要且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或应用知识(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使用频率很高);其次,所有的题目书上和网络上都没有完全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对学生的要求:分享的内容不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总结,而是必须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分析后得出(最好引用文献或自制图表)。每人或每组1题。
参考题目:①工业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简述国内外工业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概况;②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培养特征及工业上常见细菌及应用;③放线菌的菌落特征、代表属的特点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④酵母菌在细胞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等方面的特点和工业上常见的酵母菌及应用;⑤霉菌在细胞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和工业上常见的霉菌及应用;⑥实验室和发酵工业中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具体过程及注意事项;⑦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情况的具体方法和优缺点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⑧举例说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固体培养法及其适用范围;⑨举例说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液体培养法及其适用范围;⑩温度、水分、表面张力、辐射、声波、氢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紫外线灭菌、γ射线灭菌、微波灭菌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微生物代谢调节的理论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诱变育种的操作方法、步骤及如何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除诱变育种外,微生物育种还有哪些新思路。
经过第一阶段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初次尝试新的授课形式和自身能力的局限,部分学生对题目涉及的范围、重难点的把握及知识拓展的方向掌握的不好,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审阅的一次性合格率仅为15%左右,大部分学生需要经教师讲解后反复修改方能合格。这说明,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适应,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当然,反复修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题目内容,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更加了解,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以便于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施行差别教学。
根据第一阶段中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差异,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种类型:①自给自足型: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关注,可以充分理解教师的要求并认真出色地完成任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只需要将要求讲清楚,替他们把握大的方向,剩下的任务他们会高质量地完成。 ②适当关注型:需要教师把握方向,具体指导,但会很快理解教师的意图,在接下来的任务中表现良好。这类学生往往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修改一次,语言表达能力超过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水平,具较大培养潜力。③持续关注型:需要教师持续关注,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稍差,稍一放松,就会偏离方向。PPT要多次修改方能合格。这类学生往往自觉性较差,文字水平和语言能力均不太好,教师要主动地对其进行关注,多次提出要求,实时监督。④重心后移型: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能力都较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PPT往往一次成功,但分享时效果不好。这类学生一般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能将自己的所想所思通过文字表达,但是不善于利用语言表达,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将管理重心后移,对其讲解过程进行重点指导,以保证课堂分享的效果。
第一阶段教学在夯实理论知识和拓展应用知识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在第二、第三阶段区别对待,把更多的精力分配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要求自行查阅文献,交教师审阅合格后,作为课堂讲解文献与同学分享。每人1篇。具体要求:①需为与本专业、本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文献(如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发酵应用、微生物治理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等);②需为SCI二区及以上论文(影响因子IF≥5);③需下载全文及附件,认真阅读,总结凝练,制作PPT;④PPT中除包含文章的背景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分析讨论外,还应得出该篇文章值得借鉴的经验(如研究思路、方法、严谨的分析、高超的作图技巧等),或应用批判性思维指出文章还存在哪些缺陷、值得改进和深究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老师和同学讨论;⑤制作好的PPT必须交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课内分享。
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较准确地理解老师的要求,掌握课堂分享的基本技巧,并且能针对上次任务中教师和同学提出的不足加以改进。因此,第二阶段中需要教师重点关注两个问题:①学生自行查阅的文献是否适合进行课堂分享。有时学生查阅的文献虽然符合教师对文献质量的硬性要求,但是往往在文献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和文献的难易程度上把握不够准确。有的学生查阅的文献难度过大,工程计算过多,导致理解不透彻,讲解不清楚,听讲的同学难以理解;有的学生查阅的文献难度不够,讲解过程中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多,这样的文献也很难在同学中引起共鸣;有的学生虽然查阅文献的难易程度适中,但文献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不高,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背景,导致理解难度增大。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对文献内容严格把关,使分享的学生少做无用功,也能够保证课堂听讲效果;②对第一阶段中了解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加强指导。对于“自给自足型”和“适当关注型”学生,教师仅需要对文献进行把关,对分享内容的重点和知识拓展的方向给予适当地指导即可;对于“持续关注型”学生教师应当从文献选择到重点提炼再到讲解技巧进行全程指导;对于“重心后移型”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对讲解技巧的指导上。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已经熟能生巧,能力不足的学生已经大有长进,为第三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阶段主要向学生介绍发酵工业中的热点领域、热点问题及利用工业微生物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简要操作过程,并进行适当地创新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工程应用实际,小组分享的内容既要包括对问题中包含的理论或原理的解释和分析,又要包括对其应用过程及前景的详细分析和叙述,有时还需要借助已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每组1题。参考题目:①详述生物制氢的原理、过程及其工业化前景。②通过比较微生物厌氧和好氧发酵时能量代谢的特点,举例说明厌氧发酵的原理、过程及其在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③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时会产生CO2,造成碳源的损失。在谷氨酸发酵中,微生物是怎样将CO2固定化以提高谷氨酸产量的?讨论CO2的固定化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④讨论氨基酸发酵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选育方法,设计一种简便高效的氨基酸高产菌株选育方法,并举例说明氨基酸发酵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⑤纤维素酶在木质纤维素资源利用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对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筛选方法进行综述,并设计一种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谈一谈其工业应用前景。⑥超级细菌是目前医疗领域面临的大敌,通过分析超级细菌的耐药机理,谈一谈抗生素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目前已有的技术特点。 ⑦查阅文献资料,综述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对工业微生物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这一阶段题目涉及的范围较广,应用性更强,学习任务难度最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分享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题目理解的不透彻,准备的内容不够全面。因此,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强化两个方面:第一,布置题目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提炼重点和把握方向。教师可面向全班对每一个题目或认领题目的小组针对其认领的题目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讲解,指导学生列出分享提纲,之后再由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第二,审阅PPT时,要把握学生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对前景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上述教学改革方法已在兰州交通大学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用。经过实践,首先对教学改革的效果在实施教改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各项课程指标与未进行改革的班级进行了比较。
教学内容方面(图3),学生的平均赞同率为97%,完全不赞同的人数为0。所有研究生都认为教学内容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拓展。
图3 对改革后教学内容的问卷调查Fig.3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本次改革在设计题目时,尽量考虑到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图4)。研究生对网络资源的引入和借鉴、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以及教师对学生自学的引导,赞同率都达到了100%。但是对于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的赞同率仅为64%,这说明题目中涉及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这是后期在进行题目设计时应当着力提升的地方。其实,要求研究生在进行文献解读时一定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是案例分析的一种形式,只是局限于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认知,无法将二者进行有机联系,这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加强引导。
图4 对改革后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Fig.4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研究生对教学改革效果(图5)的认可度是最高的,除对技能提升的赞同率为93%以外,对其他调查指标均100%赞同。经课后了解,个别研究生认为教学改革对实验技能的提升效果是有限的。当然,实验技能的提升需要动手操作,而理论教学是无法有效完成这一过程的。也考虑过设计一些实验类题目,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科研室完成,但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在时间和过程上无法有效掌控,在完成度方面也不好统一考核。
图5 对改革后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Fig.5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teaching effects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对课程指标(图6)和成绩分布(图7)的比较是针对实施改革和未实施改革的班级进行的。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出勤率为100%,上课过程中没有学生以任何理由请假,而未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经常有1~2名学生请假。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每节课每位同学都有或大或小的任务,如果请假则会影响平时成绩,因此,如果不是必须,学生不会轻易请假;未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会以随同教师出差、实验需要或个人原因请假,并不十分重视平时成绩,认为偶尔一次请假对平时成绩的影响不大。
图6 实施改革和未实施改革班级课程指标的比较Fig.6 Comparison of class curriculum index between reform and non-reform
实施教学改革班级学生的平时成绩优良率和总评成绩优良率有大幅度提升,分别为71.4%和78.6%,而未实施改革班级的两项指标分别为29.4%和41.2%。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提升,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平时成绩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说明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提高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实施教学改革班级学生的成绩高分多(图7),90分以上人数达50%,凡能力素质强的学生分数都比较高,而未实施教学改革班级学生的成绩主要集中在70~79分,占总人数的58.8%,这其中不乏能力素质好的学生,说明改革后的成绩评定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高低进行区分,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图7 实施改革和未实施改革班级成绩分布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cores between reform and non-reform
从教师的角度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上课前后的状态有了明显变化。一是,比以前更有自信。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应用或设计类任务时,表现出的不再是手足无措、毫无方向,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对任务进行分解,条理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思路,大方得体地分享任务成果,这充分体现出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二是,思维更加活跃。随着课程的进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强,说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促进,为今后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以上述教学改革内容为基础申报的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在阶段性检查时,获得了教学改革项目质量评价“优秀”的结果,任课教师获得了“优秀研究生任课教师”荣誉称号。
研究生专业课也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15]。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从更深的层次,更宽的范围中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案例式”思政育人的方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寻找适当的案列,深入分析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讨论,力争实现学生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目标[16]。例如:
第一阶段中,学生在分享“工业微生物学研究概况”时,教师可以结合工业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通过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分析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途径,提出“所学课程、专业为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哪些贡献?”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应用方面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自豪感;学生在分享“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以结合上述微生物在工业、食品、医疗领域已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广阔前景,通过介绍细菌在工业发酵领域的应用、放线菌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酵母菌在食品保健行业的应用、霉菌在工业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具体的生产设计方案和操作流程,让学生根据流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获得“我参与、我贡献”的情感体验;学生分享“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自己或分小组选择并设计合适的培养方法,供他人讨论,在训练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搭石铺路。
第二阶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查阅的文献资料所涉及的领域,适当地准备相关案例。例如:某同学分享一篇“利用生物碳吸附微生物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铬含量”的文献时,教师准备“美国GE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消除石油污染”的案例,首先,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样的微生物能分解石油?”,学生提到很多对有机物有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以假单胞菌最多,教师告诉学生,1975年美国的印度籍科学家查克拉博特依据假单胞菌对一些有毒物质具有强降解能力的特性,将4种能吃“油”的假单胞菌拼接起来,合并成为一种具有“超级能力”的假单胞菌,这种超级细菌仅需几个小时就能除掉自然菌株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消除的油污,经过不断改进,这种基因工程菌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石油污染的处理;之后以“细菌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为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提到了“处理重金属污染”“处理有机物污染”“处理印染废水”“细菌环境监测”等等;最后,教师提出“学好工业微生物,你想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展望未来。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而且还深入地思考和深切地感受到专业与社会发展、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这是对教师政治敏感性与综合能力的考验。
第三阶段中,设计的每一个题目都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都包含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引发学生的讨论,都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得到激发。例如:某同学分享的“微生物发酵乳酸的工业应用”案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室微生物发酵制作酸奶的过程,请学生回忆本科时做这一实验的细节,让同学们谈过程、谈感受,引发学生讨论“微生物发酵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微生物的无所不在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和福音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将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知识巩固和学习阶段、前沿知识捕捉和探索阶段、工程应用分析和设计阶段,实现夯实基础、启发思维和开拓视野三个目标,解决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同时适时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今后要立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增强专业自信,坚定专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