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蕾 曹莉 张秋红 黄金姣 邢亚静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和健听儿童融合。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恢复听说能力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家长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护者,对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儿童教育成效。本研究通过了解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发现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实现听障儿童的真正融合。
选择西安市某融合幼儿园3~6岁儿童家长156人,其中听障儿童家长6人,普通儿童家长150人。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问卷星的形式在融合班级家长群中发放《家长对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态度及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参考刘晓红等[1]、何晓婷[2]编制的调查问卷,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具体为基本信息(7个题)、单选题(30个题)、多选题及开放性问题(4个题),共41个题项。单选题分为认知(1~12题)、情感(13~21题)、行为倾向(22~30题)3个维度。认知维度包括家长对听障儿童受教育权利、融合教育意义与作用及融合教育实施条件的认识;情感维度包括家长对融合教育实施的信心和意愿;行为倾向维度主要了解家长愿意为融合教育实施付出实际努力的倾向。多选题包括各类障碍因素、家长顾虑因素及支持因素等维度。对有效问卷单选题和多选题采用选择次数与百分比进行统计,对开放题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调研结果。本调查共回收电子问卷156份,有效问卷155份,问卷有效率为99.4%。
通过与被访对象交谈获得有关家长对于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与调查法结果汇总分析,得到调研结果。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参与调查家长父母占98.1%,祖父母占1.9%;女性72.3%,男性27.7%;年龄分布26~35岁占69.7%,36~45岁占29%,46~55岁1.3%;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4.5%,大专30.3%,本科59.4%,研究生及以上5.8%;家中有听障儿童占3.9%。访谈家长20人,其中听障儿童家长6人。
2.1.1 认知维度调查结果显示,92.2%的家长基本认同听障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80%以上家长认同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不仅使听障儿童受益,还有助于健听儿童认识差异,促进分享、合作、助人等社会行为的发展;60%的家长认同听障儿童随班就读不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健听儿童的学习,40%家长对此存在担忧;34.9%家长表示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见表1。
表1 认知维度统计[n(%)]
2.1.2 情感维度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支持国家对残疾儿童权益保障的立法和宣传工作;80%以上的家长认同融合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支持推进融合教育并加大相关投资和关注,认同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希望更多的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有41.3%家长对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效果不确定,35.5%的家长对效果存在担忧,见表2。
表2 情感维度统计[n(%)]
2.1.3 行为倾向维度结果显示,90%以上家长会帮助向自己求助的听障儿童、支持孩子与听障儿童做朋友、一起游戏,并学习听障儿童身上的良好品质;61%的家长会资助听障儿童及其家庭;但仍有81.3%的家长会回避听障儿童,家长接纳听障儿童为其提供帮助多为被动,见表3。
表3 行为倾向维度统计[n(%)]
2.1.4 听障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调查问卷结果听障儿童家长在态度问卷及其3个维度得分略高于普通儿童家长。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类家长态度虽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见表4。
表4 听障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态度差异性分析(M±SD)
2.2.1 各类障碍因素 家长认为阻碍听障儿童学龄前融合教育实施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缺乏专业性、幼儿园资源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家长不认同、减少幼儿园的生源、不利于普通幼儿成长。选择最多的是教师缺乏和幼儿园资源不足,分别占84.5%和83.9%,最少的是不利于健听儿童成长,占39.4%。
2.2.2 家长不接纳顾虑因素 家长不愿接纳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顾虑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不了解听障儿童、园方无法兼顾、对听障儿童的发展不利、听障儿童障碍程度太重、影响普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选择最多的是不了解听障儿童,占74.8%,最少的是影响普通孩子的学习生活,占45.8%。
2.2.3 支持因素 家长认为听障儿童融合教育需要从师资、设备、观念、政策法律、经费、专项督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选择最多是师资支持,占92.3%。
家长普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支持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要有包容心,关爱帮助听障儿童,不要让听障儿童感到特殊化,需增加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建设。仅有1%的家长认为残疾儿童应该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有的家长认为要政策引导支持。从健听儿童角度,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因调皮好奇而损坏听障儿童的助听设备。从听障儿童角度,担心听障儿童因自卑、能力问题,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建议班级听障儿童的人数不宜过多,应增加配备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对助听设备认知课程,引导健听儿童帮助听障儿童共同爱护助听设备,注重听障儿童的心理建设。
3.1.1 家长对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对政策了解较少。本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已得到多数家长的心理认同和支持。但了解残疾儿童国家相关政策的家长仅占34.9%,相对较低,说明政策宣传不到位。有6名健听儿童家长拒绝访谈原因是家中没有听障儿童,认为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与己无关,没有了解相关政策和知识的主观愿望,也是家长对政策了解不多的原因。
3.1.2 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态度存在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儿童家长得分略高于普通儿童家长,但差异不显著,可能与本次调查中两类家长的人数不均等有关。访谈中健听儿童家长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能积极及时与教师沟通,听障儿童家长有明显回避问题倾向,在询问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中生活学习存在什么问题时,听障儿童家长一致答复没有问题,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自身存在很大压力,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和健听儿童家长沟通交流,无意中给自己贴上了“特殊家长”的标签。听障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态较差[3]。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家长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儿童的教育成效[4]。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对听障儿童家长进行教育指导与心理调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平等教育观,建立自信心,主动融入健听儿童家长中。同时指导听障儿童家长加强与普幼教师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帮助教师尽快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
融合教育能使健听儿童从小认识差异,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建立同情心,培养同理心,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河南省某幼儿园10%的家长在行为倾向上回避听障儿童[1]与本研究结果有显著差异,调查中74.8%的家长表示不了解听障儿童,担心孩子损坏助听设备而造成回避听障儿童,显示听障儿童因能力受限而展示机会少。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概念、人格、道德等发展,让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中,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两者的同伴关系直接反映了“融合”的效果,影响幼儿的发展[5]。听障儿童由于自身能力发展不均衡,沟通方式局限于手势和不清晰的口语,与健听儿童无法相互理解,有时还会产生误会,无形中贴上标签。家长更多的担心在融合过程中对听障儿童心理造成伤害,建议保护其幼小心灵,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听障幼儿在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中学会建立正常、平等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说明提升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质量,融合幼儿园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关键要素。访谈中家长谈到班级教师对于听障儿童过度保护,甚至不让其参加户外大型活动,担心发生意外,损坏听辅器具,显示普教教师对于特殊儿童进入班级融合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普幼教师不愿意承担教育残疾儿童的责任,残疾儿童即使在普通教室也会处于被隔离的状态[6]。教师对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应对融合教育的重要前提。融合教师不仅要了解听障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针对特殊儿童的差异性,调整教学计划、内容组织、教学策略等,关注特殊儿童的身心安全,这对于教师而言会造成心理压力。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教师会产生过度保护的行为,因此调查中仍有40%家长认为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说明普幼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培训,还需要心理压力疏导。
调查结果显示,85.2%家长希望有更多幼儿园、学校及机构开展融合教育或融合活动,认为在有听障儿童的班级中,应该配有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听障幼儿的同伴网络地位较低,而听障幼儿间的联系则更紧密[7]。访谈家长中了解到听障儿童更喜欢与听障儿童一起玩,这种同伴关系不利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园在接收听障儿童时,应考虑其年龄与交往特征。
在推动听障儿童融合过程中,不但要对听障儿童去标签化,也要指导听障儿童家长去标签化。听障儿童进入融合园后,对家长进行心理调适与知识普及的范围由全园家长调整为听障儿童家长和与听障儿童建立关系的个别家长。帮助听障儿童家长树立信心,大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对听障儿童家长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到及时处理与指导。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听障儿童在融合园的心理建设,提升其全面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帮助其建立自信的良好品格,避免伤害到听障儿童的自尊心以及造成其自卑等心理损害;在听障儿童入园前开设对普通小朋友的助听设备的知识与爱护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健听儿童不拉不碰听障儿童的“小耳朵”,解除家长的担心。融合幼儿园应设置专门的特岗教师岗位,在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进行教师的心理压力疏导,班级中安置听障儿童的数量不超过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