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07-26 09:26
对外经贸 2022年6期
关键词:商务硕士导师

李 伊 谷 玉 朱 念

(北部湾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简称MIB)的设立,是为了适应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对MIB 人才赋予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掌握国际商务处理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创新精神、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跟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点,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更好地服务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美国,于20 世纪60 年代设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MIB 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为美国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输送了一流的国际商务人才,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国外高校国际商务硕士的最初培养目标是扩展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领导者(Daniels,J.D.&Radebaugh,1975)。随着MIB 教育的发展,逐渐摸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案例教学、行动学习、团队学习等教学方法,并构建了校企融合的培养机制。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对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010 年我国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高级专业人才目标。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较晚,最早出版的文章在1997 年,直至2009 年相关的研究也较少,2010 年才开始有所增长,2015—2019 年出现了暴风式的增长,截至2022 年,创新创业研究相关文献仍有3万多篇(详见图1)。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增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双创”教育、“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学者从跨境电商的角度,提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的构建应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本文聚焦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培养路径,探索创新创业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机制。

图1 1997—2021 年“中国知网”创新创业领域发文量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截至2022 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15 所高校通过批准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涉及28 个省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正在获得较大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须正视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结构有待改进

课程设置需与培养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人文、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视野,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从社会现象中发现本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政治理论作为学位课,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开设有待加强。

(二)实践和应用类的培养方式有待改进

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虽然也采用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讲座和实习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但理论讲授的比重较大,邀请业界专家和校外兼职导师参与教学的比重有待提高,尤其是紧跟时代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和校外导师。在教学中,如果实践和应用类培养方式比例较小,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双导师制”的成效有待加强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校内导师大多数是教学科研型,企业或基层部门的实践工作经验较少,偏重理论教学,对于随着国际商务环境变化的一些实务操作的具体情况不能提供有效指导。而校外导师大多数是兼职性质,学校对校外导师的日常管理存在较大难度,虽然在聘任管理制度中已明确规定校外导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和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相关激励机制问题,加上校内导师和学生没有与校外导师形成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使得双导师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双导师制”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很多学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方面,虽引入了实践和专业实习课程,并配备了校外实践导师,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依然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由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等方面未能深入交流和探讨,出现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脱节。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校外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得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发挥。

(五)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有待改进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专业实践执行度发挥不够,与实践基地未能形成统一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议

(一)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结构

国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理论课,还要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对国际商务环境的文化、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学习的同时,增加对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课程的学习,提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生的综合素质及处理复杂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紧跟国际商务环境发展的趋势,开始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课程,如国际商务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增加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比例,使学生真正地得到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增加实践和应用类的培养方式比重

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的比重,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同时邀请业界专家开展讲座,尤其是邀请“互联网”、大数据、跨境电商方面的专家和导师传授自身创新创业心得和经验,并指导MIB 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撰写商业策划方案或案例诊断,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另外,以竞赛形式推动学生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端人才。最后,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岗位把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三)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

通过提升奖励机制、重视实践成果等方式,吸引校内导师通过“走出去”参加国际商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通过提高校外兼职导师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加入高校的教育建设,扩大校外实践导师的师资比例,真正地落实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校内外导师的指导经验,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交流,起到共同指导MIB 学生的作用。同时,定期举行校内外导师与学生的见面交流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更加全面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

(四)拓宽与实践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支持在校内建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区,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机构或学院,对接更多的实践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校外平台,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制定与实践基地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针对MIB 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方式进行交流,培养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制定“双赢”的合作机制,发挥实践基地或创业平台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与实践基地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和路演活动提供指导;定期举办校友企业的双选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五)建立共同的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

激发实践基地的积极性,需要有“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应深入探讨,结合国际商务环境对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找到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拟定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及监督机制。同时,制定校外兼职导师聘任、评价和激励制度,使实践导师能真正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环境中,自发地承担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从高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制定服务的标准和要求,确实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高质量服务,实现“共赢”局面。以绩效考核结果为标准,秉承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地改进和完善MIB 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共同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商务高端人才。

猜你喜欢
商务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爱情导师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