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模式与实施路径

2022-07-26 01:00王志博苗春竹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王志博,王 飞,李 薇,安 婧,苗春竹

2017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作为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时代意义。着眼于冰雪项目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能够集中优势有效推进我国冰雪项目的人才培养进程。然而目前,由于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受到场馆、人才以及文化等软硬条件不足的制约,导致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增多但是招生人数不升反降的现象产生。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瓶颈性约束,高校如何持续并有效地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冰雪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探究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现实困境、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以期对我国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

1.1 “体教融合”的先行示范

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中,多次提出“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体教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建设不仅在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而且在核心素质的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运动员内外部能力的协同发展,体教融合所追求“以体育人”理念的积极效应得以充分体现。在这种理念下,加强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能够为冰雪运动与学校教育搭建新纽带,发挥冰雪运动在锻炼学生意志、塑造积极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达到体教融合的理想效果。因此,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建设及有效组织管理,不仅为如何更好地贯彻体教融合理念给出了明确答案,还对冰雪运动领域的其他教育组织和机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1.2 “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核心保障

2019年5月,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于冰雪运动的发展和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促进意义重大。高校冰雪运动项目教学与指导活动的开展是“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场地、经费和师资等为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其自身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构建起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体系,在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力下形成要素合力,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1.3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有效引领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其措施之一就是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冰雪运动赛事及活动。高校学生是冰雪运动参与人群中活跃并且可塑性强的一部分,提高高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冰雪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升。建设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既是高校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冰雪运动的有益尝试,它将竞技体育与校园教育相融合、以高水平运动队引导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与普及,体现出竞技体育能够引领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建设,能够发挥高水平运动队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我国大众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4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均衡发展是体育强国战略的一项关键目标,对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高标准与严要求,其中高质量冰雪人才储备是冰雪运动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与夏季运动项目相比,目前我国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薄弱,冰雪运动员人才短缺的问题凸显出来,一些项目甚至需要通过夏季项目运动员转型的方式来填补,可见冰雪运动发展的后备人才基础仍需夯实。随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逐渐多元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了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高校冰雪运动队的建设及有效管理能够为体育强国建设打下稳固的人才基础,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着眼于冰雪项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运动队可建立起依托冰雪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管理模式,集中优势有效推进我国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进程,以促进运动队后备力量的储备与发展,优化冰雪项目布局,实现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的均衡发展,全力支撑体育强国建设。

2 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现实困境

2.1 招生高校数量不足——阻碍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实现

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价值的体现,需以招收冰雪运动队的高等学校为基础,才能促进高水平运动队教育训练系统和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比较少,截至2021年,全国仅有10余所高等院校组建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虽然,近些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南方高校,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建了冰雪项目(冰壶)高水平运动队。但是,在2021年14类运动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高校中,涉及冰雪项目的院校仅有9所(见表1),其数量与夏季项目相比差距较大。此外,除了数量较少之外,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尽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9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各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除足球、冰雪项目外,原则上不再增加其他项目,使得2019年招收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维持稳定。但在之后几年里,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总数却呈现下滑态势(见图1),尤其是本可成为推动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东北地区高校的数量降幅较大。可见,招生高校的数量不足是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一道难关,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促进“体教融合”的价值实现。

表1 2021年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实际招生高校及运动项目

图1 冰雪项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际招生高校数量变化图[5-7]

2.2 场馆与人才短缺——抑制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持续建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既需要场馆予以场地保障,也需要人才予以智力支撑,只有二者同时具备才能保证运动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场馆是限制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冰雪场馆、器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冰雪运动进一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冰雪运动场馆在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成本高,并且一些公共场馆交由企业经营,未对学生免费开放,因此高校运动队训练受到场馆条件的制约,且冰雪运动项目活动开展的规模被迫缩小,阻碍了高校积极参与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步伐。其次,人才是冰雪运动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冰雪运动发展面临着冰雪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一方面,师资匮乏是抑制高校积极参与冰雪项目运动队建设的最主要问题。由于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致使一些技能强但学历低的教练不能进入高校从事冰雪运动项目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招生难、教学活动周期短,影响了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效果,无法实现人才梯队的建设任务,冰雪运动项目人才培养陷入僵局。由此,高水平运动队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

2.3 社会系统合力难以凝聚——限制冰雪运动发展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

本质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会受到国家政策、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使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丰富多变。但是目前我国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如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赛事尚未完全统一,存在比赛结果及证书互不承认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人才的互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系统未能形成合力,致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效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仍停留于单一粗放的管理模式,对学校体育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不突出,不利于冰雪运动在高校中的持续发展。整体而言,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时间较短,教育功能难以充分释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对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引领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实现。基于此,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一种体教融合和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 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构建模式

3.1 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构建思路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引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在面临众多现实困境的情形下,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深入建设关键在于社会各系统优势及作用的发挥。2019年,在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融合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校园冰雪运动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可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目的和方式层面,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多元的体教融合思想,即创建非封闭的管理模式以获得各方的支持与协同,形成资源互补效应。因此,当前我国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构建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秉持协同思维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见图2),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新局面,促进体教融合理念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有效融入。

图2 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模式的基本框架图

3.2 “体教+”模式界定

体教融合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高校深入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应在贯彻体教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体教融合的内生协同、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打造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体教融合新模式——“体教+”。“体教+”代表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模式的新形态,它依托体教融合理念,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主体相互协同的新格局,在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基础上,借助其他相关主体管理的模式来扩充管理主体、更新培养体系及重构运行模式。在这种建设模式下,高水平运动队通过与教育、体育以及社会组织等系统的互动合作以吸引外部资源,促进“体教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推动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3.3 “体教+”模式组成

在多主体参与管理过程中,政府、企业、俱乐部和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职能及各自的管理模式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主体与“体教模式”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相互关联、耦合互动并共同构建起“体教+”的管理模式。因此“体教+”模式包含以下4个模块:“体教+政府”模式、“体教+企业”模式、“体教+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社会组织”模式。

3.3.1 “体教+政府”模式——促进运动队管理环境的稳定向好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模式”的有效运行是以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相互协作为前提,同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在“体教+政府”模式中,政府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二者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面临冰雪场地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训练周期短等诸多困境以及学训分配不科学、赛事体系不健全、教练聘请唯学历等不良现象,并且对政府依赖较为明显,所以政府部门应根据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稳定持续的扶持政策,合理配置资源,运用多种激励措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协调职能。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应按照政策在师资培养、场地建设、训练与竞赛等方面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各项活动加以规范,以确保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而后,政府应转变角色,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将效果导向的监督机制引入“体教+政府”模式中,消除模式内部要素不协调的情况,完善制度执行失范的补救机制,为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

3.3.2 “体教+企业”模式——拓宽运动队所需资源的流入渠道 成本消耗高、场地受限、人才短缺一直是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难题。因此,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既利于拓宽运动队所需的场地、人才等资源的流入渠道,又利于训练效果的转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企业参与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成为必然选择。在“体教+企业”模式中,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融入企业的支持,可以根据冰雪运动项目选择适当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不仅以赞助等方式为运动队提供训练资金、装备以及冰雪场馆等一系列教学训练资源,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正规化的管理理念、标准高效的管理方式来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使其更具有创新思维、更为精干高效。值得注意的是,“体教+企业”模式是拓宽人才资源流入渠道的重要方式,即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冰雪人才培养上可向企业需求倾斜,并与企业建立联合管理组织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联合管理组织的构成人员应包括企业管理人员、高校主管领导以及运动队教练等相关人员,其结构能够将高校和企业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凝聚力。联合管理组织还要包含教学、训练和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明确各职能组织的职责与分工。综上,在“体教+企业”模式下,高校和企业作为这一管理系统的直接主体,应尽可能大地发挥协同效应,通过不断加深校企合作的程度以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所需资源。

3.3.3 “体教+俱乐部”模式——带动运动队训练要素的互联互通 “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是《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冰上运动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或是各类滑雪俱乐部都可与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体教+俱乐部”模式。在此模式下,可实现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与冰雪俱乐部在运动技能、场馆、赛事和人员等方面要素的互通互惠,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推动体教融合效应的发挥。应该意识到,在“体教+俱乐部”模式中,运动队和俱乐部二者协同管理,建立冰雪运动资源交流交换机制,采用冰雪人才交流、场馆共享、赛事共办的方式,降低双方组织训练和竞赛的成本。整体上,能够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优势互补效应,丰富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方式,打造管理模式新亮点。此外,在管理结构的组建上,可由高校领导及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管理者构成联合发展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以体教融合理念为指引制定联动机制的相关政策与规则,并可内设多个管理机构部门负责各项工作,带动运动队训练要素的互联互通。

3.3.4 “体教+社会组织”模式——提高运动队发展建设的社会效益 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结束,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点是要转变观念,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事实上,与社会组织的联合是对“体教+”模式的一种补充与升级,可以充分发挥运动队的社会效益。以大学生体育协会、冰雪运动单项协会、专业性协会以及各类媒体平台等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给予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各方面支持,比如进行科学指导,搭建各种赛事活动平台,消除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的壁垒,同时还能为冰雪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组织能够增强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的积极作用,展现冰雪运动在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中国梦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进而推动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为实现这种良好的社会效益,应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渠道与空间,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牢固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基础。由此,在“体教+社会组织”模式中,各类社会组织应建立职能分担与联动机制,形成开放多元的联合办队模式,通过不断创新运动队的训练、评价和激励方式,共同促进运动队发展建设的社会效益。

4 高校深入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合作交流,构建联动发展与互助共赢的良好态势

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单靠高校一方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与社会中各相关行业的合作关系,实现各主体间的有效联动、互助共赢。一是校际合作。各高校在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在师资、课程等方面实现共享。其中,高校联盟是冰雪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形式,通过人才帮扶、技能培训等方式推进高水平运动队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有助于实现冰雪人才的有偿输出。另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形式上的补充。目前,北方的一些高校已与中东欧、北欧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黑河学院依托自身地理优势与特色传统,在冰雪运动上与俄罗斯高校展开合作。二是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场地使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资源互动,企业可以解决高校在开展冰雪运动中面临的一些困难,而高校借助于企业资源同时也可反哺企业,为企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拓宽学生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合作上可采用契约合作的方式,即以交替性人才培养模式和分段模式为主,要求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这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以项目为载体,以协议为纽带,通过协商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校体合作。高校与体育局、冰雪行业协会等体育系统的部门单位应该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省队校办、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培养、冰雪赛事的举办和人才的交流互通等方面展开合作。另外,高校可通过联合相关学术机构组织举办各类研讨活动的方式,加强经验交流,以实现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理论教学、日常训练和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效衔接,实现多方力量的联动共赢。

4.2 提高理念站位,认清冰雪运动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

首先,提高“以体育人”理念站位,即冰雪运动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具有体教融合所追求的以体育人的积极效应。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应围绕“让体育回归教育,创建体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开展各项活动。各类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体教+”模式的管理运作中应将自身的价值与“体教融合”、冰雪运动发展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结合在一起,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属性,通过冰雪运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冰壶高水平运动队,坚持“五育并举”的运动员培养理念,所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具备多元化能力,能够成为社会所需的全方位冰球人才。其次,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理念站位,这不仅有助于运动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内在支持,还对国家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可以不断完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冰雪运动对学生的训练、竞赛、科研和就业支持。具体而言:一是立足现实情况发挥专业及资源优势,确定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方向,保证冰雪人才培养的持久性与有效性。二是能够积极调整教育思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即在市场导向下,将企事业团体引入校园以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为企事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在产学研一体化运作中,要全面把握行业领域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人才具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以冰雪运动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发展,从而助力冰雪运动事业和冰雪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3 夯实机制保障,加强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互补效应

深入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需要政策、资金、教育、竞赛以及文化等要素资源的整合互补,这迫切需求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夯实机制予以保障。因此,应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形成完善的激励性机制,以保障各方主体参与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主动性被激发。在保障机制中,政府应基于各区域内不同主体的需求,构建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激励制度,有效发挥其对多元主体协同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及程序化。具体操作上:政府应围绕体教融合的实际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制定扶持政策;教育部门应设计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定位、具体要求及保障举措,通过统筹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和冰雪运动训练等方式,逐步构建起高校冰雪运动带动体教融合的发展机制;体育部门及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冰雪运动技术培训、选拔体系以及举办高水平的冰雪运动赛事,宣传推广冰雪运动知识及技术;企业、俱乐部、民营滑冰场和滑雪场应加大对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服装的投入。此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允许各主体投入方式的创新,在服务购买、创新资助、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满足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及各相关主体的运行需求,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总之,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互补效应,将给予高校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运行的基本资源保障。

5 结 语

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为我国迈向体育强国开拓一条途径。高校建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一项必要举措,更是体教融合的有效载体。本文以体教融合思想为核心,探究符合冰雪运动项目特征与布局,且行之有效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不论是对理论上的深入探究还是实践中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本文较侧重于理论探索,“体教+”成功应用的实践案例和实证分析将是后续研究思考的方向;同时,面向高水平运动队与冰雪运动进校园等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进入新时代,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力量不断壮大,体育领域的运行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主体相互协同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体教+”的管理模式,并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管理效能,才能有效推动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进程。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建设空间科学 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