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特征的系统性审思及启示(之一)

2022-07-26 01:00张建华李婷文马洁璟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果领域青少年

张 健,孙 辉,张建华,蔡 峰,李婷文,马洁璟

我国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并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均明确强调了身体活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其中2016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国发[2016] 37号)明确强调,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重点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明确指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全球性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国家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了各自的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与久坐行为的策略与指南,以此改善和提升全世界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战略目标部分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基本目标。

然而,分析我国历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相关数据,发现国内7~22岁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在近35年内一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9.4%。在2010—2014年间,全国学生的爆发力出现大幅下降;男生的力量素质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近10年间,该项素质的测试成绩下降速度较为明显;男女生的耐力素质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2%。《上海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7~18 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郊区男生、郊区女生总体肥胖检出率分别上升1.3%、1.4%、2.7%、2.7%;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了2.7%,其中15 岁以上男女生视力不良率超过80%,城郊中小学生的爆发力素质指标均有所下降。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国内70.1%的儿童青少年尚未达到每日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基本推荐量。

受人类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全球青少年患超重、肥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身体活动健康促进作为一种预防、干预以上疾病的手段,已经引起全球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参与研究的国家、机构、学者数量以及成果产出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通过对比国内外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领域的理论研究历程与干预实践进展,发现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理论研究,以及身体活动促进政策、指南的制定与实施均领先于我国。国内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实践干预政策、指南的不完善,加之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不足与体质的逐步下降,促使研究者有必要思考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缩小国内外研究差距,同时也期望国内后续研究成果能有效指导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显著改善该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1 数据来源、纳入标准与分析策略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CAJD),检索主题词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以及“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对1998—2021年间该数据库收录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通过数据过滤与除重,最终得到323篇文献作为第1部分数据。同时,为了准确反映我国该领域相关研究者的整体科研实力,笔者再次以通过设置检索结果呈现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文献作者隶属国家为“Peoples R China”,并以#1“physical activity or sport* activity or sport* participat* or physical Exercise* or physical participat* or sport* exercise* or physical?education”与#2“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r child* or Teenagers or young boys and girls or teen-agers or youngsters or pre-school child* or adolescent* or youth or young adult*”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以及Medline、Pubmed、Embase、Elsevier、Embsco数据库中,对1998-2021年间收录的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得到目标文献检索数据分别为1271篇、18235篇;在该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再次以#3(#1 AND #2)为主题词进行联合检索,并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提炼,最终得到327篇文献作为第2部分数据。综合两部分数据得到650篇文献作为最终分析文本数据,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均为2022年1月11日,其中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数据最新更新时间为2022年1月7日。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偏倚性分析

1.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研究对象。学龄儿童青少年,生存地域不受限制,但应身体健康。

(2)研究设计。一是实验性研究,二是涉及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理论方面的宏观研究,且相关研究成果须刊载在国内外的核心学术期刊上。

(3)干预措施。涉及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必须参加特定模式、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体育锻炼,对照组学龄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方式不做要求。

(4)研究结果。采取随机对照的实验性研究成果,须明确提供组内标准误、均值的95%置信区间,或实验对象样本量、结果数据均值与标准差。

(5)排除标准。①重复性文献;②实验设计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方法不清晰,无法提取相关指标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文献;③缺少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以及出版物信息的相关索引文献。

1.2.2 文献偏倚性质量评估 在循证医学相关领域,研究者一致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笔者借助该评估工具对纳入本研究中的相关文献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别是研究方案选择、实验实施、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选择性报告、其他偏倚。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在评估过程中对纳入的基本合格文献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满足5~6个指标的文献定为低度偏倚风险,满足3~4个指标的文献定为中度偏倚风险,满足1~2个指标的文献定为高度偏倚风险。为了使本研究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笔者将高度偏倚风险文献(N=32)予以排除。

1.3 分析策略

数据分析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数据指标需对其意义进行说明:首先,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是作者学术思想和理念的高度浓缩。从知识论的角度进行审视,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即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其次,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简称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是揭示文献之间知识流动规律的一种方法,CiteSpace 中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最后,中心值(Centrality)则是以上指标重要性的进一步量化,更确切的说它是中介中心性的数字呈现。

2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成果数量特征

在1998—2006年间,国内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相关学者均是从心理学、生理学与社会生态学等学科视角,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习惯及其影响因素,药物配合身体活动对肥胖儿童减肥的干预效果,身体活动的内部动机和目标定向,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虽然此阶段的个别研究者已经涉及当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及其机制、锻炼心理学的内部动机理论以及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药物与身体活动干预等方面,但是受研究者人数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该阶段与以上主题相关的年成果产出量尚未突破10篇(图1),且成果产出总量位列前3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香港大学(6篇)、香港理工大学(3篇)、香港浸会大学(3篇)。进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第2阶段(2007—2012年) ,该领域内的成果产出量、研究者与及其机构数量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均有所增长(表1),参与研究的机构由之前的10个增长到66个,该阶段成果产出量排在前3位的研究机构依次是香港大学(19篇)、上海体育学院(6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篇)。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分别是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运用不同测试工具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身体不健全儿童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身体活动干预研究,认知、动机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统计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第3阶段(2013—2021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成果产出量位列前5位的研究机构依次是:上海体育学院(65篇)、香港大学(51篇)、香港浸会大学(32篇)、华东师范大学(17篇)、北京体育大学(15篇)。参与研究的人数与机构数量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更为多元(表1),相关研究的过程设计、实验监控及数据处理更加科学、合理,且成果的内容广度与理论深度逐步向纵深发展,多学科、跨部门的横向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加。进一步梳理该阶段的热点主题,归纳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频率、强度的相关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化测评工具的优化,西方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估的经验与启示,以及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干预。

图1 1998-2021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载文量统计图

表1 近2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成果量的阶段变化表

纵观近2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科研成果的整体数量变化,发现第1、2阶段是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基础发展期,该阶段的成果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第3阶段则作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深化突破期,促使相关成果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方式更加明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表现最明显的是多学科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以及研究成果呈现形式上的融合、交叉与互补。在研究机构成果产出总量方面,以香港大学(76篇)、上海体育学院(71篇)、香港浸会大学(38篇)、华东师范大学(35篇)、北京体育大学(34篇)为首的研究机构,始终引导着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前进方向。通过对刊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期刊语种进行分析,发现近2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中英文成果数量基本持平(表1),其中香港大学(76篇)、香港浸会大学(38篇)、上海体育学院(32篇)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篇)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主要英文产出机构。一方面说明以上机构的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另一方面也为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2.2 主要参与国家成果量的对比特征

通过统计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成果产出量及其比例,笔者发现,过去20多年全球关注并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国家共有71个,其中美国(2538篇)、澳大利亚(891篇)、加拿大(862篇)以及英国(839篇)在该领域的成果产出总量较高,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成果产出量占全球总产出量的36.51%,其作为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力量引导着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尽管美国在近20多年内,年成果产出量占全球年成果总量的百分比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图2),然而,其年成果总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且一直保持在31%以上的比例水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年成果产出量占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年成果产出量的比例较为稳定,近5年基本保持在10%~15%之间。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虽然我国在该领域的年成果产出量不断增加,且年成果量占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年成果产出量的比例也呈递增态势,但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年成果量与全球年产出量的比值尚未突破10%,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成果产出量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图2 1998-2021年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对比图

前期相关研究显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是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出国家,近20多年以上4个国家的成果产量占全球该领域成果总产量的70.18%,这一数据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近10年我国该领域的成果总量是前10年的5.89倍,增速较快。相比之下,近1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成果产出量仅为前10年的4.12倍,原因是前1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成果量较高,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成果产出量占全球总成果量的82.93%。然而受我国前期成果总量的限制,近10年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的成果产出总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尽管全球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但统计数据却显示,近10年该领域内增加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处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其年成果产出量仍相对较低。尽管发展中国家在领域的年成果量较低,但是其成果仍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如保加利亚在近5年内仅产出4篇研究成果,研究主题涉及学龄儿童饮食与身体活动的健康风险行为评估,通过基于个人(学龄儿童)、家庭人际关系(与父母/看护人)和组织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家庭——学校干预模式,改善、提高学龄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道路交通噪音、身体活动水平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关联性。然而,以上成果的总被引频次却高达181次,充分说明其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并作为高影响力、高被引论文,在研究方法与思路、实验设计、过程监控以及指标的选取、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方面,均对该领域相关学者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西班牙(301篇)、瑞士(273篇)、荷兰(261篇)、挪威(232篇)、葡萄牙(223篇)以及德国(211篇)则作为参与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第二梯队国家,近20多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年成果产出量。我国在该领域的年成果产出量虽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第一梯队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倘若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率,则可在后续一定时期内与以西班牙为首的第二梯队国家的年成果产出量持平,甚至赶超第一梯队中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年成果产出量。

2.3 核心作者及其机构特征

分析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主要分布于上海体育学院、香港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表2),说明以上机构的相关研究者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大陆地区以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为首的5名研究者,在该领域构筑了较为稳固的学术共同体,以该共同体为中心,相关研究者之间开展了不同频次的科研合作(图3)。在该领域以成果产出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作者中,上海体育学院庄洁的成果篇均被引频次(16.75)位居大陆学者之首,一方面说明近年来两位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热点内容;另一方面则说明两位研究者的前期成果,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相关学者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在成果产出量方面,上海体育学院的4位研究者成果量最高(59篇),占整个样本总量的9.08%,香港大学次之(47篇、7.23%)。

表2 近2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特征(Top10)

图3 大陆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图

香港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则以香港大学的Sit、Cerin与Capio,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的Huang为中心,形成了频繁互动的科研合作网络。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之中,香港大学Cerin的研究成果篇均被引频次(18.29)在10位研究者中居首,同时作为高产出(14篇、第5位)研究者,Cerin本人及其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游戏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方式、频率与其生活环境和所处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家庭、社区建成环境与学校体育政策、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影响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

不同领域研究者的成果量及其被引频次,是衡量、评价研究者本人及其所属机构在该领域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与近2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我国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于大陆和香港地区(表3)。其中,香港大学(76篇)与香港浸会大学(38篇)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成果量占本研究样本总量的17.54%,两所高校及其研究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重要力量。大陆地区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主要机构(前10)主要有8个,且仅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3个研究机构的成果产出总量超过30篇,其余5个研究机构的成果产出量均位于7~12篇区间范围内。通过对不同研究机构相应成果的刊载期刊语言种类进行横向对比,笔者发现香港地区两个研究机构的所有成果均是英文成果。相反,国内的8个研究机构中仅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体育大学共同产出66篇英文成果,其余4个机构尚未产出英文成果。大陆学者由于受自身母语限制,在国际高质量英文期刊上发表成果的难度较大,当前大陆地区的学者在该研究领域仅有2篇高质量英文期刊论文,这两位作者的从业领域分别是城市规划设计、妇女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产出的其余高质量英文成果的作者均来自香港的高校和大陆的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以、北京体育大学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且该部分作者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该领域的相关学者间保持着频繁的科研合作与互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趋势,儿童青少年饮食营养结构以及身体活动对其心脏代谢风险、肥胖预防的长期历时性跟踪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率的横向比较研究,且以上主题均是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致使其成果的篇均被引频次高达35次,成果的篇均被引频次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主要机构中居首(表3)。

表3 近20多年我国参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主要机构特征表(Top10)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 论

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引领着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前进方向,巴西、丹麦、比利时等国家近几年虽然成果产出量低,但其影响力却位居全球前列。我国在该领域的成果产出量以及占国际总成果量的比例均较低,但近10年成果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刊载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成果的国外期刊数量少,且影响因子低,学科分布不均衡。GIS、GPS、加速度计等工具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中的运用与优化,社区、城市公园、邻里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联性,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与评价标准、体系对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的价值与启示,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体系探索与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防治等主题,始终贯穿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

近10年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参与研究的学者人数以及研究机构、成果数量增速明显。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科研实力却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甚至在研究成果的全球影响力方面,亦无法与巴西、丹麦以及比利时等国家相抗衡,未来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如下诸多难题和挑战:(1)大陆学者受自身母语限制,在国际高质量英文期刊上发表成果的难度较大,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内产出的高质量英文成果其作者多数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该部分作者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相关学者间保持着频繁的科研合作与互动。(2)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偏重于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3)尚未提出构建、优化儿童青少年学校、家庭与社区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统一标准或模式,当前仅是针对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单个影响因素的定量或定性评估,致使研究结果在指导如何优化建成环境实践方面不具有较强的普适性。(4)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的相关研究涉及短时间的实验研究(运用GIS与Acti Graph GT3X+等测试工具的量化实验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然而,缺乏长期跟踪性的实证研究,致使无法有效呈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随建成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

3.2 启 示

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就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得出如下启示:

(1)研究设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平台,将GIS、GPS技术以及Acti Graph GT3X+等精密运动传感器测试工具应用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逐步增大实验研究和长期跟踪研究的覆盖面。对于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两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测量,建议采用客观测量法,提升测试结果的精准度。若研究者使用自我报告调查问卷等主观测量法,建议使用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将主观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加速度计、GIS与GPS技术)予以结合,以降低调查对象因记忆导致的数据偏差。试验控制方面,应充分考虑邻里与社会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特征的复杂性,以及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中间变量。

(2)进一步扩大不同地域社区建成环境研究的覆盖面,加强对农村社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力度,进而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提供优化建议,以提升农村社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参与频率、持续时间乃至运动强度,有效降低我国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群体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检出率。当前国内主要采用主观测量法测试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土地混合利用率,为了进一步核实该变量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影响效果的可信度,建议今后应运用客观测量法进行测试,并运用量化统计分析法研究不同地域社区土地混合利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以便于在规划城市、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时,有针对性地提升社区内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数量,并增强居民生活区内连接家庭、学校和公园三者之间人行道的连贯性与安全性,增加儿童青少年选择步行、骑行等积极性出行方式的次数。

(3)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应积极申请举办各级各类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方面的学术会议。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开拓研究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的相关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同时积极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英文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并借助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推广、应用,精准服务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

(4)国内该领域的相关学者,今后应密切关注残疾、肥胖等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构建与优化。通过优化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提升弱势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增强其体质的同时,也可通过运动消解疾病、肥胖给其带来的心理创伤,帮助弱势儿童青少年个体顺利融入社会。随着二孩政策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公布与实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新生儿的人数将会出现稳步增长。因此,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应密切关注并加强学龄前儿童保育机构(托儿所)的建成环境研究,通过优化保育机构的室内外建成环境,增加保育机构内便携式运动设备和玩具的数量,扩充保育中心可供儿童活动的场地面积,营造良好的身体活动支持性建成环境氛围,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率。

猜你喜欢
成果领域青少年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验收成果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劳动成果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