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视角下宫廷剧二次创作的传播研究——以《甄嬛传》为例

2022-07-26 08:29莫锦华
声屏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鬼畜甄嬛传弹幕

□莫锦华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小说《后宫·甄嬛传》,讲述女主角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善于谋权的太后的故事,该剧于2011 年11 月17 日起陆续在中国大陆各地方台播出,于今已满10 周年。恰恰是因为该剧的持续火热,所以自播出以来便在各大平台上衍生出了不同的二次创作形式。

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是在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仿作、引用或加以发展的创作模式,其产生的作品则称为二次创作作品。影视剧的二次创作是在剧中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或是解构原剧情形成新剧情,或是原剧情在现实场景的展演。二次创作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传播途径多样化的特点。

《甄嬛传》的二次创作是网络场景下受众的群体狂欢,并成为独特的网络文化景观。苏联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狂欢理论,认为要重塑平等开放的话语狂欢。互联网重塑受众话语权,成为受众狂欢的途径之一,而二次创作与网络发言作为狂欢方式将受众代入网络狂欢节。狂欢节是一场全民建构并参与的狂欢运动,在狂欢语境下,大众进行仪式性互动,将自身内化为拟象角色。狂欢中的网络用户进行自我赋权,用户之间进行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大家地位平等没有阶级之分,并在狂欢语义场中进行加冕与脱冕。在新媒体发展急速化的背景下,媒介文化生产权力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文化权力的下移使得作为各传播节点的网络用户进行碎片化内容生产成为互联网中的一种习见景观。《甄嬛传》的爆火使其拥有了被消费的潜力,互联网用户根据其剧情内容与角色语录进行二次创作,生成通俗性以及娱乐性的内容在各平台传播。本文将选取抖音以及B 站这两个平台对其进行研究,并利用狂欢理论分析这两个平台上对《甄嬛传》的二次创作内容与传播方式。

抖音:狂欢中的剧情再现与IP 衍生

基于《甄嬛传》本身来说,其无论是在剧情设置还是在服化道的布置上都十分精致且独特。在抖音上就有对该剧进行剪辑,将主要情节进行缩短,符合受众阅读习惯;也有账号对剧情进行解说分析,增强受众对剧情的理解,同时在剧情基础之上出现了记忆解码、模仿复刻、文化周边等经典现象。

剧情再现:内容分译与记忆解码。对于《甄嬛传》的剧情再现,抖音主要有三种呈现形式:一种是对该剧影音内容进行剪辑,将剧中最有视觉刺激的情节在平台上展现;另一种是通过画外音对于原剧剧情进行讲解;还有一种是在现代环境下再现剧中经典情节。《甄嬛传》作为热度高涨、经久不衰的宫廷剧大IP,对观众的感官与文化审美造成了强大冲击,剧中的经典情节如“华妃赏夏常在一丈红”“甄嬛回宫”以及“扳倒皇后”等已成为该剧名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被反复观看与扮演模仿,平台用户也借由经典名场面上演剧情狂欢。对于原剧内容的剪辑,正是迎合观众口味,将这些有冲击力、观众喜爱的剧情浓缩在几分钟的视频中,突出重点不拖沓,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观众在观看这些再剪辑的原剧内容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己的观看欲,也消遣了闲暇时光。

对于《甄嬛传》剧情的讲解,通常选择在剧情展现过程中插入画外音的方式进行。在画外音的选择方面多选择富有磁性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带给受众舒服感,更容易被带进剧情中。如抖音账号“幺弟后宫史”对《甄嬛传》剧情的解说过程中嗓音磁性,语速适中,有一种娓娓道来之感,使得受众在理解剧情之时不容易出戏,不会产生索然无味之感。而对于剧中经典情节的再现,则是满足模仿主体表演欲下的主角狂欢。模仿者通过扮演剧中人物角色再现原剧剧情,并拍摄上传至平台。每个人都想拥有主角光环,希望自己会被人注意到,抖音作为平民展演的舞台给了普通创作者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在进行剧情再现的过程中,表演者就是舞台上的主角,而平台其他用户成为了台下的观众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剧情再现与原剧剪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演绎,相对于直接原剧呈现形式少了一些原汁原味,多了一些个人特色。表演者的语气、表情虽然是对于剧情的模仿,但始终带有自身的个人特质,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影响着其对于剧中角色特点的再认知,而受到用户点赞追捧的模仿视频便是在影响受众再认知的过程中做到了突出但不突兀,有“形”但更有“色”。

IP 衍生:模仿复刻与文化周边。抖音作为短视频创作平台,以其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获得粉丝青睐,成为视频流量聚集地。抖音平台上的创作者对于甄嬛传的二次创作内容多以搞笑的形式呈现,并不断进行文化增殖。譬如创作账号“华妃妃”,以《甄嬛传》中华妃视角进行搞笑内容创作,收编近500 万名粉丝,获得6300 万次点赞量。《甄嬛传》中的华妃嚣张跋扈、恃宠而骄,凭借娘家的强大背景便按照自己喜好行事。而创作者只是沿用华妃角色并以她的视角重新叙事,基于大众文化背景创作出符合当代文化审美的内容,其创作内容中角色单一的古装造型极具辨识度,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既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也深化了其对该角色的印象。而且,搞笑浮夸的呈现形式结合现代语言特点遮蔽了表演功底的不足,形成该账号独特的话语体系,并将受众代入到角色环境中使其拥有在场感。受众通过点赞、转发的方式对创作内容进行肯定与反馈,并在留言区与作者及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形成群体狂欢。创作者内容被转发后会引起受众效仿,效仿者会根据内容结合自身想法进行再创作并上传,引发新一轮文化增殖,使得全网持续弥漫宫廷狂欢气息。

在后现代网络语境下,直接的感官刺激聚积语言互动演化为用户狂欢的主要途径。视频创作者通过亲身操演的方式给予受众视觉与听觉刺激,使其通过神经兴奋的方式获得快感与满足。在直接高潮中被碎片化内容所麻醉,对当前现况实现短暂性遗忘并获得欣快感。在视频创作者场景构建之下,受众于麻醉中陷入虚化的樊笼,产生参与动机,并于互联网中进行无深度的戏仿,将狂欢气氛推向高潮。

B 站:狂欢中的剧情娱乐与情感宣泄

B 站作为亚文化群体聚集地,对于视频创作多通过夸张的形式呈现。平台用户多为青年群体,在进行视频创作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使得再创作视频往往与原剧视频产生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感也往往是创作者想要呈现出的效果。B 站上创作者对于《甄嬛传》的二次创作内容便是通过恶搞与鬼畜等形式呈现,颠覆受众对甄嬛传的既有印象,产生再认知。

剧情娱乐:恶搞情节与鬼畜戏谑。B 站用户创作多为搞笑创作,通过剧情混剪,剧情重配音与其他影视剧进行混剪拼接等多种形式制造娱乐,进行恶搞狂欢。受众通过弹幕等形式进行狂欢反馈,实现娱乐最大化。《甄嬛传》作为拥有高热度的宫廷剧大IP,自然逃脱不掉被恶搞的命运。《甄嬛传》的剧情混剪是指将其他情节镜头的画面剪到当前情节中,通过不同镜头的应答制造娱乐效果。譬如B 站《甄嬛传》的剧情重配音是指对原剧情节中的人物角色进行重新配音,或是为剧中女性角色配以雄浑的声音,或是为男性角色配上阴柔的声音,亦或是剧中角色配以不同的方言,如粤语、河南话等进行对话。通过不同性别人物角色其声音与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方言与方言之间的语调差异给予受众最大程度的听觉刺激,制造感官狂欢。譬如B 站up 主“Chinese 勉强”为《甄嬛传》剧情重新配音,女性男声与男性女声的视频虏获受众芳心,获得近百万播放量。《甄嬛传》与其他影视剧进行混剪,其他影视剧中的镜头被剪辑者发掘,认为可以用来衔接《甄嬛传》某些剧情内容,镜头便被剪入来制造笑料。譬如up 主“吟笑派”将《甄嬛传》与日剧《半泽直树》剧情进行剪辑并拼接到一起,宫廷剧与日剧出现神同步,宫斗味儿十足又不会让受众跳戏,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实现猎奇狂欢。

鬼畜视频,即B 站up 主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原本严肃的文本、人物、音乐,颠覆并解构之后,对其赋予新的意义或者无意义的视频文本。作为B 站受众的偏好之一,鬼畜视频往往透露出一种节奏感,并带有内容戏谑,使得再严肃的影视剧在鬼畜视频的呈现之下带有搞笑娱乐色彩。因此针对《甄嬛传》的鬼畜视频创作,正是对经典的解构与文本的重构。譬如B站up 主“一只摩羯君”专注于鬼畜视频创作,其对于甄嬛传的二次创作以“主角鬼畜”的视频形式涌现,其创作的甄氏说唱、年氏说唱等视频在B 站获得近500 万次播放量,备受受众推崇。该种“主角鬼畜”类视频虽以人物中心化方式呈现,却最大限度遮蔽了中心人物性格,出现去中心化、类型化的特征,娱乐狂欢变作最大突出点,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文化工业的典型表征。又如up“主绿毛水怪er”创作的《甄嬛传》鬼畜剧系列,对原剧中的主角进行换脸,将甄嬛等人的脸换成男性的脸并结合现代说话风格进行创作,累计获得700 多万次播放量。此种创作方式将主角形象从原剧严肃语境中剥离,减弱其光环效果,每个人物形象也突破常规,在现代语境之下实现重塑。原剧中人物的口型配上不一致的现代语言词汇使得鬼畜视频的娱乐性与戏谑性尤为凸显,狂欢效果更为突出。

情感宣泄:弹幕交往与心灵沟通。 弹幕打破固有规则,实现群体狂欢。基于受众话语权的开放,受众对于恶搞视频与鬼畜视频中感兴趣的情节与内容通过弹幕的方式进行发言。弹幕可以呈现受众任何的想法与观念,作为受众情感的宣泄口,无序的发言与语言风格以及刷屏形式的弹幕持续推动狂欢氛围,将受众代入狂欢场景之中。对于《甄嬛传》的二次创作视频,up 主会改变原剧字幕或者加入新字幕的形式解构经典,融入现代风格制造反差娱乐,当受众受到音视频的感官刺激后通过弹幕进行反馈。譬如在华氏说唱视频中,当受众看到为华妃配的新字幕“带她欣赏欣赏冷宫的装潢”后,纷纷通过弹幕宣泄自己的娱乐情绪,如“哈哈哈哈绝了绝了”“华妃杀疯了”等诙谐而幽默的弹幕展现出狂欢而无意义的特征。亦或是在弹幕中以原剧角色的口吻进行发言,在此种匿名性狂欢中,用户将自身角色进行移位,幻化为《甄嬛传》中的各个角色,通过自我加冕的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仪式性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在场感,满足存在欲。而刷屏形式的弹幕作为群体狂欢的典型表征,也是群体认同的体现。B 站作为亚文化交流的平台,基于个人认同,up 主对《甄嬛传》进行二次创作,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恶搞与鬼畜视频并于互联网进行传播。受众基于相同的趣缘刷到视频并观看,观看视频过程中对其中好的创作内容以弹幕的形式进行话语表达,给予肯定与支持。尤其大规模刷屏的形式,证明《甄嬛传》已成为该群体被认同的符号,形成群体身份认同。处于狂欢语境之下的受众,利用弹幕公开平等地进行表达,使得《甄嬛传》的二次创作于传播演变为一场娱乐游戏。

结语

《甄嬛传》的二次创作热潮在播出了多年后的当下仍热度不减,拥有极高的话题讨论度,并借由播出十周年的讨论焕发新一轮创作活力。本文基于狂欢视角,结合抖音与B 站两个平台对《甄嬛传》的二次创作传播进行分析研究。在抖音平台通过内容再现与模仿扮演等形式实现剧情狂欢与表演狂欢,而在B 站平台通过恶搞鬼畜与情感宣泄等形式实现娱乐狂欢与情感狂欢。通过分析发现,对于严肃宫廷剧的二次创作以娱乐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已成为当前大众文化发展趋势,并通过多种形式构建狂欢语境进行无意义的狂欢。在后现代社会,快乐俨然成为受众追求的第一位,“标榜自由,快乐为主”似乎已成为当代青年群体的追求目标。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过:“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后现代语境之下,无意义的狂欢似乎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受众被裹挟在众声喧哗的娱乐浪潮中。虽然传播主体进行娱乐内容的创作,狂欢的制造为受众带来了消遣与欢乐,但受众对于娱乐内容的沉溺无疑落入虚假快感的牢笼之中。在泛娱乐化时代,如何生产主流而又积极的优质内容,引导受众思想精神健康发展,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鬼畜甄嬛传弹幕
No.3 “鬼畜星探企划”开始征稿活动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看鬼畜入门指南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鬼畜输入法
鬼畜输入法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