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07-25 12:39杨建林谢瑞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高双师专业

杨建林,王 伟,谢瑞峰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团队的内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并明确提出了建设任务: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以及模块化教学模式。随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明确提出,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经过3~5年的连续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上述两个方案赋予了教学团队新的内涵,且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而教学团队是高校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以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对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校声誉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类型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于有效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建设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及相关资格证书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没有明确的依据,容易造成“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模糊。同时,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建设经验,各院校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均出现各种不确定的状况,均处于正在探索阶段[4]。为便于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江苏某职业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探索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教学创新团队构建路径,可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双高”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团队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基于教学式微以及教研室等的传统教学团队、“双高”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教学团队[5]三个阶段。方案1、2 明确了新时期创新型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即通过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优化团队人员结构,不断提升教师的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结构化团队分工协作能力、课程标准与体系的开发能力、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1,6,7,8]。在“双高”背景下,总结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创新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往往没有过多考虑到专业结构、技能结构、来源结构、以及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四技服务”等方面的合理整合[9]。团队中教师大多是青年专业教师,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工匠大师相对比较缺乏。青年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技能方面则较为欠缺。即使有少数青年教师有过企业经历,但是过程往往较为短暂,并未能真正达到行业的技能标准。高职院校中相关青年教师培训的制度和措施等不够健全,青年教师进企业以及参加各类技能培训项目的机会并不多,难有足够时间跟进企业中的完整项目以及先进技能发展动态。企业实践资格认证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考核之间缺乏有效相衔接,没有建立有效统一的运行机制[4]。由于人事制度、考核监督以及待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往往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引进足够的行标企业中高级工程师、工匠大师作为兼职教师。已引进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受到企业工作任务和时间的限制,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在教学上,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较高的标准[10,11]。

(二)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效率过低,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团队中大多数专业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职业发展压力比较大,且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机会过少,往往造成青年教师对这些方面根本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多数兼职教师往往由于体制等问题难以真正融于团队中,难以真正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此外,团队成员每个人经历不同,熟悉的领域不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上述种种往往会造成团队工作效率较低。

(三)教学创新团队并未达到真正高水平,科研与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欠缺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除承担教学任务之外,同样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要求,即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提高教师技术技能积累,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科技研发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达到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在企业发展中对高新技术、工艺、产品等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难度逐渐提高。通常,高职院校教师中工匠大师、博士、知名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比较少,团队中教师在理论知识、科研课题研究、专业学术动态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此外,实验室配套设备、仪器等均为教学服务,可以用于开展纵向科研课题、横向课题的实验设备极少。种种因素造成教学创新团队难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也难以完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双高”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结合江苏某职业学院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状况,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团队、建设模块化教学资源以及实施“三教”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形成职业教育类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有效路径。

(一)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党建引领,构建专业群“三全育人”新格局以及“五项行动”育人新体系

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统筹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专业群体的实际情况,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成立以工程造价专业群体师生为主的联合党总支部,并根据专业设置师生党支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优良、专业建设能力强,同时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都比较突出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和专业带头人,夯实党的建设基础,增强党的组织力量。通过开展“思政教育铸魂”“通识教育培基”“三色文化浸润”“职业规划引领”以及“劳动教育修身”行动积极构建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2.推进现代学徒制,组建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方式,与江苏城建校咨询有限公司、南通达欣等企业合作广泛开展以及深入推进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度实施双构成主体招生、校企双导师育人、学生双特殊身份学习、双构成主体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绿地集团共建“绿地·江苏省建”企业学院,联合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企业组建升级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依托于产业学院进行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就业作为导向,加强人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将就业岗位作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将管理作为导向,促进综合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同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师徒结对、总监论坛以及科研课题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执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以满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名家引领双能双径,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1.建立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分工协作,提高课程模块化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

建立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培养或引进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苏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分别建立“工程造价专业翟春安工作室”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唐小卫大师工作室”,邀请本专业的省级产业教授、企业工匠大师等参与学院教研活动,提升团队教师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拟引进5名以上博士与知名教授,共同优化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能力,建立高水平的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定期组织团队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交流,举办“1+X”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组织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推动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任教师的岗位双向流动,职务互兼互认,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团队。

2.推行“一师、双企、四目标”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

落实专业教师5年一轮训的企业挂职锻炼的基本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求,制定合理的企业挂职锻炼时长要求,重点落实骨干教师过渡到教学名师、职教领军人才分别不少于0.5年、1年的访问工程师制度,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培养机制

推行“一师、双企、四目标”的教师专业化培养,专业群内每位教师对接至少2 个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实践和教师省培、国培等专门培训,实现专业教师在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室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建设)、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等4个方面的“双师”成长目标。

3.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学院构建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重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建立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2]。与苏中建设集团、江苏城建校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积极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创造机会,与企业共同研究协作,致力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出技能型骨干教师,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团队中“双师型”教师的所占比例。建立产教岗位互通、技术互培、项目互动的运行工作机制,鼓励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建设科技项目实施、制定行业标准等。首批专业教师通过全程、深度参与海安市上湖医院EPC总承包项目,提升了工程项目设计优化、BIM技术应用等方面综合能力。将挂职锻炼成果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力资本市场适配度。同时,建立企业技术能手与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实施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三)模块互选四能递进,建设立体教学资源

1.构建“4+N+X”课程体系

围绕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主线,对接一体化集成设计、智能化装配建造、精细化成本控制、信息化全程管理等4 个职业领域就业岗位,构建以4种岗位为基础→高层互选的工程造价专业群课程以及N 个学生自主选修的岗位迁移和职业发展模块课程,应用BIM 技术融通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基础→综合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递进培养要求。融入专业技能证书(装配式结构与安装证书、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等),综合X证书的考核要求,实现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推进“1+X”证书试点,专业群试行学分银行应用。

依托工程造价专业“岗赛一体、做学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示范辐射效应,构建专业群“岗赛证一体、德技创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遴选契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检测、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等“1+X”技能证书进行试点改革,将“课证融通”“专创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阶梯。建立专业群学分积累和转换规则,通过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登记、认定、积累以及转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试点。针对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要求,借助OBE 等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

(四)深化教材、教法改革,改善课堂教学生态

1.健全教材建设与选用机制

依托工程造价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群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紧跟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的发展,校企共同进行专业群教材的开发与修订;组建教材选用工作小组,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选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工程造价专业群教材信息资源库,将国家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等精品教材纳入信息库,为专业群课程教材选用提供支撑。

2.实施成果导向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贯彻国际工程教育“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围绕学生最终所取得的成果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同时注重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实现习惯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和价值的传承[13]。在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建设中,以分层分类教学的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不同岗位群人才培养需求。

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入分析学情,全面推进专业群所有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将理论知识和部分实践内容翻转到课外,利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线下教学的重点转向教学项目的实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切实推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革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江苏某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其中“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后续的建设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一是深化教学创新团队的有机融合、协作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申请、完成省级以上横纵向课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团队在提炼、分析以及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高新技术难题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课程的模块化分解、模块化教学方法。探索专职、兼职教师间的协作教学,探索创新“结构化教师小组”教学。三是探索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模式,积极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合作,实施引进与输出。合作开发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视频及教材建设,实施双语授课教学,拓宽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视野。

猜你喜欢
双高双师专业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