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继文 胡亭亭
(东台市人民医院,江苏 东台 224200)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于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本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复杂,一旦发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1]。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有效手段,但术后可能由于服药依从性差、生活方式不良以及心态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再次心肌梗死或者出现其他心血管不良时间[2]。而有效的护理模式对于疾病康复意义重大。故本研究小组特选取经本院确诊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展开如下研究,分析以高强度间隙训练为主的生命力强化干预联合延续护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经本院确诊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3];且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PCI治疗成功,且术后心功能Killip分级I-Ⅲ级。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肝、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者;同一时间内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病例资料不完整。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本研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前提下展开,且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1 对照组术后参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4]中相关规定接受心脏康复训练。术后1-2d床上被动活动关节及大肌群等,训练时间每次5min,每天3次;术后3-5d以床边活动为主,每次训练10min,每天3次;术后6-7d以病房内缓慢行走为主,每次训练15min,每天3次,步行距离从25m逐渐增加,但应以患者耐受为宜;术后8-14d以步行训练为主,结合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强度,每次训练30min,每天1次,持续至术后3个月。
1.2.2 观察组实施高强度间隙训练为主的生命力强化干预联合延续性护理。具体如下:
(1)首先成立强化干预小组,并进行规范的理论及实践培训。
(2)认知干预:发放健康手册,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及PCI相关知识,说明生命力保养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觉管理身体将康的能力意识。
(3)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分析其性格、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明确患者内心真正的需求,然后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以此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并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影响。
(4)康复训练:术后7d内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术后第8d采用心肺运动测试训练系统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训练前5min放松身心,佩戴心电监护,采集基础信息,转速设置为50-60r/min,功率从5W/min逐渐增加至15W/min。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收缩压增高至220mmHg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少10mmHg等情况,则终止训练。将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功率的60%进行的功率踏车训练作为初始训练,然后进行1周的适应性训练,第2周期运动负荷为峰值功率的80%,每次训练3min,休息1min,每天训练10组,每周训练3次,持续训练3个月。
(5)延续性护理:出院前1d留取联系方式及住址,建立微信病友群,每天在微信群内分享疾病相关知识,患者也可在群内咨询遇到的问题;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个月进行一次上门访问或门诊随访,了解病情转归,同时积极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另外,嘱咐患者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应立即入院复诊。
(1)于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依从性,若患者完全遵照医嘱用药、康复训练等则视为完全依从;若患者偶尔出现不遵医嘱情况则视为部分依从;若患者完全不遵医嘱视为不依从。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相加所的结果即为总依从率。(2)分别于术后1d及术后1周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及部分凝血酶时间。(3)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 径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并进行6min步行试验(6min内步行距离)评价心功能。(4)统计术后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为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组别例数(n)性别(n)年龄(岁)病变位置男女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42 42 23 20 19 22 0.429 0.513 55.18±4.69 56.39±5.31 1.107 0.272前壁梗死14(33.33)13(30.95)0.055 0.815下壁梗死12(28.57)11(26.19)0.060 0.807高侧壁梗死7(16.67)10(23.81)0.664 0.415前间壁梗死9(21.43)8(19.05)0.074 0.786
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总依从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依从性比较[n(%)]
术后1周,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n)纤维蛋白原(mg/dL) 部分凝血酶时间(s)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2 42术后1d 560.32±95.91 554.18±83.76 0.312 0.756术后1周362.55±49.62 416.05±50.69 4.888<0.001术后1d 44.41±3.75 45.89±4.02 1.745 0.085术后1周31.06±2.05 36.31±2.11 11.565<0.001
干预6个月,观察组LVEF、LVEDD、LVESD值及6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n)LVEF(%) LVESD(mm)LVEDD(mm) 6min步行试验(m)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2 42干预前45.03±3.67 46.17±3.89 1.381 0.171干预6个月52.16±4.91 48.06±4.65 3.929<0.001干预前39.62±2.03 40.05±2.14 0.945 0.348干预6个月51.07±3.11 45.66±2.97 8.153<0.001干预前42.32±1.34 42.25±1.67 0.212 0.833干预6个月53.35±1.85 47.02±1.59 16.817<0.001干预前356.95±62.18 363.85±59.71 0.519 0.605干预6个月510.22±63.96 435.05±59.98 5.556<0.001
两组随访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5所示。
表5 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仍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导致该疾病复发率较高,同时还可能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5]。而PCI患者术后需居家康复治疗,高强度间歇训练值的是患者进行多次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以提高患者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左室重构等[6]。延续性护理指的是住院护理的一种院外延伸,其是通过一系列行动设计,以确保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7]。生命力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在根本上维持生命力、激发生命力,提高患者对生命的希望,继而促进早日康复。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更新,临床护理已不再是单一的“以人为本”的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生命力护理的融入使得康复医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研究表明,生命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8]。
目前有关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的生命力强化干预联合延续性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术后护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特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术后予以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的生命力强化干预联合延续性护理,结果取得了较好反响。结果显示,术后1周,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较对照组优,本次研究加入生命力干预,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让患者明白遵医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及自护能力。在于洋[9]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对于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健康宣教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LVEDD、LVESD值及6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好,且观察组心血管不良时间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吻合[10]。说明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的生命力强化干预联合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继发患者生命力,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生命力干预通过深入了解患者内心,并针对性应用系统的干预方法,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加有利于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生命力强化干预下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凝血功能及心功能,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