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山丹县东乐镇西屯小学 刘青松
当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素养的教授以及道德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语文学科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道德案例,比如,语文学科中会讲解一些古代的著名诗词,而这些诗词中表达了诗人良好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以及道德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能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思想以及道德观念。这种培养模式也符合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最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
立德主要是指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树人主要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主要是教师或学校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事业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家国情怀,最终成为一个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当前,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及教师不仅需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必须转变道德教育的方式,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挖掘语文素材中能体现道德品质的主题,采用渗透式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
第一,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学生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该诗中最后一句描述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通过这首诗的了解,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诗人,感恩朋友的帮助,也可以看出李白具有良好的道德观。而当今很多人缺少这种道德观,认为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李白的这种友情观和道德观为榜样,在平时与同学或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要怀着一颗感恩以及感激的心,而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不求回报,真正做一个懂得感恩以及无私的人。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他相似的诗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诗词进行讲解,往往过于重视诗词的基本含义,对诗词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情感挖掘不深,因此导致很多小学生只是对诗词进行死记硬背,而对诗词背后的文化以及道德内涵挖掘不够。所以,教师要想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水平,必须带领学生挖掘诗词背后的表达效果以及情感,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情感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中,让学生学习和领悟诗人的道德品格,并以此为基础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第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水平。当前,小学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体裁,往往通过某事件或某个人物反映一定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是比较积极和正向的。一般来说,积极以及正向的思想往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正向以及积极思想的引导,这些思想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情绪比较低落、消极,说明学生的心理可能出现了问题,而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观。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怀和鼓励,让他们走出困境,从心理上摆脱消极的情绪,以阳光、健康以及积极的心态与他人相处,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我看到了自己很喜欢的糖果,忍不住偷偷地拿了一块糖果,打开尝了一块,发现糖果真甜,于是就和爸爸妈妈愉快地继续逛超市了,最终忘记了付钱。”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跟学生沟通,告诉学生:尽管这篇文章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真实事件,但是从这事实中也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当的行为,比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在没有付钱的前提下,不能随意打开商品的包装,甚至是品尝商品,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在回到家后,发现商品没有付款,要及时返回超市,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疏忽,并付款以及表示抱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应注重方式和方法,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加婉转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知道你拿糖果没有付钱,并不是故意的,只是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太过开心而忘记了付钱,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行为我们今后要尽可能地避免,因为这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个人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杜绝这种行为,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道德”。
第三,教师在进行作文主题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道德相关的主题,以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以及思想的规范和纠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以“职业”为主题的写作内容。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归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职业,然后鼓励学生表达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发现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评价,从而发现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比如,很多学生会不尊重农民工的工作。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权利,同时不同的职业都应得到尊重,因为不论是何种职业,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获取回报,应尊重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他们的付出,也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第四,在课内以及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授需选择合适的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前,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案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强调对这些文章的深入分析,从道德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学生学习了《升国旗》这篇文章。教师在对教材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了解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生字如“升、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生字的偏旁,以偏旁作为基础进行联想和造字。通过开篇文章教学,让学生正确以及流利地朗读这篇文章。教师需挖掘该篇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五星红旗的道德思想。当前,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而对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护五星红旗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以及家国情怀,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的根本。
除了借鉴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常见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书籍主要包括《读者》《小王子》《小学生礼仪手册》《中国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精选》等。除了国内的一些书籍,教师还可以选择国外的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我要做个小孩子》这本书为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善良、正直的女孩子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高尚的道德观,离不开家长、自身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本书籍,鼓励小学生将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与这本书的主人公金玲相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思想道德以及行为方式上面与主人公之间的区别,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和改善。综上所述,通过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学生能了解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以自身的行为或思想对比,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教师、家庭以及学校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水平。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以及设备已经广泛运用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以及学科的改革,必须积极转变和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采用信息化技术或相关的设备,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入道德教育,能协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以统编版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第七单元讲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采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的宏伟志向,同时让学生了解周恩来总理为了国家以及民族奋斗终生的伟绩,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更能对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冲击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求学生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真务实,真正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最终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六,熟练把握教学环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是在国家最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其中不乏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牢牢把握好教材内容,将课本作为素质教育的蓝本,恰当地辅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感悟到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提升其道德素养。例如,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格外注意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设计在导入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在初步感知课文的环节,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复朗读和背诵,反复、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能加深学生对德育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促使学生感悟文字内容的内涵,从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及道德素养产生影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德育创造合适的环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其中的道德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保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一方面教师应完全把握课堂节奏,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懂得道德修养教育对其人生重要的指向作用。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正在被四面八方的信息和言论所影响,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有效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学习讲究的是学生在文章中获得的感悟与总结,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七,在生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小学阶段正是学习生字词汇量最大的阶段,平均每1000 个生词中就要求掌握800 个。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在认识生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将识字、写字教学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受到爱国主义、谦让互助、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习“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几个词语时,渗透的德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母爱,教育学生报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在仔细考究“乌鸦”,可以拓展到乌鸦喜欢啄食垃圾和腐烂食物,因此乌鸦能净化环境,另外,在民间说法中乌鸦代表着厄运和晦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不可信的,教师要纠正错误说法,教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和保护鸟类。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寓意或道理,总之,应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德育。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活动与对学生的德育同等重要,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二者结合,才能为社会以及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点有效的措施,希望相关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