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芬(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146)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转变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独居长者的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2020 年,我国独居长者数量增加至1.18 亿人左右,约占长者人口的50%、总人口的8.2%。随着独居长者数量的日趋增长,其孤独感已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孤独感是由某种形式的社会关系缺失引起的令人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主观体验。作为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孤独感会
缅怀团体治疗在长者心理健康领域有广泛的运用,一些学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长者孤独感的干预,并初步呈现了干预效果。然而既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数量较少,且以准实验研究为主,其干预成效尚待验证。其次,研究对象以机构中的长者为主,针对社区独居长者开展的研究则较少。最后,西方文化背景下起源发展的缅怀团体治疗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运用刚起步,其在本土运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如何,特殊性如何,以及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其在本土的运用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基于此,本文通过在广州市Y 街道开展的一项古典实验研究,探究缅怀团体治疗理论在本土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介入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期望通过此研究,能够进一步验证缅怀团体治疗理论在长者孤独感干预方面的成效,为缓解我国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实务模式,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缅怀团体治疗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的运用积累实证经验。
故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缅怀团体治疗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融入“家本位”的文化视角,将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我国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的干预,进一步验证其运用成效,拓展其适用范围。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后测和追踪测古典实验设计(pre-post-follow up test controlled classical experiment design)。缅怀团体治疗作为干预措施,实验组接受团体干预,控制组在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和干预结束三个月后,研究者采用UCLA 第三版中文版孤独感量表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前测、后测和追踪测,以了解缅怀团体治疗对于缓解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之成效。研究设计见表1。
表1 缅怀团体治疗实验设计
表中,R 代表随机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研究对象;X1 代表缅怀团体治疗;O1 代表实验组前测,O2 代表实验组后测,O3 代表实验组追踪测;O4 代表控制组前测,O5 代表控制组后测,O6 代表控制组追踪测。
本研究采取非概率立意抽样方法,对广州市Y 街道辖区内的398 名60 岁及以上的社区独居长者,发放“UCLA 第三版中文版孤独感量表”,剔除无效数据,得到352 份有效数据。根据量表得分,选出孤独感得分在50 分及以上的63 名社区独居长者,逐一入户访谈。根据个人现实中的孤独感状况、是否适合参加团体以及是否愿意参加等因素,确定32 人参加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参与者分派至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有2 人中途退出团体,控制组有1 人中途退出研究,最后获得有效样本29 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资料见表2,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基本特征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符合此次研究需要。
表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资料
本文以缅怀团体治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针对长者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确定团体治疗的内在逻辑,据此设计此次团体干预的三条核心路径(见图1):第一条是通过发挥人际交往功能,直接满足长者的社会关系需求;第二条和第三条分别是通过改善长者的人格特质和改变长者的人际关系认知,间接满足长者的社会关系需求。计划通过三条路径的干预,最终达到缓解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的目标。
图1 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缓解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的理论逻辑图
在确立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缓解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广泛参考缅怀团体治疗的相关研究,并融入“家本位”的文化视角,设置团体主题和制订具体的团体方案(见图2)。
图2 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缓解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的干预方案
首先,团体发挥“人际交往”功能(从第1 节到第8 节),通过设置团体成员“彼此认识”“共同回忆”和“议题讨论”等环节,协助团体成员从认识到熟识,满足团体成员对于社会关系的需求。其次,团体发挥“内省”功能(从第4 节到第6 节),通过设置“快乐时光”“艰难时刻”和“人生成就”等讨论环节,协助团体成员减轻厌烦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增进自我认同感。最后,团体发挥“认知”功能(第7节),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讨论环节,协助团体成员就其关注的“家庭关系”进行讨论,改变团体成员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每节团体功能以及团体主题和干预目标,设置包含家庭议题在内的开放式话题,具体讨论话题由团体成员来决定。
实验组研究对象参与8 次缅怀团体治疗,每周1 次,每次90~120 分钟。为保证团体质量,此次团体由一位主要带领者(研究者担任,研究者持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和两位协同者共同带领,三位带领者均接受过缅怀团体治疗的学习和培训。此次团体干预使用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倾听、同理、支持、澄清、引导、建议、宣泄、鼓励、使能等。
1. UCLA 孤独感量表第三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neliness Scale)
2. 基本特征:结构式问卷
研究者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学资料和健康资料,通过结构式问卷的方式搜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分为有配偶和无配偶(包括丧偶、离婚和未婚)两类。经济状况分为困难、一般、宽裕三类。受教育状况分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五类。健康状况分为差、一般和良好三类。基本特征指标具体可见表2。
采用SPSS 20.0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均值与标准差以及次数分配与百分比,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孤独感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fisher 精确检验,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资料和前测资料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TWOWAY ANOVA Repeated Measured(mixed design)检验团体干预成效。
此研究在开展过程中遵循非伤害性、保护性、知情同意与自愿、尊重隐私与保密,以及研究成果分享原则。研究结束后,为保护控制组成员的利益,在征得控制组成员同意后,为控制组成员开展缅怀团体治疗。
由表3 可得,实验组成员UCLA 前测、后测和追踪测的分数分别为53.43±1.70 分、40.71±2.02分和41.00±1.80 分;控制组成员UCLA 前测、后测和追踪测的分数分别为52.93±2.05 分,53.80±2.18 分和53.93±2.12 分。对两组前测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无显著性差异(P=0.658)。结合图2 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和控制组成员前测孤独感水平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成员的孤独感水平明显低于控制组。实验组成员孤独感水平从前测到后测有明显的下降,后测到追踪测基本维持不变;控制组成员的孤独感水平一直维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表3 两组孤独感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图3 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孤独感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进一步采用2(实验组vs.控制组)×3(前测vs.后测vs.追踪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缅怀团体治疗对于研究参与者孤独感状况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UCLA 得分的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2,54)=199.96,P<0.001。进一步简单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以组别为自变量的干预效应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UCLA 前测分数无显著性差异,F=0.517,P=0.478;后测分数有显著性差异,F=280.73,P<0.001;追踪测分数有显著性差异,F=311.67,P<0.001。
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间效应表明,在实验组中,时间因素对孤独感状况的简单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57.19,P<0.001,干预组后测的UCLA 分数与前测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追踪测分数与前测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后测分数与追踪测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控制组中,时间因素对孤独感状况的简单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71,P>0.05,对照组前测分数、后测分数与追踪测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UCLA 得分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UCLA 得分低于控制组的UCLA 得分;缅怀团体治疗时间也有影响,团体开始后,实验组UCLA 得分显著下降,团体结束至团体结束后三个月,UCLA 得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控制组UCLA 得分始终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时间和组别存在交互效应,随着缅怀团体治疗的开展,实验组的UCLA 得分始终低于控制组。这说明缅怀团体治疗可有效降低社区独居长者的孤独感水平,且持续效果良好。
1. 人际交往功能:满足长者的社会关系需求
旧时的歌声一响起,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起来,感动得我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倒不是说大家唱得有多么动听,而是自己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好像和一群好朋友回到了往日的美好时光。要知道,年纪大了,想找个讲体己话的人真难呀,年纪越大,越觉着孤单……在团体里和朋友们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儿,觉着自己不那么孤单了……(成员A)
重温过去的老歌、老电影和老照片,勾起我们很多回忆,想起当年为了攒钱买磁带和电影票的情景,以及因为照相而激动得整夜睡不着的情景……在分享这些的时候,我很快乐,觉着有人听自己说话,而且理解自己,大家就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儿,觉得自己没那么孤单了。(成员F)
2. 内省功能:改善长者的人格特质
本研究尝试运用缅怀团体治疗的内省功能,协助长者减轻厌烦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增进自我认同感。首先,开启长者快乐的回忆,使其改善目前的情绪状态。通过“育儿的快乐”“子女成长的喜悦”等话题的分享,激发了长者与往事相关的正面情绪。这种正面感受对长者现实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可缓解长者的负面情绪,使长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其次,引导长者回忆过去如何成功地面对困难,增强长者的自尊和应对能力。当长者正在面对孤独等问题的考验时,回忆过去他们如何应对其他挑战有助于长者重拾自信心和重新运用过去用过但被遗忘的应对技巧。最后,带领长者重温往日的成就和领悟生活的意义,协助长者完成自我整合和自我反思。长者在分享人生中的成就时,看到了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贡献,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增进长者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发挥缅怀团体治疗的内省功能,长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这些成为改善长者人格特质和缓解长者孤独感的潜在因素。需要指出的是,长者人格特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但是缅怀团体治疗为长者人格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可能,改变一旦开始,就能启动改变的良性循环,达到缓解长者孤独感的目的。
女儿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礼物。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感觉世界变得不一样了。陪伴她成长的每一天,我都觉得无比幸福。看着她现在长大成人,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我觉得我的人生完满了……和大家一起讲讲女儿成长的趣事,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好像现在的生活也没那么难了……(成员L)
大家分享年轻时代的经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属于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这辈人都经历过很多坎坷才走到今天,要说我们这些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苦和能坚持,还有就是乐观。想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更加有信心了。想起以前那么艰难的日子,我们都熬过来了,眼前的事情都算不上什么。想开些,乐观一点,一切困难都会过去。(成员M)
自从退休后,我老觉得自己没用了,感觉没有人需要我……和朋友们(团体成员)谈起过往,让我特别有感触。我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看着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富强,家里人的生活也一点点好起来……这些都是我们这辈人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我们对国家和家庭都是有贡献的,我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孩子,也对得起自己。(成员B)
3. 认知功能:改变长者的人际关系认知
以前我觉得数我的儿媳最可恶,她经常回娘家看她父母,一个月才来看我一次。听大家一起交流,发现家家都差不多,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亲生的,自然更有感情些。想明白后,我心里舒服多了。你说也怪,自从我对她(儿媳)说,让她多去看她父母,她反倒来看我的次数多了些,人还是应该相互理解的。(成员M)
我这辈子总是希望儿子听我的话,我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还多。每次儿子的意见和我有冲突时,我都觉得是他错了,大声呵斥他。他不爱来看我,来了话也很少。有时候我很孤独,打电话让他回来吃饭,他总是找各种借口不来。和大家聊聊,我觉得我自己也有问题,时代变了,孩子也大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我总是拿我的经验压制他,难怪他不喜欢回来。我想,我需要改变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了。(成员E)
研究结果表明,融入“家本位”文化价值观的缅怀团体治疗,通过发挥人际交往功能,为长者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持(主要为情绪性支持),满足了长者的社会关系需求,成为缓解长者孤独感的重要因素;通过发挥内省功能,改善了长者的人格特质,提升了长者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并形成了正向的自我概念,成为缓解长者孤独感的潜在因素;通过发挥认知功能,改变了长者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使长者从子女处获得了更多支持,成为缓解长者孤独感的另一潜在因素。通过以上三条核心路径的干预,社区独居长者的孤独感状况得到显著缓解,且持续效果较好。可见,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缅怀团体治疗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初步证明了缅怀团体治疗的本土恰适性。
1. 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社区独居长者应关注的本土面向
2. 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社区独居长者的未来推进方向
未来将缅怀团体治疗运用于本土社区独居长者时,实务工作者需要同时考虑文化特性和群体特征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本土的实务工作者需要积极适应我国“家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在使用缅怀团体治疗时,单独设置“家庭”的主题,将长者特别关心的议题纳入其中,回应长者对于“家庭”价值的关注。另一方面,更要跳出“家本位”文化价值观的局限,充分挖掘和运用社区独居长者的能力,重视其个人价值的重构与建立。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未来我国长者独居的比例会持续攀升,长者独居的时间也会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增加。长者过分关注“家庭价值”而忽略自身的“个人价值”,其孤独感问题会愈发严重。协助社区独居长者重构和建立自我价值感,使其能够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老年生活,才是解决长者孤独感问题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
在研究样本方面,本研究采用古典实验设计,透过3 次施测检视缅怀团体干预成效。此次的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个街道,完成3 次施测者仅为29 人,样本量小且代表性不足,这些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这是此种设计的必然限制,未来仍需要持续验证缅怀团体治疗对于缓解我国社区独居长者孤独感的成效。
在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的量化部分采用了UCLA 孤独感量表第三版中文版。该量表的测量指标为感受性的,团体成员的身体状况变化、团体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施测结果,测量结果容易产生波动。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研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质化研究,获取了关于团体成员改变状况、改变因素及其与缅怀团体干预关系的资料,进一步验证了量化研究的结果。未来开展本研究还可增加行为性测量指标,佐证研究结果。相比于感受性指标,行为性指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更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改变状况。
在研究运用方面,此次研究对象以低龄且身体健康的长者为主,对于高龄且身体状况较差的独居长者,该疗法不具有适用性,未来还需要为高龄及身体状况欠佳的独居长者开展更多干预研究,探索适切性的本土化干预方案。同时,此次研究的场域为广州市都会区,该区域城市化程度高,社区关系较为疏离,团体干预效果不容易外溢至控制组。未来在乡村或偏远地区开展该研究,需要考虑团体效果外溢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