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情怀再讨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2022-07-25 03:52李红飞曾守锤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广州新华学院广东广州50520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文/李红飞 曾守锤(.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2.广州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0520)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

假设1:社会价值感知对离职倾向存在负向效应。

(二)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

假设2:集体心理所有权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假设3:工作满意度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四)集体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假设4: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五)假设模型

综上,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见图1),以此来探讨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感知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考察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图1 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的关系: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的多重中介效应

三、数据、方法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源于华东理工大学于2019 年进行的“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 2019)。该项目是全国第一个以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动态为主题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和研究项目,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每个样本城市注册社会工作机构名单为抽样框,从中随机抽取社工机构,进而再随机抽取社会工作者,最终获得社会工作机构有效问卷979 份、社会工作者有效问卷6776 份(含民政、医务社会工作者)。基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剔除关键变量的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最终将5620 个样本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195 人(21.26%),女性4425 人(78.74%);平均年龄为30.2岁,标准差为7.84;单身2938 人(52.28%),已婚2682 人(47.72%);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有427人(7.6%),大学专科和本科的有4753 人(84.57%),研究生学历的有440 人(7.83%);平均工作年限为3.34 年,标准差为3.47。

(二)变量操作化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 中介变量

4.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男=0,女=1)、年龄、婚姻状况(单身=0,已婚=1)、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0,大学专科及本科=1,研究生=2)和工作年限。

四、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n=5620)

(三)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使用Hayes 开发的SPSS 插件PROCESS 宏程序非参数Bootstrap 法(重复取样设定5000次,置信区间设置为95%)的模型6,以社会价值感知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以集体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为链式中介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为控制变量,发现社会价值感知能够负向预测离职倾向(β=-0.071,P<0.001)和正向预测集体心理所有权(β=0.348,P<0.001),而集体心理所有权能够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β=0.05,P<0.001),社会价值感知能够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β=0.05,P<0.001)。我们将集体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纳入方程后发现,社会价值感知(β=-0.004,P >0.05)和集体心理所有权(β=-0.028,P >0.05)均不能直接预测离职倾向,但工作满意度能够负向预测离职倾向(β=-0.845,P<0.001),回归方程解释率明显增加(R=0.159,P<0.001)。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回归分析(n=5620)

各变量中介路径的效应值和路径系数结果如表3 和图2 所示。本文使用Bootstrap 抽样的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集体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10(95%CI=[-0.021,0]),中介效应不显著,假设2 不成立;以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42(95%CI=[-0.060,-0.025]),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22%,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3;以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15(95%CI=[-0.020,-0.010]),所有间接效应合计为-0.067(95%CI=[-0.087,-0.047]),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在社会价值感知对离职倾向的负向效应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29%。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4。

图2 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集体心理所有权、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模型

表3 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的链式中介分析效果(n=5620)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加入集体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后,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对离职倾向的直接预测作用为负向但不显著(β=-0.004,P >0.05),而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对集体心理所有权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47,P <0.001),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050,P<0.001),集体心理所有权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050,P <0.001),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845,P <0.001)。这说明:一方面,工作满意度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即高社会价值感知的社会工作者因工作满意度较高而离职意向较低;另一方面,集体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即社会价值感知越高的社会工作者的集体心理所有权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离职倾向越低。这与本研究的假设部分一致。然而,与假设不同的是,集体心理所有权对离职倾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28,P >0.05),即集体心理所有权在社会价值感知和离职倾向之间的独立中介作用不存在。但是,集体心理所有权能够通过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β=0.05,P <0.001)从而间接显著负向预测离职倾向(β=-0.845,P <0.001),这表明工作满意度在社会工作者集体心理所有权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中起显著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被社会价值感知通过集体心理所有权、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遮掩,使得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对离职倾向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换句话说,高社会价值感知社会工作者可能因为工作满意度较低而产生离职倾向,但较高水平的集体心理所有权能提高其工作满意度进而缓解离职倾向的产生。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社会工作者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体心理所有权和工作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贡献:一是本研究对社会工作情怀做了更为清晰的分析。目前学界对社会工作情怀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社会工作情怀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社会工作情怀理论上是一种特殊的“互惠”非物质交换,是自己的工作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正向影响的价值感。本研究将其操作化定义为社会价值感知,实际测量其与集体心理所有权、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有关社会工作情怀的研究。二是把社会价值感知引入影响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模型,正视社会工作职业“助人”“利他”的特殊社会功能,这正是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职业的利他主义职业情怀的基本诉求。研究表明,社会价值感知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离职倾向,这说明社会工作情怀本身对社会工作队伍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