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逆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对策研究

2022-07-23 10:21:28杨驭铭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化贸易

杨驭铭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15世纪,世界市场的建立宣告着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随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国际分工专业化、全球市场规模扩张、技术进步与扩散等方式,全球化提高了整体的经济增速,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让世界各国都能够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对全球化改变了观点,并掀起了逆全球化的浪潮。逆全球化是经济危机的产物,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美国在多个领域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加征关税以及限制进出口等[1],2019年英国公投脱欧,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国际贸易近乎腰折,供应链断裂,全球价值链重构。逆全球化的浪潮来势汹汹,贸易壁垒的大量增加,导致世界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当前全球范围内超过2/3的贸易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间产品贸易进行。企业的生产行为可分为研发,设计,制作,运输,销售,售后等独立的环节,企业可以选择在企业内部承担这些环节,也可以通过外包进行全球化生产[2]。二战后各国贸易联系加深,由于最小化成本的考虑,企业多数会考虑与其他企业进行工序上的分割,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割,最终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生产。而在全球价值链中也存在着竞争,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要素的使用十分敏感,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而发展中国家被迫处于下游进行基础的加工生产,付出较多的资源并获取相对少的利润,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及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但如今大企业大多向智能化转换,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也能借助信息的革命进入全球化浪潮。以往的赢者通吃的局面也逐渐被专而优的单项竞争取代,一些曾经不起眼的中小科技企业也成为了科技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从而大大威胁了发达国家在这些传统的优势项目上的垄断地位,动摇了其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地位[3]。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占全球GDP的17%以上,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与美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快速缩小。从长远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将保持群体性崛起之势。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高,但它们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却未获得相应的地位,仍然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规则的话语权。总之,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演变,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体制的落后性难以解决一系列新的全球性问题[4]。而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排挤,对外贸易受到挤压,对此,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对,切实保障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安全,保障双循环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5]。此外,伴随着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阶层矛盾激化,社会问题突出,也出现了不少对全球化抨击的声音。基于此,本文将从逆全球化的内应及外因来分析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所采取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在其中表现更差。面对国内的经济困难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各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及产品安全的问题上进行发难,以国家安全为由在高新技术等领域大肆设置贸易壁垒,这其实是发达国家在面对新兴的经济体冲击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希望以武力将经济亏损转嫁并遏制后发展国家的快速崛起[6]。例如美国的301调查,真实目的是为了针对“中国制作2025战略”,不仅对中国的芯片进口进行限制,更是将30多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同年6月对钒进口是否伤害国家安全开启了232调查,指向的同样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美国对华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相关出口下降了70%,极大地打击了中国的贸易发展,将中国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遏断[7]。至此,国家安全成为贸易保护的伪装。如今高新领域已经成为了各国竞争的重点区域,同样也成为了贸易壁垒的新热点,成为逆全球化的中心区域。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美国等对后发展国家在高新领域的围追堵截,以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国家安全为由实行贸易壁垒,目的是阻止后发展国家的弯道超车。如在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中美的高新领域贸易急剧下降,对我国的影响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贸易壁垒主要限制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以及数字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以保持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保证能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上游,获取最高的利润,促进本国的经济复苏并借此打击后发展的经济体以稳据高地。

而从行业上来看,我国面临技术引进难题排名前三的领域依次分别为材料技术 (40.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37.5%),以及生物技术(17.2%)[7]。以芯片为例,有不少企业表示,国际技术型企业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即使将部分技术授权(或转让)给中国企业,也会附加种种额外的条件。从技术贸易对象来看,美国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技术来源方。美国一直是全球的技术高地,它凭借着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占据着新关产业链的最上游。而美国也是中国主要的技术贸易对象。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从美国引进专利技术的企业占比为40.0%,而只有49.9%的战略性新关产业企业使用的专利技术来源于美国[7]。相对而言,战略性新关产业对美的依赖度更高。

此次中美贸易争端中,芯片问题便备受关注。许多国产芯片的技术构架都来源于ARM(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知识产权提供商),而ARM在授权国内时并未开放核心的ARM32位核心指令集授权。国内芯片由于底层逻辑的依赖无法做到完全自主。华为与ARM曾有密切合作,例如海思麒麟芯片便是基于ARM的底层逻辑所建。自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ARM停止了相关授权,使得华为芯片研发受阻,需要重新从底层探索新的路径[7]。在贸易壁垒中受挫的不仅是华为一家企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命脉都受制于发达国家企业手中的核心底层技术。一旦这些企业被抽去了基础的技术授权,那么对他们的发展以及该国的经济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结合图1和表1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对于尖端领域的专利获取十分困难。高端领域的精准打击不仅有效地延迟了国家的技术进步同时技术垄断带来的利润也是难以估量的。

图1 1997年~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费用 [8]

表1 十大半导体厂商统计结果 [8]

除却在高端领域的围追堵截,美国在资源与粮食上也进行了壁垒的设置,如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棉出口等,都彰显了其妄图压制中国发展的野心。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充分暴露了全球化生产链的一些弊端。其中美国在此新冠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难以迅速恢复,便希冀建立贸易壁垒以更快地稳固本国地位。

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也促使了逆全球化浪潮的汹涌。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老牌强大的贸易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能力开始递减,他们在疫情的影响下恢复效率低,受创大,如图2所示,而过往全球化的野蛮发展也使得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开始显露,资本与劳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获利程度不同,如发达经济体的贫富差距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顺差与外债规模不匹配等,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从近年的一些风险事件来看,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对全球价值链体系也构成一定的挑战。如图3所示,发达经济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一直在向产业链两端移动,但是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越来越多小企业与机构参与到了产业链的两端,分走了原属于大国企业的利润。

图2 美国1000强企业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情况 [7]

图3 发达经济体产业链产业格局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移动 [7]

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展现的潜力已经大大超越了曾经的世界贸易结构,如图4、图5所示,亚洲国家的GDP与国际贸易增速都远超欧美,发展增速是欧美等国所不及的,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利益分配公平的诉求体现。同时新冠疫情以及恐怖活动、世界性卫生难题、世界气候问题等一系列国际难题也推进了逆全球化的进程。

图4 GDP增速与国际贸易增速正相关(1945年~2014年) [7]

图5 各类国家的GDP增速对比[8]

三、对策建议

1.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的沿线建设,扩大全球化同盟

由我国的国有企业领头,各类民营企业参与,以人民为核心注入资本,与相关各国开展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贸易往来。其中中国多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而非短期获利的金融行业,体现了中国的长远目光以及持续发展的决心。“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贸格局的重构创造了有利契机,相比欧美市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充足,发展前景广阔。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正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平台,2020年一季度,广东对东盟进出口2189.7亿元,同比增长7.7%,东盟成为广东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未来“一带一路”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9]。具体措施上,首先应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国际贸易更便利,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密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往来。此外,要搭建好交流平台,无论是广交会或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会,让各国的产品与文化共赏共鉴共享,让贸易互通有无,让文化交融,让民心相融。

2.加强区域协作,完善产业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将带来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首先落实“规划引领、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十九大思路。坚持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区域间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好产业体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完善产业链,构筑更有保障更稳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长期来看,我们将以三种渠道,如图6所示,通过最底层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此对接全球价值链重构,将低端制造业逐渐迁出,让高新产业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数字化的转型,将视野聚焦到数字化经济上[10]。

图6 全球化推动科技创新的渠道 [7]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如今已到了谋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候。非洲以及东南亚的WEF较高,可成为制造业主要迁入地。低端制造业的迁出是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我国的高端产业目前的研发投入已经逐渐赶超发达国家。2018年美国投入高达4765亿美元,我国的3706亿美元虽仍有差距,但在国家科教的战略下科研发展将会逐步赶超[8]。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产业迁移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避免走上国外“去工业化”的老路。在发展高端领域的同时,加速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助推制造业的升级。一方面,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智能制造,促进技术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并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以此增加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同时把增加值率最高的制造环节留在国内。

四、结语及展望

尽管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仍高呼着逆全球化的口号,但全球化在冲击下并未有抑制趋势,历史会证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逆全球化的周期内,各国都有固步自封的趋向,因而中国更应该利用好自身的特殊优势,发挥好体量大的特点,正向修炼内功。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鲜明的旗帜,坚持好全面发展,区域协调的道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纵然逆全球化潮流正在不可避免的影响世界,但是作为更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毕竟已经出现,它所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当我们坚持好双循环,做好再分配,在高端领域获得话语权,我们便能让世界走向共产主义式的经济全球化。

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今逆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与驱动内因,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但并未深入到各领域进行深刻探究,缺乏了对社会制度以及其他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结合。然而基于本文的分析,一定程度的概括了当今中国所处的局势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中国积极应对新型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价值链全球化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贸易统计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