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模式与路径探析
——产城融合共生理论及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实例

2022-07-23 07:39汪厚庭
齐鲁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城共生戏曲

钟 俊,汪厚庭

(中共黄山市委党校,安徽 黄山 245000)

一、问题提出: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研究意义与综述

(一)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的研究意义

特色小镇承担起把现代要素引入乡村、挖掘乡村特色资源、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融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新平台的责任,或将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养老之所和农村人创新创业之舞台。而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特色”强调的是产业、文化、生态、旅游等差异化发展,只有这样小城镇才具有竞争力、才富有活力、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是以戏曲文化为依托,以戏曲文化产业为核心,吸引、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一个聚合文化、产业、生态、旅游和社区为一体的空间。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戏曲文化发祥地普遍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窘境。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的戏曲文化小镇就很有代表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且动力不足。二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与生态环境未得到充分利用并存。三是戏曲文化产业体系完整且艺术品位含量较高。四是拥有良好的自然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点)。而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戏曲文化发祥地——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如今却远远落后于其它地方文化及经济发展。所以,对像石牌戏曲文化小镇这样的戏曲文化发祥地,将其营造成特色小镇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相关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的相关特色小镇的研究,多从产城融合视角进行的。如李硕扬等(2018)认为,利用产城融合理论设计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形式,并从产业、设施、人才与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镇发展形式对策。叶娟惠(2019)在特色小镇的营造和开发中,按照产城融合理论,并联系实际例子,试图以创新规划理念、准确定位特色产业、集聚要素资源、遵循生态发展等四个方面为抓手,将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贯穿特色小镇的营造和开发全过程中。施郁文等(2018)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从产业、交通、人才、环境、服务等五方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功能定位模式提出建议。秦笑(2018)以产业、城镇、人才、文化“四要素”为视角,对特色小城镇的健康培育和创建的优化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以上学者都只以产城融合理论这一单一视角,且较为注重对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创建以及产业“特色”的发展。但学界关于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开发与创建的研究并未直接涉及。另外,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创建涉及多个层面,在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中,应该运用学科交叉融合或跨学科研究的视角,解释、论证特色小镇培育和创建的复杂度,并迎合 “乡村休闲是普遍性的,度假享受是新型消费”这一中国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在满足打造戏曲圣地——高端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大众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使石牌戏曲文化小镇产业“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释放。由于以戏曲文化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创建,有国家政府保护层面的责任,其前期要以政府主导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戏曲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招商引资之后,需转向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提高招商及运营能力。为此,本文通过产城融合和共生理论,并以石牌戏曲文化小镇的考察资料为案例,探索戏曲文化发祥地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和路径,即从案例研究中提炼特色小镇开发与创建的理论和方法,为特色小镇理论体系创建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尝试。与此同时,意在发挥戏曲文化发祥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二、案例地介绍:石牌戏曲渊源及其开发价值

(一)石牌戏曲渊源

石牌镇位于长江之滨的怀宁县(安徽省安庆市)西南部,地处庐山、天柱山和九华山组成的旅游“金三角”地理中心位置。文献记载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宋建隆年间始,名宜塘,又名石牌口,位于皖水、潜水、长河汇合之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曾作为怀宁县城达半个世纪,全镇面积91.7平方公里,人口9.98万。2017年石牌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第二批)、“安徽特色小镇”(首批)。

据考证,早在70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怀宁这方热土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由于濒长江,枕皖河,在昔日以河运为主的峥嵘岁月,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自古就是皖西南通往长江的水陆交通要津和商贸重镇。1500多年来,怀宁一带曾经发生了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分别是在东晋时期、明代初年、明朝末期、太平天国时期。这些背井离乡、经历不同、文化差异的人们,来到石牌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势必与本土的百姓主动交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从而使得中原文化的弘博典雅、荆楚文化的雄奇瑰丽、吴越文化的钟灵精致等,都能在这里取长补短、融合创新。这为后来的“京剧之父”徽剧和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徽剧、青阳腔、黄梅戏、昆曲等戏曲都曾驻足于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一席之地。“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石牌,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国剧大师”杨月楼和“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成长地;还哺育出“中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丁永泉等均学艺并成名于此,是名符其实的“戏曲之乡”!

(二)石牌戏曲文化开发价值

石牌戏曲文化兼具文学和戏曲艺术特征,有良好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其内容雅俗共赏,公众对石牌戏曲文化经典耳熟能详,受众群体范围广,具有广泛的传播基础和优势。而且小镇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人文脉络、民俗特色、历史遗迹、徽派建筑和地缘产业,完全具备创建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的所应有的基础。

1.石牌戏曲文化的历史性和纪念性。石牌戏曲文化发祥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戏曲条件,悠久的戏曲历史,及其戏曲文化资源闻名遐迩。据史料论证结果显示:“徽班昳丽,始自石牌”物华天宝的石牌镇诞生了“京剧鼻祖” 程长庚。“徽班进京”是徽剧向京剧转变的里程碑。“四大徽班”各具特色,戏剧界公认徽剧仍“京剧之父”,哺育了徽剧的石牌镇是京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曾是石牌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生态。“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现为石牌引以为豪而不息的文化自信。严凤英、王少舫等杰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石牌戏曲文化发祥地不仅具有悠久历史、结构完整的戏曲文化体系和戏曲人文景观(点),且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方面,也颇具价值。

2.石牌戏曲文化区环境的生态性。据历史记载,石牌曾有前河、后河、长河三水在此处汇合,乃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泽国,唯地处中流的筲箕山外露,远远望去,如牌浮水面,故名:石牌。这足以证明石牌自然环境生态性的一面。另外,“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曾是石牌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戏曲已成为当地居民常见的消闲和娱乐方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戏曲文化特别是黄梅戏民间班社在安徽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可见,石牌戏曲文化区环境的生态性,不仅体现在其自然环境的生态性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戏曲文化环境的生态性方面。她既适合国内外戏曲专业工作者来“朝圣”,又适合一般游客来此休闲养生旅游度假。

3.石牌戏曲发祥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性和社会性。石牌镇历史上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哺育了徽剧,还被视为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戏曲界,石牌镇还拥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誉。据了解,目前石牌镇民间戏曲班社共有10余家,从业人员有三四百人。这些民间戏曲班社长年在安徽省内外进行演出。在当地,无论红白喜事,老百姓们都要请来民间戏曲班社唱大戏。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利用和借鉴价值,且仍以活态性形式存在着。像石牌这样历史悠久的戏曲发祥地,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坚实基础。其中,所孕育出带有地域性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是皖江文化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石牌戏曲发祥地戏曲人文景观(点)的休闲性。石牌戏曲发祥地拥有其特色景观(点)和审美、学术研究价值,展现出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利用,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具有生态休闲特征的人文景观(点)给人的视觉冲击和享受。并将其美学价值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开发成以石牌戏曲为主题的戏曲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度假区。

5.石牌戏曲自身的养生益寿性。演唱戏曲是对人体的精、气、神修炼,以提高真气,调节阴阳,方可气力充足;演唱戏曲时而长呼短吸,时而短呼长吸,正如气功的“功”力锻炼,气在丹田,贯通经脉,达到调整人体机能,有益于健康的目的。科学家发现:曼妙动听的音乐,通过感官传到大脑,导致身体分泌有益健康物质——乙酰胆碱和激素酶等,并可在大脑和身体内部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类型的曲调和旋律,刚柔并济的结合,现实与阴阳的变换,都能让人领略到那种“飘然欲仙”的奇妙感觉,及美妙的快感。此外,戏曲表演方式体现着太极拳的样式,戏曲舞台上的圆场、云手、台步、身段,无一不是“圆”的变化,蕴含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变幻的内涵。

三、产城融合和共生理论: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创新理路

(一)产城融合理论

产城融合理论是近年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提来出的,为的是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工业带来的污染、产业分散、产城分离等问题。产城融合理论中的“产”是指产业在一定的城镇空间内集群发展,它是产城融合的核心。而“城”则是城镇功能聚集。因为产业聚集能迅速激发交通、居住、教育等各类别需求,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完整且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生产生活空间,从而促进产业与生活的融合,形成产城一体格局。而产业聚集发展的前提是城镇拥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因此,就需要城镇有一定产业模式和空间来支撑。所以,“产”与“城”在空间和功能上要实现全面融合,以达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状态。为此,在特色小镇营造与创建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层面:一是融合层面,特色小镇与产业融合共生发展。二是平衡层面,特色小镇与产业“双向融合”,以实现平衡发展。

(二)共生理论

“共生”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安东·德·巴里(Anton de Bary)在实验反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以描述两种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从那以后,美国生物学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和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对“共生”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认为其关键词是“互惠”,并将其拓展为一个广义概念。共生理论的核心是秉承互补合作、公正平等、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互惠共生一体化。共生理论应用于产业发展,则形成产业共生理论。并认为,产业共生是由共生单元、环境和模式“三大要素”构建而成(图1)。就戏曲文化发祥地营造和创建特色小镇来说,其共生单元是由企业、产业和各级政府层次构成的;影响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机制环境成为其共生环境的主要方面;而其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形成了它的共生模式。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共生模式包含共栖互利、寄生偏利和附生混合等共生关系。产业共生“三要素”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能客观地反映出共生系统的动态趋势及规律。而共生模式的核心是既能反映出共生单元之间在生产和交换过程所发生的复杂关系,也能鉴定出共生单元对环境是否所做出了贡献,还能评估出共生关系对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所产生的影响。总而言之,共生关系的外部条件(社会、市场)就是共生环境,共生关系的基础(企业)就是共生单元,共生关系的关键(合作关系)则是共生模式。

图1 产业共生关系示意图

(三)产城融合和共生理论在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创建中的应用拓展

1.打破行业的界限全面实现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的界限,集聚于空间上,统一于形象上,目的是要达到小镇资源的配置优化和综合整合的目标。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既要营造并创建成以石牌戏曲文化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与传统地缘产业共同发展的平台,又要营造并创建成让游客感受到处充满着人文气息、增强其乡土认同、使其流连于戏曲文化旅游的空间里,更要营造并创建成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之所,使之成为产、旅、文“三位一体”,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以及产业、小镇、人才、文化“四要素”相互融合发展的小镇。

2.同类资源的整合促进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整合那些有一定相似度的同类资源,促进形成产业效应的规模化。为了提升石牌戏曲文化小镇的戏曲民间班社和传统戏曲产业共同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戏曲地域品牌的培育和整合。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观剧传统与戏曲资源。二是以近代石牌戏剧为生态资源,挖掘其优势基因。三是加大整合戏曲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戏曲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戏曲文化产业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整合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戏曲品牌,着力扩大和维护石牌戏曲地域品牌美誉度。加快整合石牌戏曲的优质资源,努力发挥其规模优势并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塑造有一定影响力的“石牌戏曲文化发祥地”名片,促进石牌戏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异类资源的互补大力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异类资源通过优势互补的形式,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石牌戏曲文化小镇目前仍存在着主题规划差异性的缺失、产业融合度的不足、社区功能性的薄弱等现状, 为此,在参照国内外特色小镇营造与创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整合戏曲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恢复戏曲文化古迹遗址(表1);积极探索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创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石牌戏曲文化小镇要突出戏曲文化优势特色,充分吸引异类资源及相关企业入住,形成小镇的错位发展、互补竞争的新格局。

表1 石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只有这样,在充分运用产城融合共生理念的前提下,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才能精准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

四、产城融合共生发展:戏曲文化发祥地特色小镇创新路径选择

(一)以戏曲文化发祥地自身特色,围绕健康养生主题,进行产城融合共生开发

基于共生理论石牌戏曲发祥地产城融合发展的优势,并根据其自身特色,来确定将其营造与创建成何种类型的特色小镇。而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戏曲及其人文景观(点)资源价值特色在于如第二节中所述:石牌戏曲文化的历史性和纪念性、戏曲文化区环境的生态性、戏曲发祥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戏曲发祥地戏曲人文景观(点)的休闲性、戏曲自身的养生性等。以戏曲文化为灵魂、小镇为载体,并以戏曲文化发祥地自身特色,围绕健康养生主题,进行产城融合共生开发。在石牌戏曲文化小镇营造和创建的过程中,逐步实施以戏曲表演和戏曲文化创作为基础,设立以戏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戏曲产业观光体验区,设立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戏曲文化体验区,设立以医疗服务、养生度假为主体的戏曲康养区并营造以文旅为核心的产业圈层的戏曲特色小镇旅游,并将其融合成一体的发展模式来营造和创建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实现小镇建成戏曲圣地、戏曲论坛交流区建成中国“戏曲达沃斯”、古镇戏曲游憩区变成戏曲旅游胜地的目标,努力提高石牌戏曲地域品牌效应,促进其 “戏文康旅” 一二三产业融合共生发展(图2)。

图2 融合共生模式

1.设立以戏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戏曲产业观光体验区。在戏曲文化产业基地内,设有戏曲文化创作区、戏曲交流展演展示区和戏曲文化的体验区。戏曲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感情的需要,因此,戏曲创作体验要注重休闲旅游方式,在戏曲休闲旅游过程中,游客通过戏曲创作体验获取戏曲创作知识,并体验戏曲创作生活。通过体验与表现——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走出“我”的圈子、分析剧本与角色、台词和潜台词、表演的分寸感、交流等戏曲创作体验,游客可以获得戏曲创作相关知识,体验戏曲创作生活和休闲旅游娱乐。而戏曲交流体验则主要是在基地通过戏曲交流来获得戏曲文化知识和体验戏曲表演的生活方式,以此让游客感受戏曲交流体验所带来的快乐。游客进入基地,即可学习戏曲表演的技能,体验戏曲的乐趣。鉴别各类戏曲,掌握戏曲文化的基本知识。体验戏曲从构思到表演制作的全过程,参观影视戏曲制作摄影基地,亲身体验戏曲制作,了解戏曲从创作到表演制作所经历的过程。以石牌戏曲为核心,采用教学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动感鲜活地展示石牌戏曲的艺术魅力。基地沿游览路线需依次展开化妆、练功、学戏、乐队、服饰、戏班活动、舞台演出、后台工作等情景,还应有戏曲与民乐表演、石牌戏曲视听与教学、脸谱、戏服、道具等工作坊,“重现”古石牌戏曲文化生态。

2.设立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戏曲文化体验区。戏曲主题博物馆应重点展示石牌戏曲厚重的文化历史演变、卓越品质的形成、在中国戏曲界的知名度及其艺术知识等。营造以石牌戏曲为主题的戏曲文化体验中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产业发展基地,以及建成戏曲文化博物馆,展示石牌戏曲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奇的人文掌故。可将石牌戏曲艺术与徽派园林环境的交相辉映,营造了“园林中的戏曲”与“戏曲中的园林”情境,让戏曲回归到天然舞台的样态,观众可以在浸没式体验中看戏听曲。除戏曲艺术专业性之外,通过戏曲文化周等形式,让游客不仅有诸多与戏曲相关的音乐听、有表演、展览瞧,还能有与戏曲有关的电影观看、有活动参与。通过华丽的灯光、绚烂的舞台,让传统戏曲融合现代科技,使游客有一种别样的观剧体验。通过VR、数字化应用实现了戏曲作品的静态展示和人屏交互,让游客过一把戏曲艺术的饕餮盛宴。

3.设立以医疗服务、养生度假为主体的戏曲康养区。戏曲养生,应着手通过戏曲康养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并打造戏曲康养、旅游项目和产品。将中医学康养理念引入戏曲康养旅游之中,即利用中医学康养技术和戏曲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开发中医药、戏曲等康养、旅游项目和产品,创建以戏曲为主题的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戏曲文化旅游度假村和戏曲文化民宿等。还可通过专业的戏曲康养师指导,将戏曲演唱融入康养元素等等。以此吸引更多游客来旅居、休闲、观光、体验地域特色的戏曲康养旅游。

4.营造以文旅为核心的产业圈层的戏曲特色小镇旅游。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要素,植入旅游消费系统,营造“戏文康旅”特色小镇核心吸引力,从而聚集人气。为此,要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戏文康旅”特色小镇创建的要求,加入“养闲”两大元素,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养闲”八大要素的营造和完善,要将“八大要素”紧紧围绕石牌戏曲做文章,使其融在“八大要素”之中,以期形成以文旅为核心的产业圈层。在此基础上,通过旅游+戏曲、旅游+农业、旅游+戏曲文化等,构成特色产业集群的共生产业圈层。最后,在扶持地缘产业的同时,引进其它相关产业,营造小镇特有的产城融合产业圈层。

(二)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小镇产城融合共生管理运营能力

依据小镇自身特点,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提高招商及运营能力。树立产城融合共生理念,鼓励社会参与,构建小镇产城融合共生开发模式。促进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现小镇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1.强调以企业为主体,提高招商及管理运营能力

第一,准确选择合适的空间和产业。特色小镇只有在合适的空间和合适的产业上开发与创建,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在良好的空间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和提升。对特色小镇而言,只有特定区位空间的产业分析,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现有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对特色小镇创建有指导意义的(美国)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在一定空间内,集聚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即产业与区位的融合以及多元要素之间的整合。因此,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在开发和创建过程中,将戏曲这一特色产业与其发祥地——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很好地融合起来,并整合石牌戏曲文化小镇的戏曲、文化、康养、旅游等四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必将在小镇产生多元化的新业态。

第二,尽量整合小镇资源。特色小镇的资源整合,要求政府、企业与社会有效的合作下才能顺利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尤其如此,否则就不可能建成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在开发和创建过程中,对引进的企业不仅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控规则展开,还需要及时解决开发和创建过程中所面临的项目组合设计、开发经营、投融资方式、盈利模式、市场类型等问题。因此,创建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时,必须先进行有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模式及其标准产品设计等。同时,小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营造和创建过程,期间需运用好、整合好政府资源、市场运营资源以及戏曲产业、戏曲文化产业、戏曲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等跨界资源。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要尽量避免特色小镇创建中出现“大而不精”的现象,就必须明确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定位。“特”字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其选择的产业是特殊的。经历市场的大浪淘沙,所能涌现出来的,且几乎是单一的,新兴或“复古”的特有产业,都会彰显其各自的特色。所以,石牌戏曲文化小镇在开发和创建中,应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动性。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为特色小镇创造更多的集聚条件,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让企业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构建小镇产城融合共生开发模式

第一,与社会各界共商特色小镇的创建。石牌戏曲文化小镇是营造和创建以戏曲为特色产业的首选之地,需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广告和其它方式来吸引企业投资,并增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 为石牌戏曲文化小镇争取每一个发展的机会及合作平台,促进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的同步实施。再者,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需求,并引导其参与到特色小镇创建中来。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创建中的大多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设施等均为当地居民所提供的服务,所以,在创建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面子工程和千村一面等状况,就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同时鼓励居民参与到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创建中来,使生活在小镇里的居民有获得感,并提高其环保及主人翁意识。

第二,与社会各界共建特色小镇的模式。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通过PPP模式的运用,构建“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使小镇创建更有效率、更优化地进行。为了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以及解决政府供给低效等问题,PPP模式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能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性和创建性作用。PPP模式又是一种在基础设施创建中应用广泛的、并能创新性地规避风险、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分配资源及分担责任的新管理职能和机制。正是因为在PPP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及专业机构等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能达到“1+1+1>3”的效果。其功能既能实现小镇创建项目数量的优化,同时又能让政府财政供给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得到充分释放和提高。因此,PPP模式是营造与创建特色小镇的不二选择。

第三,与参与各方共享特色小镇的创建成果。应注重特色小镇创建主体与客体共享,对其基础设施创建和环境改造,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居民、经营者和游客三者的利益诉求,构筑其三者共享的空间、环境和设施。也就是说,要建成以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的完善和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为基础,有幸福感的小镇;要建成以生态性、社会性、景区性和创新性为原则,以环境整洁卫生、建筑风貌独特、水系统和田园环境均佳为目标,有美感的小镇;要建成彰显地域传统文化,并与地缘产业、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相融合,有特色的小镇;要建成以戏曲康养旅游产业为主导,构建完整的特色小镇产业体系,并围绕戏曲康养旅游产业拓展新业态发展,有活力的小镇。

猜你喜欢
产城共生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最融合中流击水,从产城融合到产城人一体
戏曲从哪里来
对六师五家渠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