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2-07-22 01:10金丹丹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人才观立德人才

□金丹丹 查 凡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急需各种人才的背景下,当前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目标,面对现实的需要,高校应该在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下,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发展目标,在提升教学水平、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基础性学科建设等方面努力,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人才建设的新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人才观。新时代学习和领悟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观点,有助于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一、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观点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好人才型国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构成了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人才是引领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证明培养好、聚集好、使用好人才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成功。培养人才,思想上必须树立人才观念,认识到人才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优势。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需要发挥才干、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在当前阶段,必须把重才意识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当中。一是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并且将其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现在必须着眼全局,坚持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调整人才结构和进行制度革新。二是要立足于发展的需要,造成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人才发展的差距。我国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以此提高人才队伍能力。三是立足于政治的要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党对于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调动起来,坚持以人才为本和多为人才着想的理念,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为各种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保障。

(二)强调四个面向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我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有信心且有能力培养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优秀人才。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人才素质、人才结构和全球的竞争力还不满足世界一流人才发展梯度的要求,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而且近几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能被任何国家进行“卡脖子”。作为高校,面对这些现实,习近平指出:“应鼓励那些有条件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设置基础研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所以需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高校的科研作用,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性研究,是做到“四个面向”的重要环节,也是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三)养成创新开放意识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习近平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文明最重要的资源,各种工业资源是工业时代最主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人才的发展是创新实践的主导者,在创新驱动的诸多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聚集点,各个国家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以期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科技创新主要靠的就是创新人才主导,人才就是知识、科技和产业优势。习近平充分认识到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要成就创新事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十分重要,尤其是培养青年人才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型思维。当然,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要营造出博学广纳的学习环境、锐意进取的科研环境和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我国要走在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前列,必须在创新活动中去培养、发现、凝聚人才,鼓励广大的优秀人才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事业中来。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在数次会议和实践调查中都强调人才是我们党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在这关键时刻,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才会使党描绘的美好前景变为现实。他提出:“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机制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高校担负人才培养重任,必须改革旧有机制,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高校需要摈弃唯分数论,注重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真正建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次,要紧抓资源,推动高校与相关部门、行业制定培养目标、组建优秀团队、创建实践平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后,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根据培养标准制定目标,优化教育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育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共赢的局面。

二、高校人才培养应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导

针对现实情况的需要,高校应在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要从社会情况出发,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发展理念、学校管理制度等多种角度思考并且做出改善,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根植社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面临社会需求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做出抉择。首先,遵守社会需求的原则。高校应把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为社会需要、是否为用人单位认可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认为社会需求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指南,因为学生最终是流向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能够适应并且为社会所接受才能发挥人的最大价值。其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这决定了高校应细分人才目标市场,根据自身的办学设备和未来将要达到的办学条件去采取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一些知名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但是有些职业技术型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各种条件不能同老牌名校相比,这些高校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合作,加强交流学习。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明确自己目标方向,遵守市场规律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二)注重实践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高校应该开展实践教育,这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是00 后的独生子女,学生生活环境从小优越,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和实践能力欠缺的倾向,这样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实践则能更好地为这些在校大学生提供认识国情、了解和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单纯依靠书本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学生的心理和创新力的培养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现如今,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必修课程来抓,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且作为一种制度长期执行下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习近平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人是科技创新关键的因素,要成就创新的事业,就必须先有一大批创新的人才,所以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刻不容缓。在大学生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用创新型思维去指导教学活动,建设良好的育人氛围,评价育人成果。创新教育理念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自身的创新。每一个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作用,科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方式宣传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事迹,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感悟科学精神,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为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能力,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开拓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进而在高校中形成一大批具有科学创新潜力的青年群体。

(四)培养优秀人格,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作出的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性的回答。“高校立德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既是任务也是标准。高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把德的标准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实现三全育人。首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贯彻其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其真正价值,这样有利于其理念走进教材、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时代精神的内涵,形成对社会主义忠诚拥护和真诚信仰。其次,高校要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传递出正能量,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同立德树人的有效结合。最后,高校必须做好爱国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从古到今,人才的培养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所服务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学好本领,也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新观点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高校需要从现实出发,以习近平人才观作为重要指导和主要依据,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共同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而努力。

猜你喜欢
人才观立德人才
人才云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谈《三国演义》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