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2022-07-22 01:19钟碧波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内镜淋巴结病灶

钟碧波 钟 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孝感 432000

胃癌在临床较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改变,发病率逐年递增,病死率位居所有癌症的第2 位,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1]。尽早明确胃癌诊断并在早期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导致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预后较差[2-3]。近些年,随着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胃癌早期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检出率。大部分早期胃癌不会出现转移,经手术切除病灶后可获得理想预后,内镜技术不仅在早期诊断中具有优势,用于手术中可准确定位病灶,术者在通过内镜可一次性切除病灶,且创伤较小、患者恢复快[4]。虽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优势突出,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可能残留病灶组织,导致术后复发,影响患者预后[5]。全面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早期胃癌患者ESD 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176 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其中男92 例,女84 例;年龄38~78 岁,平均(60.04±5.83)岁;体重43~87 kg,平均(69.34±4.21)kg;临床分期:Ⅰ期79 例,Ⅱ期97 例;病理类型:黏液腺癌34例,乳头状腺癌44 例,印戎细胞癌61 例,管状腺癌3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6]诊断标准,具有ESD 指征,并顺利完成手术;②生命体征平稳,耐受手术治疗;③首次进行ESD 治疗;④临床资料无丢失情况。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恶性病变;②合并视听障碍或精神疾病;③预计生存期<6 个月;④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操作,术后通过电话、复诊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合并糖尿病、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吸烟史、术前是否进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性质、阳性淋巴结数。分析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复发判断标准:定期通过电话提醒患者进行内镜复查,观察病情有无复发,一旦发现可疑病灶需进行病理检查。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分化程度判断标准[7]: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高分化是肿瘤细胞接近正常发源组织;低分化则区别与正常发源组织,恶性程度较高;中分化介于二者之间。手术切缘性质判断标准:基底切缘或任一切缘显示异型细胞残留。阳性淋巴结数判断标准: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并将淋巴结组织进行活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SD 后复发情况

176 例胃癌患者经ESD 治疗后,有25 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4.20%(25/176)。

2.2 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复发组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吸烟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以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作为因变量(复发=1,未复发=0),以肿瘤直径(≥3 cm=1,<3 cm=0)、肿瘤浸润深度(黏膜下层=1,黏膜固有层=0)、术前是否进行内镜检查(否=1,是=0)、手术切缘性质(阳性=1,阴性=0)、阳性淋巴结数量(≥6 个=1,<6 个=0)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是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OR≥1)(表2)。

表2 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随着生活压力增加及饮食结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逐渐趋于年轻化,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在早期难以及时发现,导致病死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8]。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应用越发广泛,使得胃癌早期检出率得到提高,确诊后及时采取胃癌根治术治疗,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但传统胃癌根治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整体效果并不理想[9-10]。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临床不仅将其用于疾病诊断,在手术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胃癌根治术向微创手术发展[11]。ESD 是近些年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术式,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演变而来,可通过高频电刀与辅助设施可将病灶整块剥离[12-14]。但传统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无法完全切除大块病灶,病灶残留后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ESD 临床经验不断积累,适应证逐渐扩大,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弊端,治疗效果备受认可,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术后复发[15-17]。ESD 术后复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理过程,影响因素较多,深入分析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176 例胃癌患者经ESD 治疗后,有25 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4.20%(25/176);复发组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吸烟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是早期胃癌ESD 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OR≥1)。提示早期胃癌患者ESD 术后复发风险较高,主要受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等因素影响。究其原因:①肿瘤直径越大,病灶组织浸润程度越深,癌细胞可穿透浆膜层深入腹腔,极易出现远处种植转移,导致无法完全消灭癌细胞;另外肿瘤直径≥3 cm 会增加术中切除难度,无法完整剥离病灶,病灶易出现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较高[18]。②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加深,术中内膜剥离难度随之增加,当病灶浸润达到黏膜下层时,术中外科医师进行剥离操作时会担心剥离过深引发胃穿孔,为避免胃穿孔发生,可能会造成病灶残留,无法彻底剥离深处病灶组织,大大增加术后复发风险[19]。③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病灶情况是减少病灶残留、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早期胃癌术前诊断多依赖超声内镜检查,在内镜辅助下能够直接观察病灶位置、大小、表面血管形态结构及病灶边界。内镜检查系统具有放大功能,术前医师通过内镜检查可准确判断病灶切除范围及深度,尽可能减少病灶残留,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20]。④手术切缘阳性是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时发现切缘为阳性,术中切除未能完整清除病灶,导致病灶组织残留,术后残留的组织会再次增殖,增加复发风险。针对切缘阳性的患者应予以放化疗、二次手术等方法干预,避免患者再次复发,保持无瘤状态。⑤阳性淋巴结数量越多,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手术操作过程中需大范围清扫淋巴结,增加手术创伤,但无法完全清除远传转移的淋巴结,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患者ESD 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术前未行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阳性淋巴结数≥6 个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临床需针对高危因素制订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猜你喜欢
内镜淋巴结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