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
摘 要: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抗战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其鲜明的音乐特征彰显了红色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该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抗战年代,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其依然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立足于新时代,探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时代意蕴和历史意义,并指出其在弘扬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艺术特征;时代意蕴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2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用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提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21SKDJ047)阶段性成果。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这部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作者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所受到的灾难,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体现了国人抗战到底的顽强意志。《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唱起这首歌曲,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家、爱国之情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1]。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向上海发动进攻。“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此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的抗日激情犹如火山喷发,轰轰烈烈的全国抗日救国高潮由此掀起。而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等就是其中的两位爱国人士。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在宜川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深深地感受到了黄河船夫们战狂风斗恶浪的英雄气概和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抵达延安后,便创出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兴奋不已,不顾疾病的折磨,全身心地投入创作。1939年3月,冼星海在延安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音乐史诗[2]。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
《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向世界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是词曲创作手法的创新性。歌词富有诗意,作者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使得诗歌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出庄重恢宏的艺术效果。另外,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方面,光未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赋予了歌词文学色彩,也让整首歌曲蕴含的情感更加饱满和丰富。在《黄河大合唱》作品中,“抗日救亡”始终是贯穿作品的核心思想。在全曲八个乐章中,朗诵、演唱和音乐并重,作者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把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以及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与歌曲旋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整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统一性。
二是作品人物形象的群众性。作品以浓厚的诗意、多样的修辞手法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通过展现活灵活现的群众人物形象,实现抒情的艺术效果。比如塑造了韧性十足的纤夫、站在高山上叹息的爱国青年等人物形象,以此震撼了每一个听众的内心。同时,在《黄河大合唱》中,我国民族音乐之五声特征最为突出。作品使用多种唱法形式,将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巧妙结合,作曲采用个人独唱、双人对唱以及多人齐唱、轮唱和重唱等形式,多层次、综合表现了人物的情绪特征,增强了情绪的表达力度。作品最后以《怒吼吧!黄河》的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为中华民族取得最后的胜利发出强劲呐喊,具有直击心灵的强大的震撼力量[3]。
三是题材内容鲜明的时代性。《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是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的卓越才華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同时也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野蛮行径,充分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唱响了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赞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四是音乐语言典型的民族性。《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语言饱含民族特色,赋予了整首歌曲更为饱满的民族情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情绪,更好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顽强意志。该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以黄河为背景,塑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巨人般的伟大形象。作者用音乐表达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击斗争的信号。
三、《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价值
《黄河大合唱》作为抗日战争时代的产物,对当时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凸显了重大的历史价值。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取得抗战胜利注入强大的驱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人物——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奏响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抗日歌曲主旋律,唱响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决心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黄河大合唱》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又被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对侵略者的仇恨、民族危亡时刻的紧迫感以及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是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作者若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不可能谱写出这么伟大的乐章。
二是为赢得抗战胜利带来了积极影响。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引发了广大抗日军民的强烈共鸣。毛泽东同志对该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授予冼星海“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4]。周恩来同志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5]一批批抗日儿女,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唱着《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谣,奔赴抗日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1940年初,《黄河大合唱》在大众化音乐刊物《新音乐》上每期陆续以简谱的形式发表。随后,《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里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6],激励着英勇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战场。《黄河大合唱》的号召性、鼓舞性、战斗性,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三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烽火岁月中的黄河岸边。一群热血青年远走他乡,告别了年迈的爹娘,他们再也不回头盼望,一心只为拼死沙场,用满腔热血祭奠祖国和中华民族明天的朝阳。从《黄河大合唱》诞生起,它就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战争中传到了世界各地,激荡地回响在每个地方。它好似满满一束带刺的怒放的野花,绽放出让人奋起的美丽,歌颂着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抗日英雄史诗与抗日战争的音乐纪念碑[7]。
四是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聚力量。《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展现民族精神的音乐巨作,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黄河大合唱》集中表现了人的喜、乐的原始情绪,整部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这部作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作者采用起伏的旋律与音调进行结合,使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了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预示了中华民族必将取得抗战胜利的光明前景。
四、《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意蕴
笔者在大学时代曾去过陕西宜川观看黄河壶口瀑布,当时看到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看到黄河那一泻千里、呼啸奔腾的壮观景象,感慨万分,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为黄河那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折服,为黄河那无坚不摧的气概所感动。《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意义极为深远,作者用音乐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使侵略者闻风丧胆。也许我们这代人不会再经历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岁月,但却能从祖辈的故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危亡和重生。黄河的波涛,携带着历史的血泪,一泻千里,抚摸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的肌肤,她的声音也在她的儿女的心中永久回响。
一是激发新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歌以咏志。当新时代的我们再次吟唱起“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身体中流淌的血液顿时变得灼热起来,激扬的歌词和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将人的记忆瞬间拉回到抗日战争年代。这首歌曲所传承的爱国基因,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青年的第一责任与担当就是爱国,而《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首传承爱国基因的作品。当再次唱响歌曲时,它连接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具有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强大力量。
二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抗日战争时代的音乐史诗,其迸发出的如黄河惊涛骇浪般的力量,仍然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历经几十年,至今仍作为经典曲目闪耀在海内外艺术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黄河大合唱》的爱好者共同组成了寻访团,重走《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之路。1985年,原中央乐团到香港演出《黄河大合唱》;1989年6月25日,在台中首演了《黄河大合唱》,演出在当时引起了较大轰动;2019年9月,《黄河大合唱》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2021年4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联合制作的《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第二季播出。此起彼伏的《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中华大地乃至国际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传唱着,每逢抗战纪念日,歌声就愈显嘹亮。就像一位海外华人所说,我们的血管就是黄河的支流。《黄河大合唱》代表了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复兴强盛的心声。它如火,如花,如黄河波涛般的音符,将继续感染着我们,激励着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前行不歇。
三是唤醒人们的正义精神。黄河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所代表的民族基因注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使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共振。它不老也不土,它的旋律在祖国的脊背上穿行,跨越时代,被人们一次又一次传唱,不断传承着民族精神,催人奋进,激发人民的斗志。而这种精神斗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冲锋号,它值得被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铭记[8]。
四是吹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高唱这首爱国主义歌曲,唱响红色经典,鼓舞人民群众斗志,通过《黄河大合唱》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新时代,广大艺术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汲取《黄河大合唱》的时代精华,在继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做实事、下功夫,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黄河大合唱》深入人心、凝聚人心,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向延生.重新整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录[J].人民音乐,1999(9):4-7.
[2]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下)[J].人民音乐(评论),1998(10):11-14.
[3]蒲涛.《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新探[J].当代音乐,2016(22):79-81.
[4]罗冬生.《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的悲剧力量[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2):65-66,71.
[5]李岚清.时代的强音 震撼的旋律 普遍的音乐[N].光明日报,2005-08-09(A6).
[6]宋佩玲.浅谈《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审美价值[J].群文天地,2012(17):171-172,174.
[7]唐方方.从人生视角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欣赏《黄河大合唱》后的人生感悟[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5.
[8]王琰.浅论《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